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诸侯知道楚成王完成不了霸业?

黑水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楚成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励精图治,带领强大的楚国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展,执着的为霸主之位而奋斗,但是最终没能达成霸业,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认为楚国是南方的蛮夷,对于楚国非常的敌视;其次是楚国内部的公族势力强大,楚成王不是国家方略的唯一决策人;最后是楚成王运气非常差,先后与称霸中原的齐桓公姜小白和晋文公重耳为敌。综合以上三个因素,楚成王霸业难成。

南方蛮夷

翻看春秋时期的地图就会发现,楚国地处南方。虽然国土面积很大,国家实力雄厚,但是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都看不上楚国,称呼楚国为南方蛮夷。

楚国虽然和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一样都受封与周王朝,但是从它受封的位置就可以看出,楚国的地位并不高,而且楚国分封时间较晚,受封的爵位是子爵,级别也不高。

这样一个资历浅、级别低、地理位置偏僻的诸侯国自然不被中原地区眼高于顶的诸侯国放在眼中。

更为重要得是,楚国不同于中原地区,它拥有自己的信仰、行政体系、法律、礼仪、语言、文字等,因而被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视为异类,对楚国充满排斥。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任何一个诸侯国想要成就霸业,那么必须通过伐楚来积累声望。

公族崛起

楚国原本的地盘不大,通过不断兼并周边的诸侯国,最终一统南方,成为一个实力强劲的超级大国。

楚国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中攻占国家最多的诸侯国,为了确保国家的平稳,楚国对周朝分封制进行了改良,将吞并的诸侯国改为县,任命县公负责治理。实际上县公就等于是楚国分封的诸侯,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财产和军队,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族势力成为楚国朝堂不可忽视得一股力量。

楚成王在位时对朝政影响最大得就是若敖族,这个家族几乎垄断了楚国的令尹(即丞相)之位。

城濮之战前,楚成王预感到在与晋国的交锋中已处于下风,要求领军出征的令尹子玉暂时退守以待时机,结果却被子玉严词拒绝。在楚成王只给予少量军队的情况,子玉率领若敖族本族的军队和楚国盟友国拼凑的军队向晋国发起战斗。

此事充分显示出楚国公族势力的强大,楚国并不是楚国国君的一言堂,他所制定的国家方略只有符合公族的利益才能顺利实施。

对手强劲

楚成王是个运气不佳的人,每当他雄心勃勃的向中原霸主发起冲击时,总有一个强劲的对手挡在他的身前,踩着他的身体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为了援助被楚国打的满地找牙的郑国,宋、陈、卫、郑、许、鲁、曹、邾等八国军队在齐国军队的带领下攻占楚国的盟国蔡国,随后陈兵楚国边境,楚国迫于无奈,主动向齐国求和,使得齐国盟主的地位更加稳固。

隐忍的楚成王好不容易熬死了齐桓公,齐国开始走向衰弱,于是再次派兵攻打中原地区,遗憾的是走了一个齐桓公,又来了一个晋文公,晋国狠狠教育了楚国一顿,楚国十年的北进成果付之东流,晋国凭借城濮之战的大胜一举夺得中原地区的霸主之位。

结语

楚成王是一个出色的、有恒心、有毅力的领导者,他一生都在执着的为实现称霸梦想而努力,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他丝毫没有泄气,不断反思失败的经验教训,最终为孙子楚庄王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涤尘索金


楚成王是楚国第一个真正参与到中原争霸的楚国国君,在他的祖父楚武王喊出“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的口号后。仅仅几十年的时间,这句话就基本在楚成王手里实现。但是为什么在楚成王武力最盛,声势最强的时候,却依然没有被中原诸侯承认为霸主呢?那是因为楚国有一条重大的缺陷,楚国被中原诸侯认定为蛮夷。这是怎么回事呢?

【南蛮楚国】

楚国先王熊渠曾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接着熊渠给三个儿子尊王号。这还是在周夷王在位的时候,后来周厉王兵锋很盛。熊渠为了缓和矛盾,自己去掉了封号。

再后来,楚成王的祖父楚武王伐随时,随国自称“无罪。”楚武王的回答是:“我蛮夷也。”结果楚国又一次称王。

楚国国君不止一次声称自己是蛮夷,不服从周人的统治。那么楚人真的是蛮夷吗?其实并不是,至少不全是!

楚国先人本生活在中原,后来被商人打败,驱赶到南方。从文化上,周人崇尚龙文化,而楚人与东夷和商人类似,崇尚凤文化。

文王时,楚人就侍奉周人。参与了灭商的行动,但是楚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周朝前两次分封只照顾了同姓宗亲或外戚。楚国后来才受封子爵,这时候的楚国国君在周人举办的盟会上甚至不能登堂入室。只能犹如家奴,在外面为各地诸侯服务。

这些都深深伤害了楚国人,所以楚国一直流传一个传统,那就是“不服周。”在这个传统之上,楚国对于周朝礼乐制度是不屑一顾的。

每当有机会楚国就会积极的寻求扩张势力,以此期盼能够获得诸侯国与周王室的认可。但是楚国的这种行为在齐桓公称霸的时代,就直接成为被斥责为蛮夷的理由。而齐桓公的称霸则注定了蛮夷没有争霸的机会。

【齐桓公称霸的逻辑】

齐桓公即位时,周王室孱弱,而同时四夷交侵不绝如线。随着蛮夷的不断入侵,各地诸侯都只能各自为政,独立抵抗。这个过程中很多流传几百年的传统诸侯都惨遭灭国,像邢、卫、燕等一线的强大诸侯都差点覆灭,结果齐桓公存邢救卫,出兵燕国,才保住这几个诸侯。

既然周王室不能保护这些诸侯国,那么就只有争取其他诸侯的帮助。所以各地诸侯都迫切需要达成联合,共同进退。

我们用现在的视角来看,那些不断发动亡国战争的蛮夷就好比是“法西斯”国家,奉行军国主义,藐视礼法制度,肆无忌惮的实行亡国政策。而会盟的诸侯则好比“反法西斯同盟”他们联合各地诸侯,寻求合作,从而保护自身安全。

为了组成这个同盟,齐桓公发起了会盟,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召集诸侯以汇集力量。这事实上他是依靠周王名义上的号召力,塑造共同纲领。让会盟更具合法性的同时也分辨出朋友和敌人。

在“尊王攘夷”作为最高纲领的指导下。那些不服从周王,肆意入侵他国的部落或诸侯国就被贬斥为蛮夷,成为会盟国家的共同敌人。

【楚成王被认作蛮夷】

按照齐桓公的标准,楚人无疑是一个蛮夷国家。楚成王在位时先后灭亡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国。在中原诸侯眼里极为危险。而楚国还有继续向中原扩张的动作和野心,并且宣扬“不服周”的言论。

楚国在中原诸侯的眼里就像一头饿狼,盯着他们这些羊群。试问一头饿狼能加入羊群成为领头羊吗?当然不可能!而且每一只羊都不会愿意与狼共舞的。

齐桓公发挥了他“反法西斯同盟”领导人的作用,带领八个诸侯国联军驻扎在召陵。与楚王对峙。楚成王自知不敌,只能暂避锋芒,与齐桓公和谈。

此后他一边避免与齐桓公正面交锋,一方面积蓄实力。终于在齐桓公死后迎来了不知变通的宋襄公,看到宋襄公成为名义上新任的会盟霸主。

与宋襄公的泓水之战让楚成王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但是这一切的努力,最终却也只是换回诸侯们的恐惧,而远远不是信服。

【晋国崛起与国际形式的改变】

泓水之战后,楚成王苦于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于是他善待流亡而来的晋文公,希望在中原有巨大影响力的晋国能认同自己,但是他却被晋文公抛弃了。晋文公回国后成为了抗击蛮夷的新领袖。最后选择与楚成王开战并打败了他。

从这时候开始,晋文公统领的晋国崛起了。但是与齐桓公相比,晋文公领导下的国际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城濮之战中,楚国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法西斯”诸侯被打败后。由晋国带领的“反法西斯同盟”不再被动挨打,开始了全面的反击。诸如北方的赤狄,白狄,长狄等都先后覆灭。

国际局势随着蛮夷势力的接连失败发生了逆转。中原的诸侯不但不再需要担心被蛮夷灭国,反而追着蛮夷在打。情况已经与齐桓公即位时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如果说齐桓公建立的是“反法西斯同盟”,那么晋文公这时候做的就是对战后秩序的重新洗牌。齐桓公的会盟是为了救亡图存,而晋文公以后的会盟就变成了划分战后国际利益,构建新的国际合作关系。

【新的国际秩序与楚国称霸的希望】

齐桓公的称霸就像是西周礼乐制度的一次回光返照,为了共同对抗蛮夷,用“尊王攘夷”的口号让诸侯们又重新团结在周王身边。但是蛮夷的的问题一旦解决,周王就又被一脚踢开。诸侯们为了自身利益建立了一个新的的国际秩序。

这个新的国际秩序由晋国主导。原本带领大家抵抗蛮夷入侵的老大哥成为了超级大国,与诸侯形成了支配和从属的关系。而周王则成为类似联合国秘书长这种有名无实的存在。

从楚国的角度来看,虽然在城濮之战失败,但是楚国依然是桌面上重要的玩家。新秩序下,楚国依然影响力巨大,是不可忽视的大国。所以楚国很自然的就加入到新的国际体系中去。

当楚国也加入国际体系后,新秩序也就演变成了晋楚两极争霸,他们分别带着一堆小弟和盟友相互对抗。一旦楚国强过晋国,那么作为新秩序的最强者,就可以成为霸主,支配其他的诸侯。楚国的地位也从游戏中的BOSS转变为了游戏玩家。

【总结】

楚成王无法称霸,而他的后人却能成功。总结起来有这三点:第一,楚成王认定为蛮夷;第二,齐桓公称霸的本质是对抗蛮夷;第三,晋文公以后,称霸模式的本质变成了获取国际社会的领导地位。

楚成王一生,独自面对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同时期还有一个秦穆公。但是就算楚国在楚成王的手里再怎么强大,楚成王也不可能成为霸主。因为他是蛮夷,而齐桓公主导的争霸体系不欢迎蛮夷。所以他终究无法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同。但是等到晋文公称霸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楚国在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代霸主的时代,扮演了不一样的角色。没能称霸实在不是楚成王不够优秀,而是他赶上了错误的时代。在他的时代,被视为蛮夷的楚国,注定不会被中原诸侯所认可。


小森短视频


公元前637年,楚国大败宋国,解了郑国之围,那郑国自然要有所表示。于是本年的冬天,郑国的国君郑捷的夫人芈氏和姜氏在柯泽犒劳楚国的国君芈恽。可是为什么派出来的是他的夫人呢?很有可能是这位芈氏主动要求的。因为大家一听就知道她是楚国人,搞不好她和芈恽还是兄妹。所以她一听说,哟!楚国打了胜仗了,那我要去犒劳犒劳。对于郑捷来说,现在他正是要亲近楚国的时候,那怎么可能拒绝呢?可是芈氏一出面,姜氏就要跟着出面,因为这两个人其实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看她的姓就知道,姜氏有可能来自于齐国嘛!这恐怕也是为什么郑捷总是在齐楚之间摇摆的原因,因为他的这两个夫人。不同的人给他吹不同的枕边风,那他自然摇来摆去了。

可是现在芈氏要去犒劳了,难道姜氏就在家待着吗?所以就两个人一块去犒劳芈恽。芈恽听说:“哟!楚国的女人来了,那不能让人小看了哪!当然要大阵仗了。”所以,他派出了师缙,同时向她们展示楚军俘获的俘虏、斩获的首级,向她们展示楚国的军队何其强大,这次的胜利有多么的了不起。可是为什么要派出师缙呢?大家听这个师父的“师”字,就知道基本上以师字开头的一定是位乐师,而且是属于那种大师级的乐师。所以这个师缙一定是芈恽的近臣,而且是非常喜欢的乐师。像接待夫人这种事情当然是用自己的近臣,类似于搞音乐的这种人相对来说比那些五大三粗的武将们要强得多。

但是这件事情以春秋的立场来说,它就觉得不爽,所以春秋就借君子之口来评价说:这是不符合规矩的,因为妇人送迎不出门。就是说妇女不管是送人出去还是迎人进来,她都是不可以走出门口的,只要送到门口就可以了。即使是在见兄弟的时候,她也是不出门槛,而是在屋里面不出去。而战士是不接近女子所使用的物品的。那么翻过来说,芈氏和姜氏跑到楚国的军营来这首先就是不合适的,而芈恽向她们展示俘虏和首级,肯定也是不合适的。可是我们说,在很早很早以前,鲁国第十五任国君鲁同的母亲文姜在的时候,没事就跑到齐诸儿的军营里面去,也没有怎么样嘛。即使在春秋的角度,它的这个评价也是老黄历了。何况芈氏她是楚女,就更不会在意中原的这些礼法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到了十一月初九,芈恽进入郑国的国都参加宴会。在席间,郑捷九次举杯进献礼物。按照当时的习惯,主人是可以在席间向客人赠送礼物,以表示感谢之情的。这位郑捷竟然连续九次不停地献,礼物成百上千地送,把这个外面的院子都给堆满了。而这个宴会除了正餐之外,还特别增加了水果、肉酱各六种。今天一听觉得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餐后水果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就算你出去到水果摊随便买买也都不止六种。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这个春秋时代,这已经是非常高、非常高的规格了。送礼也好、加菜也好,这些都无不体现出郑捷亲近楚国之心。

宴会结束之后,芈恽也没有在郑国停留,趁着晚上就出来了,当时又是郑捷的夫人芈氏将芈恽送回到了军营,芈恽就带着两个郑国公族的女子回去了。这么一番举动下来,郑国内部就议论纷纷。其中一种议论的代表就是郑国的公子郑詹说的,郑詹之前我们提过,他是郑国的先君郑突的儿子,到现在差不多有六十多岁的样子,老资格了,所以他敢出来评价。他说:“楚王一定会没落吧!待人接物不能因人而异,不因人而异就不能称为知礼,不知礼又怎么能不没落呢?”郑詹所说的这一套意思就是说:你在处理两国关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通过妇人在中间走来走去,这是不合适的。两国之间的关系当然应该跟正主,也就是郑捷或者郑捷授权的这些卿大夫、权臣们来接触、来处理问题。可是你现在,男女不分。不管来的是男是女,你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不能因人而异。

当然今天我们说男女平等,为什么男女不一样啊?可是在当时人看来,这就是不知礼的行为。但是如果不知礼的话,就无法让整个中原地区的诸侯们相信你、服从你,那你怎么能不没落呢?所以,中原的诸侯们听说了芈恽这一套作派之后,就认为他的霸业不会成功了。但是我们在这儿要另外插上几句,楚成王芈恽的霸业是不会成功还是根本就没有想开始?我们知道,霸业这个事情是齐国的齐桓公齐小白一手搞起来的,尤其是以盟会为霸业的模式也是他先搞起来的。所以在他死了之后,在他这些骨干里面,尤其像宋国就认为我要继承他的霸业。于是宋国搞的那一套都是学齐小白的。

可是我们看楚国的做派,虽然楚国参加了在齐国举行的盟誓,但是那一次盟誓不是由楚国牵头来举行,而是由陈国来组织的。也就是说楚国本身就没有意愿去跟随或者说是模仿齐小白盟会的模式。虽然从齐国盟会之后,楚国俨然已经成为宋国霸业的竞争对手。但是在这次击败宋国之后,仍然没有进一步地主持盟会,没有召集诸侯们,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楚国从来没有参加过齐小白所组织的盟会,所以根本就不懂齐小白的这种盟会模式,或者说他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霸主,那他怎么会有霸业呢?对于当时的诸侯来说,宋国是我们不喜欢的国家,而楚国在击败宋国之后,就应该召集诸侯们开盟会,然后就可以形成以楚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可是楚国根本就没有这么着干,所以诸侯们就对楚国非常的失望。大家还在等待新的霸主,那么这位霸主将成为楚国最大的挑战。这又能怪谁呢?只能说楚国没有与时俱进。


Cola小妞


这个话真难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