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对清华大学早期历史感兴趣的人,不可不读梁实秋的回忆性散文《清华八年》,作者在文中娓娓道来他在清华八年读书时的一些场景和细节,对我们了解初创时期的清华大学颇具史料价值。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梁实秋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于1911年成立时,只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当时设初等科和高等科,学制各为四年,所招收的学生年龄在十几岁至二十几岁不等,在校读书时间也是长短不一,而要读完初等科和高等科则需要八年的时间。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清华学堂

梁实秋是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初等科的,于1923年夏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并从上海乘“杰克逊总统”号邮轮前往美国留学,他在清华园经历了完整的初等科和高等科教育,因此才在晚年写下回忆性散文《清华八年》,回顾他少年时代在清华园读书时的一些记忆和印象。

《清华八年》一文中透露出许多史料性细节,诸如: “教过我英文的有马国骥先生、林语堂先生、孟宪承先生、巢堃霖先生,还有几位美国籍先生等。马、林、孟先生都是当时比较年轻的教师,不但学问好,教法好,而且热心教学,是难得的好老师。巣先生是在英国受教育的,英文根底极好。”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清华大礼堂

梁实秋在文中提到的马国骥、林语堂、孟宪承和巣堃霖这四位英文老师,人们最为熟悉的当属林语堂先生,对其他三位先生则都比较陌生,因此,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四位老师的历史足迹,以了解清华大学早期的英语师资力量。

1.马国骥

马国骥(1888—不详)字绍良,江苏青浦人,曾就读于上海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并获学士学位,曾在上海松江府中学担任中学英语教员,也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英文编辑,1915年获得哈佛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马国骥于1916年回国时,被时任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聘为英文教员,周诒春是马国骥在圣约翰大学的学长和老师,因此马国骥被周诒春录用,实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马国骥在清华任教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就于1917年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书并担任斋务长。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

马国骥于1922年又回到北京,并进入北洋政府外交部政务司工作,1930年前后被上海私立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聘用,担任社会科学学科教授兼主任,其后又被圣约翰大学和哈佛大学校友宋子文招到国民政府财政部工作,1949年孤身一人前往台湾,曾在台湾政治大学担任英文教授,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病故。

2.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福建龙溪人,出生于厦门一个牧师家庭,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厦门基督教会办的学校读书,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被清华校长周诒春聘为中等科英文教员,他在清华任教三年后申请官费奖学金,于1919年9月赴美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后因奖学金被停,不得不转到德国耶拿大学,1922年通过转学分方式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又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其在美国和德国留学期间,曾得到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个人的经济支持,但林语堂却始终认为是北京大学预支他的学费。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林语堂

林语堂于1923年9月回国后,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外文系教授,同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讲师,1926年初又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主任及教务长,期间与鲁迅来往密切,因“三.一八惨案”逃离北京回家乡厦门避难,被私立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聘为文学院院长,并力邀请鲁迅前往厦门大学执教,后因厦大人事风潮辞职前往上海。

其后林语堂曾先后在武汉政府外交部任秘书、国立中央研究院任英文总编辑及史学特约研究员,并在位于上海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担任英文教授,1931年出任中央研究院西文编辑主任,并在傅斯年麾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期间在上海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抗战爆发后不久旅居欧洲,欧战爆发后又侨居美国,期间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作品,1948年赴巴黎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1966年定居于台湾,林语堂曾因《京华烟云》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

3.孟宪承

孟宪承(1894—1967)字伯如,江苏武进人,1894年9月21日出生于名门之家,为孟轲七十一代孙,孟宪承的父亲孟鑫才华横溢,在当地素有才子之称,参加科举考试时,因试卷过于优秀而被考官误解,以致耽误其仕途,并由此郁闷而死,其母亲杨氏则出身于常州府望族,独自含辛茹苦地将孟宪承抚养成人。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孟宪承

孟宪承的伯父孟森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历史学家,也是近代清史学科的奠基人,曾被史学界誉为“清史泰斗”,但孟森的才华要比其弟孟鑫逊色许多。

孟宪承自幼聪颖且好学不厌,7岁时入家乡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后入读“常州府小学堂”,1908年7月投奔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的孟森,并考入“南洋公学”中院,由此接受现代教育启蒙。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南洋公学校门

1911年9月,孟宪承考入刚成立不久的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不久因母亲生病而南归,并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因学习成绩优异而深受校长卜舫济器重,孟宪承在圣约翰求学期间,曾翻译了英国人林利所著《太平天国外纪》一书。

孟宪承于1916年7月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应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之邀,在清华中等科教授英文语法, 展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凝重和细腻,不但学问好且教法得当,并且热心于教学,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好教师,与林语堂、马国骥等人共同执教,梁实秋、顾毓秀、吴景超等人都是其学生。

孟宪承于1918年考取了留美官费生资格赴美留学,入读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导师杜威教授主修教育学,副修哲学,期间曾与无锡籍俞庆棠合作翻译了杜威所著《思维与教学》和克伯屈所著《教育方法原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教育学方法原论》

1920年7月,孟宪承获得华盛顿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11月转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进修深造,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和教育哲学,并兼任中国驻英国公使馆书记,他在英国留学期间,曾赴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国家考察教育。

1921年11月回国后,孟宪承曾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学校、私立光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大学执教,1933年还在杭州创办了“民众实验学校”,研究和推广民众教育,撰写了《民众教育》等学术著作。

抗战时期,孟宪承与钱钟书父亲钱基博都在国立师范学院任教,钱钟书也曾在此执教,其小说《围城》中“三闾大学”的原型就是“国立师范学院”,当时也被俗称为“蓝田师院”,孟宪承曾于1941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遴选为第一批“部聘教授”。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国立师范学院开学合影

1951年7月,孟宪承从浙江大学被调到上海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不久又出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1951年11月30日被任命为华东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孟宪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4.巢堃霖

关于巢堃霖的个人资料,除了梁实秋在《清华八年》中对他的描述之外,我再也查寻不到这位老师的任何资料,在此只好把梁实秋的文字照录如下:“巢堃霖先生是我的英文老师,他也是受过英国传统教育的学者,英语流利而风趣。我记得他讲解一首伯朗宁的小诗《法军营中轶事》,连读带做,有声有色。我在班上发问答问,时常故作刁难,先生不以为忤。”读者可以从梁实秋的描述中去体味和想象吧。

梁实秋在清华求学时的四位华裔英语老师

圣约翰大学校门

梁实秋在清华学校的四位华裔英文老师,有三位来自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这所大学曾是一所教会大学,创建于1879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即便从1892年开始设置大学课程算起,也比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还要早三年,并且从1881年就开始了全英文授课,其毕业生可直接入读美国所有大学的研究生院,可见这所大学的教学实力和声望,而从这所学校走出的杰出校友,曾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变革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