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职场中有人说“管理不论对错,只解决问题”?

破局三板斧


管理不论对错,只解决问题这句话与不看过程,只看结果这个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种说法本身都没错,人在职场本身就是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企业招一个人进来做管理岗位,并不是让你去做你的下属都能做的事情的。梳理开展工作遇到的问题用任何手段去解决它才是目的。

但是目的归目的,题主补充说明中的不论对错都不追究责任也是不可取的。

责任是一种压力,压力也是前进的动力。不进行追责即犯错的人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他下一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又要花时间去解决问题。

这样做反而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同时,犯错不追究还会导致优秀员工的加速出走。优秀的人不犯错,不优秀的人经常犯错,但他们的待遇又是一样的,长此以往,你的手下就都是不优秀的人了。

所以出现问题优先解决问题是对的,回头再收拾犯错的人也是对的,这两者并不互相矛盾。

因为越少的犯错同样可以帮助更快的解决问题。


剑雨流光


有一家装修公司的售后服务部门接到客户的电话,乳胶漆墙面需要售后服务。

装修公司都是采取的提成制,只要出现售后服务,公司的售后服务部门首先要明确责任,这次售后服务所产生的费用由谁来承担,要先论对错,有出现错误的一方拿出这笔钱后,售后部门再为客户提供服务。

这次不巧,售后服务部门无法找到犯错的这个人(本来应该是工长,但是工长已经不干了),无奈之下找了个“替罪羊”出维修费。客户本来使用的是进口乳胶漆,为了节约成本,私下用国产乳胶漆替代。

狸猫换太子的事被客户抓住了现行,客户封存了证据对装修公司进行了投诉。装修公司不仅重新更换进口乳胶漆进行修补,而且赔偿了客户2万元。

事后装修公司认为是售后服务部“犯了错”,赔偿客户的2万元直接从售后服务部工资扣除。

本来的问题是“装修公司在第一时间帮助客户进行墙面修补”。可是装修公司非要先争辩个“对错”(由犯错的一方承担费用),没有人承担这笔费用,售后服务部只能拖着时间搪塞着客户,导致客户严重不满。

事发之后,装修公司依然要论“对错”,由犯错误的一方承担2万元的赔偿费。

其实这个时候,装修公司的问题是:“接到客户的保修后,售后服务部在第一时间先完成修补,费用的事情公司另行解决”。

不久之后售后服务部全体员工辞职,仓促补充的新人导致公司口碑严重下滑。

搞不清楚,为什么装修公司非要把售后服务部变成一个“经营部门”(要负责找出承担费用的人),而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履约部门”(只要符合合同约定,就直接完成售后服务,不管这笔钱该由谁来承担)。

瑞幸咖啡店就是履约中心,咖啡店只管按照订单做出咖啡,至于是客户到店自取还是外卖,一概不管,也不考虑房租、营收等事情。


破局三板斧


你好题主,你提到的如何理解职场中有人说“管理不论对错,只解决问题”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这种只解决问题,而不管对错的说法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管理行为。

为什么?有一个成语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出现问题以后,除了解决问题,还要汲取教训,堵塞漏洞,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要问责相关责任人。这样的做法是引以为戒,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出现。

其次,管理没有对错,只解决问题,如果用的是不正当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解决问题,也可以顺理成章了?

再次,所有的管理,一定是建立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了规则限制,很容易导致个人意志凌驾于规则基础之上。

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有章可依有法可循的。企业法,公司法,劳动法,都是对企业管理的规则约束。

当然,如果作为管理者愿意奉行所谓“管理不论对错,只解决问题”的原则,最后的结果是,一旦出了问题,没人愿意担责,诟病的还是企业。(图片来自网络)


烟波渔人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绝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工作

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常常看到企业的管理者每日忙于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但是对于下属应该做什么,对于每一个岗位应该做什么却不做分析、不做安排,结果每一个员工都是凭着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理解,凭着自己对于企业的热情和责任在工作,出现的工作结果就很难符合标准。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管理需要面对的是充满个性的人,而管理是一门科学,就意味着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者所要做的是要符合管理的规律。我们管理中常常犯错误,就是忘记了管理这一条基本的规律。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那么大家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知道要马上去解决--这就是管理的思维方式。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大部分人对于管理的理解是“管人理事”,所以中国的管理一直处于“人治”的状态,不管如何学习管理理论与方法,管理行为却是依据对人的判断来进行的,而根本的事实是--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大部分人对于管理的理解是“管人理事”,所以中国的管理一直处于“人治”的状态,不管如何学习管理理论与方法,管理行为却是依据对人的判断来进行的,而根本的事实是--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事实上,人是无法管理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管理,每一个人都本能地认为自己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尤其是具有自我实现能力的人,更加觉得提供平台给他发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评价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能否透过管理,让组织里的每一个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的目标合二为一。

在管理中,人们都感觉到一个问题:有能力的员工常常不会受组织目标的约束,更为可怕的情况是这些有能力的员工会背离组织的目标。其解决之道就是需要不断地关注人们的个人目标的变化,让组织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的时候,个人的目标也能够不断地实现并提升。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管理需要资源,对于管理的资源而言,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而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一线员工得到资源并有权利运用这些资源。在管理的架构中,管理者因为处在结构的上层,因此拥有了资源以及资源的分配权,但是越是处于上层的管理人员,就离顾客越远,而与顾客接触的一线员工,反而没有资源以及资源运用的权利。





飞说免费


您好,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在管理中不追求责任是不合适的。

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而一旦出现那种违反工作职责,导致工作任务无法完成的,肯定是需要对进行追责。

当然,追责的目的不是追责本身,而是为了更好的杜绝漏洞,让工作得到改善。

因此有奖有惩才是管理,所谓管理不分对错,是与管理的本质相违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