一人活,另一人就要死!加拿大也準備選擇性治療?(圖)

一臺呼吸機,兩個病人。
一個是12歲的新冠病人;另一個是74歲的新冠病人,也是感染科醫生和疫苗開發專家。


兩人都呼吸困難,必須馬上決定把呼吸機給誰用。
這是一個生與死的選擇。
這是醫療倫理學者Timothy Christie描述的一個場景:
“在12歲與74歲的人之間做選擇,一個會活,一個會死。你要救誰?”


一人活,另一人就要死!加拿大也準備選擇性治療?(圖)


Christie是新布倫瑞克省Horizon Health Network的倫理服務區域總監,本週,這個醫療網絡的倫理委員會將討論Christie列舉的不同場景,一旦新省的新冠患者壓垮醫療系統,迫使醫生們陷入類似意大利的境地,這個委員會的決定,將成為醫生們做出生與死的痛心決擇的指導政策。
雖然加拿大還沒有走到這個地步,但是全國各地的醫院和醫療倫理學者們已經在為此做準備。
多倫多大學、大學醫療網絡和新寧醫院的一項研究稱,安省將在一個多個月面臨呼吸機短缺。戴森等公司已經開始轉產呼吸機。


一人活,另一人就要死!加拿大也準備選擇性治療?(圖)


加拿大首席公共衛生官譚詠詩說,要盡一切可能減少這場大流行的影響,不致於超出我們的能力。“我們必須為最壞的情況做打算。”
最壞的情況就是呼吸機不夠。


目前,意大利就是這個情況,醫生在決定誰進ICU病房,使用插管、呼吸機之前,要考慮患者的年齡,基礎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家人幫助其康復。
美國也在經歷這樣的情況。美國首席感染病專家Dr. Anthony Fauci週日表示,預期新冠死亡人數將達10萬。

多倫多大學生物倫理學者Kerry Bowman指出,一旦加拿大出現這種局面,加拿大人需要討論如何選擇救誰和不救誰。
Bowman表示,我們希望加拿大人繼續做好自我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拉平曲線,減少需要重症護理的人數,同時避免更多人死亡。
但是如果事實相反,人們有權利知道,醫生是如何選擇的。
信任非常、非常重要,信任是醫療保健各個要素的基石。

一人活,另一人就要死!加拿大也準備選擇性治療?(圖)


2003年SARS暴發後,加拿大44人死亡,多倫多400多人感染。之後,安省醫生和倫理學者組成一個工作組,提交了未來應對大流行的報告。
報告中提到,重視每個人的生命,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關懷和同情。
工作組表示,制定分流協議(triage protocals)的透明度和問責制至關重要,強調當患者突然湧入時,醫療系統需要有效的策略。在短期內,醫生和護士可以輪班加倍,但大流行需要長期的可持續性策略。
卑詩大學精神學教授Judy Illes表示,加拿大目前正處於分流階段。也就是說,決定誰先誰後,不是誰有誰沒有。
Illes說,好的倫理準則沒有黑與白,對與錯,只有平衡。加拿大醫院和醫療系統要做出的選擇是讓最多的人得到最佳結果。
3月23日《新英格蘭期刊》中,10位醫生寫道,這些是艱難的選擇,對大流行是必要的應對。
“問題不在於是否確定優先次序,而是如何在道德上和一貫地做到這一點。”

這10位醫生建議,優先為一線醫護人員和那些提供關鍵基礎設施以保持醫院運轉的人員,優先提供COVID-19測試、個人防護設備、ICU病床、呼吸機和疫苗。這些人員是應對大流行必不可少的。


醫生們還提出,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拔除一個人的呼吸機,轉給另一個預後可能更好的人。這將對臨床醫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
如果兩個患者的預後相近,醫生們建議抽籤決定,因為堅持“先到先得” 對後期病危的人不公平。
Bowman表示,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討論,儘管他預期現在與公眾討論這件事會被稱為“販賣恐慌”。
他說:“我們不能等到人們被拔下呼吸機或被拒絕呼吸機後才開始進行對話。”
“希望這永遠不會發生,但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安省最近宣佈了一個道德規範組,由多倫多大學生物倫理學聯合中心牽頭,以幫助制定一項確定治療對象優先級的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