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孝”文化?

对玥言诗


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之首,孝是德之根本。

先看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德之人。”

走近一看是皋鱼。他穿着粗布衣服,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先生家是不是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皋鱼说:“我这一生有三大过失:年少时出去求学,周游列国,没有照顾父母,等我回来,想要照顾父母时,他们却已经过世了,这是第一个过世;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这是第二个过失;曾经和朋友交情深厚,逐渐都断绝了来往,这是第三个过失。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就让我从此离开人世去陪伴我已逝去的父母吧。”说完他就死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大家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有许多弟子辞行回家赡养双亲。

皋鱼之失警示我们:尽孝应趁早,尽孝应在当下,不要寄希望于将来,因为没有知晓明天会发生什么,年迈的父母可能随时都有可能离我们而去,届时想要尽孝是不可能的了。

那么,什么是孝呢?

《论语·为政》: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意思是说,今天的尽孝就是有能力赡养父母。

孔子的学生子路就做的非常好,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经常吃豆叶度日,为了让父母吃到好饭,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买米,然后再背回来侍奉父母。后来父母去世了,子路周游列国,在楚国做的大官,吃山珍海味,但是子路却还希望像以前一样,去百里之外给父母背米,只是再也不可能了。

《孝敬》: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意思是说我们要善于利用天时,分辩地利来耕耘收获,要谨慎办事,保重身体,不让父母受到伤害,勤俭节约,节约开支来赡养父母。

在现实生活中,让父母吃饱穿暖,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但是这样做还不够,子女还应在精神上给父母以慰藉。

《论语·为政》: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犬马都能被人养着,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之心,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尽孝,难就难在对父母的态度上。如果父母一句话没说完,子女就不耐烦,平常总是给父母脸色看,不能和颜悦色的和父母沟通,父母就算吃的好,穿的暖,心情也不会愉悦。这也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的尽孝,是要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对父母有尊敬之心。

《二十四孝》中记载:郑州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如果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的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意思是做子女的应牢记父母的生日和年龄,一是为了因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是因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古代交通不方便,不安顿好父母,最好不要出门,如果非要出门,一定要告诉父母要去的方向。

但是,现如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大家都走南闯北的创天下,想要在世上做出一番事业,不出门是不可能的,但是出门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去打拼的地方。

1999年《常回家看看》红遍全国,歌词这样唱:

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领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 带上祝愿陪同爱人 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在外打拼的我们,可能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回一次家,回家之后大部分都把时间花在看手机,玩游戏,刷新闻上,早上起来刷手机,一起吃饭看手机,甚至头都不怎么抬,很少跟父母说说话,聊聊天,父母需要的不是你回家给他们多少钱,也不是你买多少礼物,而是能一起吃个团圆饭,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父母更需要的是子女情感上的交流,精神上的慰藉。

《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过错,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父母不愿听从,也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找机会再劝告他们,这样虽然很操劳费心,但是也不能怨恨父母。

《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现实生活中,父母跟邻里亲朋如果有矛盾,要开导父母,劝告父母不要生气,看开一些,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让自己不开心。

《论语·开宗明义章》: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意思是说人生在世,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说白了就是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子女能把父母的生活起居照顾好,是小孝。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出成绩,让父母受人尊敬,养父母之志,所谓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次与父母通电话,电话那边总是说:“在外照顾好自己,爸妈没事儿。”

每次回家,父母天天满脸微笑,短短几天,又要匆匆离开,带走了他们脸上的微笑,却带不走那鬓角白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看彼此背影渐行渐远。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及时尽孝,莫留遗憾。


为一天


《论语》中孔子的“孝”和两千多年以后现代人所理解的“孝”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孔子说的“孝”,是为了“仁“服务的;而所谓“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礼”,不犯上作乱而已。

孝悌为仁之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 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有子是谁?汉朝人刘向等认为就是孔子。这一段话, 不仅以孝悌为仁之本,而且以孝悌为忠之 本。没有孝做基础也就不会有仁与忠了。

所以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樊迟问仁,孔子答道:“爱人 。” 这“爱人”是说爱亲人(有血缘)之后 的爱他人,即《中庸》说的“仁者人也, 亲(孝)亲为大”,和孟子说的“事孰为 大?事亲为大”。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 爱物”。

此外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明:王充 说,颜渊死,其父颜路请以孔子之车为颜 渊之槨,孔子尽管哭到极哀痛,而请车却 不肯给予;

孔子的理由是什么呢?其理由就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尚 且有棺而没有槨,何况对非亲生的颜渊么 ?

“鲤,子也。颜渊,他姓也。子死且不礼,况其礼他姓之人乎?”孔子爱自己的 儿子是首要的,爱第一高足是次要的。孔 子爱第一高足颜渊尚且要薄些,何况爱其 他的人么?孟子的话,真是不错!

现在人的“孝”,已经和孔子那时候完全两样了;现在的“孝文化”多注重的是“养”——你的生命是我给的,你不养我,就是最大的不孝。

因此,现在的“孝文化”不过是借助孔子的影响力而已;如果将“生养”捆绑在一起,那么,没有子女的人怎么办?子女因故身亡怎么办?不愿意结婚的人怎么办?不愿意生育的人又怎么办?


闲看秋风999


儒家认为,孝是修身治国的木根。在《论语·学而》篇中有一段关于孝的论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把孝和尊重上司,国家安定联系起来了。

《中庸》里还有一段更有逻辑的话:“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这段话的逻辑非常清晰:如果你不孝顺亲人的话,朋友就不会信任你;如果朋友不信任你,上司又凭什么信任你呢?如果上司不信任你那么你的人生理想就没有办法实现。把孝关乎到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上头。不可不慎重。从这段话上头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对孝的认识也是非常理性的。

这段话放到我们现在也同样实用。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又怎么会对朋友好呢?对父母都不尊重又怎么会尊重别人呢?这也是我平时交朋友的一个依据。到目前还没有看走眼过





心斋主人


浅谈《论语》中的“孝”文化

@对玥言诗

您好,非常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对您的疑惑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孔子“孝”道的历史渊源

就人类漫长的发展史而言,从猿到人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不仅仅得到了身体上的变化,思维、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大脑的机能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众所周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是动物的本能,是自然的感性活动。但人之为“人”却不单单是自然的、孤立的、抽象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图:自然界中尚有羊羔跪乳)


将自然界的这一现象与人类的“孝”文化相联系可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更多的体现在人类的社会领域、情感领域。人类的“孝”文化所源于的情感不单单是生发于自然本能的情感,更是人之为“人”而不单纯等同于动物的表征,即从动物的单纯的自然本能向人类的双重性(自然本能与社会本能)过度之中。

“孝”字的原义与人类早期的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殷周时期,对祖先、宗族、宗教的重视是一个普遍现象,祖先崇拜构成这个时期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字的正式产生就是这种文化背景下孕育的结果。而“孝”最初也不是“事人”更不是“事亲”,而是“敬天”、“事鬼”。


(图:白族民间的祖先崇拜活动)

但宗教意义上的“孝”与伦理意义上的“孝”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生命的赐予者和庇护者的知恩、感恩和报恩之情。“孝”这一字的韵味也单纯地由对祖先、宗族的崇敬慢慢地申发出对父亲、对兄长的侍奉之意,也就是由单纯的“事死”演化出了“事生”的韵味。

先秦圣贤孔子也是在此基础之上,将远古的“孝”文化融于自己的“仁学”之中,从而使“儒学”起到了巩固统治,和谐社会,教化人心的作用。

二、孔子“孝”道的核心与内涵

孔子是周朝“礼乐”制度的继承者、倡导者和传播者,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是“仁学”思想。《论语》是儒家重要的原始经典之一,它为后世研究和了解他的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

详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对于“孝”的论述都可见诸于论语的各个篇章,在此笔者不做过多重复。但细细思之,孔子的“孝”道核心与内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大致分为四个层次即“能养”、“敬亲”、“承志”与“泛爱众”。



第一个层次,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里翻译的版本有两种,笔者取第一种翻译是说作为子女要担心父母的身体是否健康,也可以理解成满足父母的基本生活水平。这是“孝”的第一层含义,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谓“能养”。

第二个层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说,现在所谓的孝道,是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至于犬马,老了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缺乏敬爱之心,拿什么去区别对待人与牲畜的不同呢!

这段话也同时印证了第一个层次的“能养”即满足基本的生存要求对人和对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仅仅做到了第一个层次的“孝”还没能显现出人之为“人”的情感与传统“孝”文化的融合之处。而“人”与“孝”文化的融合之处就体现在对第二个层次的“敬”字能否实现的程度上。也就是说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孝”,对父母尊敬、恭敬才能算得上是人类之“孝”。



孔子的“孝”道,还不单纯地体现在“能养”和“敬亲”的方面,还在“承父志”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两句话都说明为人子者对于承父之志的重要性。这一要求不仅仅是氏族、宗教的传统,更是融于情感的生活经验、实用理性为保证家族不断繁衍的必然选择。

就“孝”的本层含义,笔者还想补充一个问题,问题大概是关于孔子有言“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一句理解,继而引申出来的父母不仁,子当何为的问题。

在此,笔者想谈一些关于此问的个人看法。

其一,我们不应该将孔子这句话的着重点放在“不从而不怨”这里,而应该放在“又敬不违”这一点,这是孔子对于“孝”文化中“敬亲”的具体阐释,是“道在伦常日用中”的切实表现。

其二,儒家所倡导的“孝”文化绝不是“二十四孝”中提倡的“愚孝”而是以“父慈子孝”为前提的“仁孝”,所以父母与子女之意愿违背也非原则问题,我们后人的理解范围想来也不在孔子的“孝”道之中了。


(图:孔子于树下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孝”的最高要求是“泛爱众”,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仁”“孝”合一情感体悟的外在显现,是一种由家而国,先家后国的“家国情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也就是说,孔子要求年轻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谨慎、信实,博爱群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就如孔子所说,如果连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都不能关怀又何况外人呢?只有先亲近自己的亲人而后才能包容、理解外人。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个人可以真正明白“孝”的内涵,从而做到“能养”“敬亲”“承志”“泛爱众”便能“亲仁”,由“仁”而“圣”。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内圣外王”之道,即个人要先“修身”“齐家”然后方可“治国”“平天下”的内涵所在。

三、《论语》中“孝”文化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当中谈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一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孔子也同样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孔子所谈论的“孝”道并不是镜花水月,亦非纸上谈兵,而是真真切切的落于实际之谈。

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一书中所言“孔门儒学确认“真理”总是具体和多元的,即在此各种各样的具体人物、事件、对象的活动中、应用中,即道在伦常日用中”。这也就是孔子学说的实用理性所在,亦即在“一个世界”的前提下提倡“孝”应如何去做而非何谓之“孝”的实践意义所在。

面对当今社会的时代难题,我们依然可以从“孝”道之中找寻问题的源头和解决的方法。正如在当今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两难困境之中,如何弘扬和发展传统儒家文化之中的“孝”文化也是避无可避的问题之一。

自由和民主等西方价值观念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重理性、轻情感的理念必然会对传统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是否能够从经典的儒家著作之中寻找到解决途径不仅仅是学术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立志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的责任。




对玥言诗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 家人文伦理的基石。在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 范体系。 “孝”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个人、家庭、国家,贯穿仁、礼、忠、信等人伦、教育、政治各社会领域,涵盖民俗礼仪、国家法规进而上升到制度体系。所以,传承并实践孝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今解释为,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悌却又喜欢犯上,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的,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道也就由此而生了。孝悌这也是仁的根本吧?”这段话提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以“孝”为根本的,而“孝”的具体实践与“礼”是密不可分的。


義壶堂紫砂


《论语》是由孔子的后辈生整理的,且史书没有明确记载鲁孔丘先生日言必录,绝无篡改,否则,自去九族这类的誓言;后朝徒者也没有类似的誓言。可称之为大议吧。

“孝”是“一胎二子”,一为入,一为出。《论语》记录中没有“孝道”之说,都是后人夸大而已,谋取何果不得而知了。

先简单地谈谈“出孝”。它的核心是对友和事臣君,竭力维护上下等级和君威。正所谓“长幼不可废也”;不能犯上和作乱,只能顺从。这种观点否定了民权民意,发展只有君王雨露,君王功德,君王大智。“出孝”又与利,仁,德,善,恶等等密切相关,内容庞杂,非宏篇巨章不能阐释。此外,“出孝”的作用非常重要,“施于有政”可见一斑。以下是我对“入孝”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论语》提供了“内孝”的大纲,基本上囊括了方方面面,当代人可以凭此纲为标准,检讨自己的正与过。

1.孝行:父母在世。

事,指的是具体行动,就是作;侍则是具体行为的体现,是真心实意,是态度,丝毫无虚。没有那些弯弯绕,表面文章,不是在给别人演示。用《论语》述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今时代有这种人,视父母为其玩偶,借此表演以达其私。恶心!

疾与病。这两个词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疾,是小恙;病,黄泉路上的重症了。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疾”,有点不舒就紧张得不得了,唠叨不停,这里摸摸,那里摸摸,不弄个明白不罢休。父母能不急吗?小生变大啊!这种爱去哪里寻得?反过来,“内孝”十分强调这一点,把这种爱反哺父母,这不是恩,而是孝。

恩孝有异。恩,一般是指对等,或居高临下对他人的施惠;孝,是毫无条件的,真心尽心,竭尽所能的付出。

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温故而知新”。许多人把这句话视为学习方面,其实是一种误解。故,指的是父母对你的所有付出,你要不断地回味体会;知新,指的是知道如何做得更好,超过父母对你的付出。步骤和方法是什么呢?“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末句就是反哺的核心,“察其所安。”

父母年。子要刻心父母的年龄,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贪官更是会利用这一点。),祝愿长寿且寿为喜,同时,也要知道人命有天限,随时可以陪伴其身旁。丧人最需要的亲情,迫不得已谁想去!

2.孝心:父母在世。

养、敬、不违,不怨。这是孝心的终极体现。或许借口是生活压力重,劳工强度大,能做到以上四点的人已经不是太多了。亲情是有,只是有点变味了,利益呼唤情更浓。待其离去,大哭大摆又有什么意思呢,唉!

汇给替代了帮劳,此养与养猪鸡鸭有何区别?《论语》解答:不敬。子女对父母没有了敬畏之养,这与饲养鸡鸭同属。养,不是简单地让父母活着,还有通心通语交目,更有牵手。孩童之举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温故而知新”千真万确啊!

不违,指的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强其所难,而不是指遵循父母指令。天壤之别!古人非常注重众口之说的,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要么已经仙去,要么你真的是不孝子孙。没人看得起你,食禄为官也不会录你。古时,父母一般都会跟随子行,少有不去的。如果有这种事情发生,父母坚持不随,你就遵循其意愿吧,他们的身体已经不行了。那么,这是不是害了你呢?《论语》答:无怨!

这是何等的大孝啊!

3.孝礼:父母离去。

孝也是一种礼节,孝中有礼,如端茶送水之类。安葬亲人是孝礼的第一步,如同《论语》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送行与铭记切不可漠也。这一孝礼一直保存着,许多人还是能够坚持的。只是祭礼有些仓促简单罢了,不强求。祭,不是简单地打扫卫生,烧香烛,摆祭品,更要把“温故而知新”的优秀传统传承下一代——你的儿女们。世代永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战神150624565


《论语》在许多的地方有提到“孝”文化,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它也构成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里的有些由此而推出的论点还是值得商榷的。

譬如,《论语·学而》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按有子说的理解是:

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然而,自古以来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的反面例证令有子打脸。

《水浒传》里有个李逵,他可以说是一个“孝子”,可他却在水泊梁山落草为寇造了上层统治者的反。

还有,王阳明在江南剿匪抓了一土匪头子,当他审问该人时,王阳明要把其衣物脱光,这个死硬分子扛不住而投降了。其原因是自己的身体受之于父母,怎么能暴露在他人面前呢?这难道不也是对其父母的“孝”的表现吗?

“十恶不赦”的土匪,他们可以对他人大开杀戒,他们可以造统治者的反,但他们之中不乏孝父母之人。

还有当代的不少贪官,他(她)们一面“孝”着父母“弟”着兄长,另一方面却又贪得无厌地做作损害人民和国家利益的罪恶勾当,这些人不是犯上?不是作乱吗?

因此,“…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背现实的。

我们不还有“官逼民反”一说吗?有子所说的“…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不又一次打脸吗?可儒家思想还要这么说,则又是一例“愚民思想”的佐证!

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这于理论上讲是非常正确的。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无疑应该是世人的美德,也应该是“仁者爱人”的高尚品德,但只要我们的社会存在“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存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行为,“美德”和“高尚品德”就会更多地走向“理想”的反面而成“虚伪”。


黄山一片云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清明节是是祭祖和扫墓的传统节日,其一个必备活动就是扫墓,即前往墓地进行祭奠祖先。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大概从唐朝开始,清明节和寒食渐渐相融,清明扫墓形成了传统。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tingtingxu98


我国的孝道文化在时间上纵横了几千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而《论语》中的孝道是整个民族传统孝道的根基与主流,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影响巨大,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心灵。从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出发,“孝”作为伦理的核心,是血缘关系内晚辈对长辈的敬仰、遵从和侍奉。这种伦理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地位低者、年纪轻者对地位高者、年长者由下至上、由卑致尊执无违之礼。只是奉行中庸思想,提出“过犹不及”的孔子在“孝”的观念、思想中却趋于极致的要求晚辈的“顺从”,过于强调长辈的绝对权威。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等思想,它是以两代人不平等为原则,并且父亲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对于日益现代化的当下社会,无疑是具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的。现代性中对于个体的解放及生命的成长的尊重恰恰是要打破固有及束缚,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过于顺从的孝道是对年轻生命成长的扼杀。但是,中国当下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传统的缺失,因此,做好传统孝道的辨析及传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昆嵛演易中心


孝:立身行道。

传承祖宗事业并且发扬光大才是孝子本意。

关于孝,儒家有专门著作论述,《孝经》开宗明义: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先王要道:孝。

孝之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这里,毁伤,不是简单的受伤,而是犯法被刑罚,《水浒传》里那些犯法的要刺字的。这样的毁伤就是让父母蒙羞,肯定不孝。

立身行道,是需要建功立业,将祖宗事业发扬光大或者另外建立功业,建功立业就会带领周围人因你而幸福。

当一方领导,会保一方平安,做一个企业会让员工就业而安居乐业。

至于在家里的那些行为,但凡是人都应该让父母安康,否则岂不是禽兽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