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從"囚徒困境"說說OPEC+集團

先介紹一下OPEC+集團

OPEC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簡稱,現有成員國14個總部設在奧地利維也納。它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石油政策,維持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穩定,確保石油生產國獲得穩定收入。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2016年11月月達成減產協議,隨後與俄羅斯等非OPEC產油國達成了全球石油減產協議,OPEC+這個概念就出現了。

究其原因,是因為OPEC+集團內部一直以來存在的"囚徒困境"博弈。

塑料情!原油再次跌破20美元/桶,從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經典博弈論裡面有一個著名的模型:有兩名罪犯被捕,如果兩人都選擇沉默,則每人被判刑一年;若其中一人背叛,一人沉默,則背叛的人立功釋放,沉默者被判刑十年;如果兩個人都背叛對方,則各被判刑八年。因為兩人都不能承受被對方背叛的風險,所以儘管他們明知保持沉默是收益最大的選擇,但他們寧願選擇背叛。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在特定情況下個人最佳策略並非是團體最佳策略

"囚徒困境"在現實中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商家價格戰、公共設施、國防、教育、社會保障等。身邊的例子,比如停車,劃好的停車位,如果大家都嚴格按照劃線來停車,最後每個車位都能物盡其用,但是總有先到的人圖輕鬆,隨手一停,壓線佔掉兩個車位,自己停車時是輕鬆了,但是卻損害到了整體的權益。

塑料情!原油再次跌破20美元/桶,從

今天我們就通過"囚徒困境",來說說OPEC+集團的困境

本質上,OPEC+集團是一個壟斷組織,目的是維護組織的共同利益。但是,人心隔肚皮,共同利益很多時候與個體利益之間是會出現背離的。個體在面對更高的利益誘惑時,往往會選擇背叛。

回到原油減產問題,我們現在簡單假設OPEC+集團只有兩個成員國:沙特和俄羅斯。假設它們的產量原本是一樣,如果這兩個成員國達成一致減產,那麼油價就會提高。但是現在,其中一國只是在面上說減產,但是悄悄地維持原來的產量。這樣一來,它就不會在短期內損失利益,甚至會提高收益,因為總產量確實下降,油價卻提高了。可是另一國就不願意了:憑什麼只有我減產你不減?這不是等於把你的幸福建立在我的痛苦上麼?行啊,那我也不減。結果是兩家都不減產了。

而現實中,OPEC+集團的成員國更多,每個成員國都相當於一個處於困境中的囚徒,發生背叛的可能性也更大。只要有一國被發現沒有減產到位,別的國家也就不會繼續減產,最後的結果是所有國家都不按照計劃減產。有人說,只要不被發現不減產不就行了?事實是,就算不被發現,每個國家都很清楚對方會採取暗地增產("囚徒背叛")的策略牟利,所以每個國家都會留一手暗地增產,一直到減產計劃徹底泡湯。

塑料情!原油再次跌破20美元/桶,從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之前的OPEC組織內部的博弈也一直在上演著。

1982—2010年的數據顯示,OPEC成員國幾乎沒有減產達標過。而之前16年的減產協議,也只完成了65%,其中加蓬、哈薩克斯坦和南蘇丹產量甚至不降反升。當然也有積極減產的,比如沙特,但是沙特的積極減產也是基於自身利益出發的,而非道義上信守承諾。因為它的產量本來就佔比非常的高,所以它是油價上升的最大獲益者,也是最不能接受油價不漲的,所以它超量減產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然,OPEC也有團結一致對外的時候,比如2014年,為了阻擊美國剛剛崛起的頁岩氣革命,沙特決定猛增石油產量,大幅下降石油價格,最終導致2014年下半年石油價格徹底崩潰。一直到2016年,世界石油價格觸底達到22.48美元/桶,這個價格只是2014年6月石油價格的25%。

塑料情!原油再次跌破20美元/桶,從

那麼,這種困境有沒有辦法打破呢?

辦法是有的,就是對背叛者處以嚴厲的懲罰。

比如因背叛而無罪釋放的罪犯,出來後確定會遭到道上組織的嚴厲打擊,那麼下次在遇到囚徒困境的選擇時,便不敢選擇背叛。但是現在不管OPEC組織,或者是OPEC+集團,仍不能具備對背叛者實施懲罰打擊的能力,所以他們的"囚徒困境"仍將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