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戰爭”曾經牽扯亞美兩洲國家,為何不算世界大戰?

引言

《韓非子》有云:“合眾弱以攻一強,事一強以攻眾弱。”這一條定理最開始在軍事中被用於六國制秦,經過多次實驗和實戰,被證明是有效的決策方法,也因此被廣泛應用於軍事、生活之中。事實上,在遙遠的歐洲,在“七年戰爭”的“布拉格戰役”中,數個國家也同樣聯合起來共抗普魯士。

公元1756年5月15日,英國開始向法國宣戰,由此拉開了“英法七年戰爭”的序幕。在當年的八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發兵支援英國,使得這場原本只有英法兩國參與的戰爭戰場擴大到了整個歐洲。當時歐洲的兩大軍事集團是英國普魯士同盟以及法國、沙俄和奧地利同盟。而且在之後的戰役中,漢諾威和葡萄牙,加入了英普成為同盟,西班牙薩克森和瑞典則加入了另一同盟,甚至到了後期,北美洲的易洛魁聯盟都被迫參與了這場戰爭。

“七年戰爭”曾經牽扯亞美兩洲國家,為何不算世界大戰?

▲北美易洛魁聯盟士兵油畫形象

普魯士最早不宣而戰,歐洲各國在次年以第二次凡爾賽盟約中立約想要約束普魯士,這場戰役一觸即發,處於正面戰場的奧地利派出了13萬的軍隊,俄國有8萬遠征軍,法國派出軍隊總數11萬人,瑞典2萬人,剩下的奧地利附庸國也派遣了6萬的兵力。

在徹底征服薩克斯之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想要攻佔位於維爾塔瓦河畔,人口達15萬並且有天然地理優勢的布拉格。布拉格不僅是文化繁榮地區,還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區的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如果普魯士軍隊能夠順利取得布拉格,也就是壟斷了捷克斯洛伐克地區的經濟和交通,也就能斬斷奧地利北上的進軍路線,同時也能一舉倆得打開通往維也納的門戶。對此交戰兩方展開拉鋸戰,最終在1757年5月6日,“七年戰爭”的“布拉格戰役”最終以普魯士勝利而告終。

“七年戰爭”曾經牽扯亞美兩洲國家,為何不算世界大戰?

▲布拉格風光

影響力不亞於世界大戰的“準世界大戰”

曾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曾評價這場空前的戰爭說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為此,許多學者和專家為這次七年戰爭是否能當名符其實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展開了激烈討論。在後世的研究中,學者認為,雖然這次戰爭對十八世紀中後期的世界格局有重大影響,但與“世界大戰”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在普遍的認知裡,世界大戰的參與國應該包括全球範圍的國家,而“布拉格戰役”中除了被沙俄拉進戰爭中的清朝和易洛魁聯盟之外,剩下的參與者都是歐洲國家。在實際意義上來看,易洛魁也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甚至稱不上是完整的國家,同時清朝也只是間接參與了這場戰爭,並沒有正面交鋒,所以說這場戰爭被稱為世界大戰還是很勉強,但稱為“洲際戰爭”能算得上名副其實,而且能稱得上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洲際戰爭”。

“七年戰爭”曾經牽扯亞美兩洲國家,為何不算世界大戰?

▲“英法七年戰爭”時期的歐洲戰場

在歷史的格局上來討論這場會戰超過30餘次的“洲際戰爭”,對歐洲的各國而言,在戰後,各國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了不小的打擊,產生的深遠影響不小於後來兩次被正式界定為“世界大戰”的戰爭的影響範圍。戰爭的最終贏家英國,早在戰役開始之前,英國就通過改革和工業革命在國家軍力和經濟上有了重大發展,完全有發動戰爭的實力。同時英國也做好了秘密決策,先聯絡普魯士對抗法國兵力,自己則發揮海軍優勢,攻擊法國沿海地區和海外殖民地,和普魯士裡應外合,使得法國腹背受敵。

最終,法國在戰爭結束後被迫在《巴黎合約》中割讓整個加拿大給英國,同時全面撤出印度,經過商討也只保住了五個市鎮。在此時,“日不落帝國”已經初具雛形,英國也名副其實成為了世界霸主。不過有得必有失,英國雖然得到了廣闊的殖民地,但是因為投入戰爭的成本過高耗費太大,在利用北美殖民地轉嫁成本風險時,遭到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在布拉格戰役結束第13年後,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

“七年戰爭”曾經牽扯亞美兩洲國家,為何不算世界大戰?

▲凡爾賽宮“太陽王”路易十四雕像

在經過腹背受敵的慘烈戰爭後,法國不僅失去了大片的海外殖民地,而且徹底失去了“太陽王”時代的霸主地位。而且追溯到路易十五繼位之後,國力就已經日漸衰弱,在“布拉格戰役”中被英國海軍切斷了交通和與殖民地的聯繫,各歸屬於法國的殖民地都孤軍奮戰,法國更是孤立無援,又被普魯士牽制,沙俄倒戈和奧地利撤兵更是雪上加霜。在敵軍步步緊逼和同盟崩潰的雙重作用下,法國輸得一敗塗地。

歐陸崛起的“半個列強

在這場戰爭中,作為勝利方同盟的普魯士不僅獲得了大量殖民地,而且大幅度提升了國家國力和國家地位,一舉成為歐洲的新興強國,甚至國王菲利普二世由此獲得了“軍事天才”等風光榮耀的稱號。和英國結盟雖然勢力強大,但由於英國主力軍都在海外,支援不及,普魯士必須同時面對俄國,法國,奧地利三國的合力攻擊,不僅戰地前方吃緊,後方也付出巨大成本和代價。在戰爭結束後國內幾乎是一片廢墟,儘管國家拼命重建,但由於戰後重建難度較大和經濟實力發展不穩定,

與“傳統老牌強國”有明顯差距,不過比如瑞典、西班牙等國狀況較好,所以只能被稱為“半個列強”

“七年戰爭”曾經牽扯亞美兩洲國家,為何不算世界大戰?

▲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莎油畫像

在戰爭伊始,奧地利打算從普魯士的手中收復西里西亞,但由於普魯士後援和勢力強大一直沒有如願。俄國剛繼位不久的彼得三世臨時倒戈,雖然被作為恥辱,但是卻改善了俄國和普魯士的關係。

在此一個月後,俄國皇后葉卡捷琳娜帶頭政變,先罷黜了給國家帶來恥辱的前沙皇,在登基之後和普魯士、奧地利一起對波蘭進行第一次瓜分。奧地利和法國沙俄的同盟由於沙俄的倒戈走向崩潰,法國已無力對抗普魯士和英國的雙重夾擊,奧地利女王不得不宣佈撤兵。正因兩個同盟國的臨時改變,才使得法國全盤皆輸,絲毫沒有反敗為勝的餘地。

結語

世界上從未有正義的戰爭,這場由殖民地擴張和霸權爭奪引發的“七年戰爭”,改變了當時歐洲大陸的政治格局,甚至對後世數年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這場戰爭後,英國加快殖民擴張,法國與英國從此結為世仇,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國的矛盾日益尖銳,沙俄趁機向西擴張地盤。可以說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世界整體格局才剛剛開始變化。


參考文獻:

《韓非子》

《世界戰爭史》

《歐洲國際體系中的霸權與均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