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吸引天下人才的?

岁月静好


这么说吧,当初袁术僭越称帝,曹操以天子名义发布讨伐诏书。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袁术,所有大诸侯都奉诏不出兵,然而并不是一方诸侯的刘备前来响应。

在曹操心中,刘备是自己的心腹大患,总想着铲除刘备,这次刘备前来,只带来数千兵马,这可是铲除刘备的大好时机,然而曹操并没有这么做,因为刘备以仁义立天下,如果杀死刘备,那么天下人会裹足不前,相反,任用素有仁义之名的刘备则会吸引天下仁义豪杰之士投奔自己。

这就是曹操吸引天下人才的独特方法。


小郎君聊三国


曹操有一种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会像袁绍那样“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他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实实在在帮助他平治天下的人。为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曹操说,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因此只能讲能干不能干,不能吹毛求疵,讲究太多。如果一定要求道德品质无可挑剔,方方面面十全十美,那么齐桓公又何以能够成就霸业?高皇帝又怎么能够创立大汉?所以,只要是人才,有“治国用兵之术”,哪怕有不好的名声(污辱之名),被人耻笑的行为(见笑之行),甚至“不仁不孝”,也请大家推荐,我一定该怎么用就怎么用(吾得而用之)。

曹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帝国的用人制度(两汉察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而后代之以魏晋荐举制度,至隋唐始改为科举制度),也牵涉到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那就是德与才的关系。理想的境界当然是德才兼备,曹操却明确提出“唯才是举”。所谓“唯才是举”,就是说,只要有才就行,德可以不问,甚至“不仁不孝”也不要紧。

曹操决不是“唯道德论”者。他并不认为道德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甚至不认为是第一标准。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以道德为唯一标准和第一标准,就可能会出现三个问题。一是有德无才。选拔出来的人,品质倒是没有问题,可惜什么都不会,啥也干不了,是没有用的老好人。二是求全责备。一些有才能甚至有特殊才能的人,因为道德品质有瑕疵或者有问题而不得选拔。三是弄虚作假。比如为了得到选拔,做政治秀,做道德秀,结果是道德变成不道德,东汉末年就是这样。

那么,主张“德才兼备”不行吗?崔琰、毛玠,不就是德才兼备吗?德才兼备当然好,但那是理想境界。承平时期,天下大治,没有太多特殊要求,自然不妨慢慢追求,找到一个是一个。然而此刻却是非常时期,曹操要做的又是非常之事,那就不能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必须重奖有功,重用有能。用曹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发布的《赏功能令》中的话说,就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事实上,德与才并非总能兼备,名与实也未必都能统一。有品行的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不一定有品行。同样,出身好的不一定有水平,有水平的不一定出身好。曹操说,伊尹和傅说不就是奴隶吗?萧何和曹参不就是县吏吗?陈平不是背有恶名吗?韩信不是被人耻笑吗?管仲就更不用说了。论立场,他是“敌人”;论品行,他是“小人”。然而商汤、武丁、齐桓和我们高皇帝(汉高祖刘邦),却重用了他们,而且依靠他们取得了胜利和成功。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

何况,东汉以来的所谓“德才兼备”,其实是要德不要才,哪怕是装出来的“德”。甚至就在曹操广纳人才的时候,还有人提出主张,认为即便有功有能,如果“德行不足”,也不堪“郡国之选”。这就要矫正。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因此不能再四平八稳地讲什么“德才兼备”,必须振聋发聩地提出“唯才是举”。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起初东汉末年,时逢乱世,群雄并起,有志之士,或待价而沽,或揭竿而起,你方唱罢我登场,要么名垂青史,要么建功立业。曹操,三国时与刘备、孙权争天下的枭雄,凭借过人的智慧,杰出的用人之道,最终统一北方。三国鼎立中,为什么曹操能三分天下有其二?《三国演义》中,曹操曾与袁绍纵论时局时, 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一句话,道出了曹操的谋略:得人才者创基业!难怪《三国志》作者陈寿如此评价:“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导来了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

为了保持和发展力量, 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服务事业, 不受上述标准的约束, 强调 "只有提升"。

只要有人才, 即使缺乏封建的道德品质, 人的背景较低, 他也注重提升。210至27年, 他做了三次 "任人唯贤\

亿莎影视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要说到曹操,大家对他的印象大抵都是“一代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今天我们来聊聊曹操怎么招贤纳士的。

三国悠悠二百年,在二百二十年的三国历史中,曹操集团取得了三国历史上最终胜利。曹操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之所以在历史上争议颇大,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曹操唯才是举。纵观三国历史,无一人能够做到如此。曹操在长期的军营生活明白了“人才”的重要性,故曹操对人才来只重才而不重德,这也使得他最终胜利。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也是名列前茅。曹操帐下文有荀彧,贾羽,郭嘉,武有张辽,庞德,夏侯惇,夏侯渊,典韦。许褚。那么问题来了,曹操是用什么手段招揽众多人才为他卖命呢?今天我们来聊聊曹操选拔人才最重要的三个手段:重用降将,坦诚相待。

这一条在中国历史上怕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曹操凭借他坦诚的胸怀和信任,快速的将这些人吸入帐下并委以重任。比如“五子良将”张辽,张辽原是吕布的将,因吕布战死,转而投入曹操帐下,从此,平步青云,深得曹操信任。荀彧,郭嘉都是袁绍帐下,当荀彧拜入曹操帐下时,曹操直呼“吾之子房也”从此可看出曹操对人才的重视。用人不必亲。

曹操从宗室亲友中挑选好的放在重要岗位。夏侯渊,夏侯淳都是曹操宗亲,这些人最初是曹操的核心。是曹操的心腹,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曹操虽不是世家之后,却也是宦官之后,受教育程度较高。品古论今,如今好多明星也是用自己亲人当自己经纪人。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在当时选拔人才都是以道德高低来选拔的。曹操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不拘一格的用人,只要有才不论不论布衣平民,只要你有才,就能出人头地。最著名的莫过是典韦,典韦原本是张邈部下的小兵,后来投到了夏侯惇帐下。在曹操战吕布时,组织敢死队,典韦就英勇地报名了,并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因此曹操封他为都尉,收做自己的护卫。

论古思今:曹操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唯才是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做事也有借鉴,做个领导要礼贤下士,爱惜人才,懂得拉拢人心。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们需有豁达的心胸,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


晨曦影视剪辑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一代枭雄文治武功三国时期无人能及,自然人才济济于下。



一、文治斐然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二、武功非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

曹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用人唯才是举,不论出身。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在选拔人才方面: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军事

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战马践踏麦地,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 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经济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文化

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哼一首歌9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在经过多年的混战中,曹操战胜了刘岱、刘备、吕布、张绣、袁术、袁绍、乌桓等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丞相和魏王的身份把持朝廷,权倾朝野。曹操个人军事、文学、政治才能卓绝,而且,凭借着自己的魅力吸引了大批优秀的谋士前来效力。

智囊主要是指参决谋议的骨干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钟繇、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等九人是曹操的骨干谋士。华歆、王朗、毛玠、何夔、徐奕、陈群、赵俨、袁涣、凉茂、司马朗、梁习等为重要谋士。司马懿是后起之秀。

曹操的骨干谋士团在官渡之战前已经形成形成,官渡之战后,随着曹操事业的发展,智囊团不断扩大,成为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他们直接报效曹操,心中已无汉室,成为曹氏代汉的政治基础。那么,曹操是如何吸引天下英才为己所用呢?

【其一,征辟】

这是两汉选举的正常途径。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田畴、邴原、毛玠、徐奕、何夔、邢颙、鲍勋、华歆、王朗、程昱、刘晔、蒋济等,皆征辟署职。

【其二,投效】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最杰出的军阀之一,管制东汉朝廷丞相和魏王,吸引了天下人才的投效。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荀彧、郭嘉、桓阶、贾诩等人投效,具有典型意义,许攸更是出奇谋致胜。苟彧、郭嘉二人为天下奇才,是曹操阵营中最杰出的人才。

【其三,推荐】

荀彧不仅才智卓越,而且善于发现人才,对曹操智囊团的创建有重要作用。荀彧前后所荐的人才有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鄱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杜蒙,为曹操征战天下立下了盖世功业。

【其四,纳降】

曹操战胜对手,往往会吸引属下的人才。兖州吸纳程昱,官渡之战吸纳许攸,带来袁绍的部署机密,献奇计袭破袁绍军,使曹操赢得了官渡大捷。陈琳,袁绍记室,招降所得。

【其五,强征】

曹操吸纳司马懿,就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历史正在发生


要说到曹操,大家对他的印象大抵都是“一代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今天我们来聊聊曹操怎么招贤纳士的。

三国悠悠二百年,在二百二十年的三国历史中,曹操集团取得了三国历史上最终胜利。曹操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之所以在历史上争议颇大,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曹操唯才是举。纵观三国历史,无一人能够做到如此。曹操在长期的军营生活明白了“人才”的重要性,故曹操对人才来只重才而不重德,这也使得他最终胜利。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也是名列前茅。曹操帐下文有荀彧,贾羽,郭嘉,武有张辽,庞德,夏侯惇,夏侯渊,典韦。许褚。那么问题来了,曹操是用什么手段招揽众多人才为他卖命呢?今天我们来聊聊曹操选拔人才最重要的三个手段:重用降将,坦诚相待。

这一条在中国历史上怕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曹操凭借他坦诚的胸怀和信任,快速的将这些人吸入帐下并委以重任。比如“五子良将”张辽,张辽原是吕布的将,因吕布战死,转而投入曹操帐下,从此,平步青云,深得曹操信任。荀彧,郭嘉都是袁绍帐下,当荀彧拜入曹操帐下时,曹操直呼“吾之子房也”从此可看出曹操对人才的重视。用人不必亲。

曹操从宗室亲友中挑选好的放在重要岗位。夏侯渊,夏侯淳都是曹操宗亲,这些人最初是曹操的核心。是曹操的心腹,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曹操虽不是世家之后,却也是宦官之后,受教育程度较高。品古论今,如今好多明星也是用自己亲人当自己经纪人。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在当时选拔人才都是以道德高低来选拔的。曹操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不拘一格的用人,只要有才不论不论布衣平民,只要你有才,就能出人头地。最著名的莫过是典韦,典韦原本是张邈部下的小兵,后来投到了夏侯惇帐下。在曹操战吕布时,组织敢死队,典韦就英勇地报名了,并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因此曹操封他为都尉,收做自己的护卫。

论古思今:曹操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唯才是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做事也有借鉴,做个领导要礼贤下士,爱惜人才,懂得拉拢人心。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们需有豁达的心胸,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


贾大智


感谢,我是闲来无事聊聊历史,那今天咱们就聊聊他是如何吸引管理人才的。

01 使用人才,不拘一格

曹操的五子良将,张辽、徐晃、乐进、张郃、于禁。除了乐进是在曹操起兵的时候一直追随他的,其他人都是半路投降曹操的。要知道,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这些良将能抛弃旧主来投奔曹操,这也足够说明了曹操的人格魅力,而且曹操对这些降将都无比的信任,这也恰恰证明了曹操的胸襟。

其中张郃在街亭之战中击败马谡,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拯救了整个曹魏。张辽也在镇守合肥时多次击败孙权,整个江东的小孩只要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哭了。足见张辽的威名。而徐晃更是在襄樊之战中,联合吕蒙击败关羽,让东吴夺取荆州,直接让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化为了泡影。

就是曹操对有缺点的人包容。曹操对人才的态度就是不管你怎么对待我这个人的,也不管你以前是不是看不起我,只要你有本事,能够为我出力,是个人才,他就一律宽容。就像张绣贾诩,两个人害死了自己心爱的大将还有儿子跟侄儿,曹操却以“小过失”放过二人。作为一代枭雄,曹先生能有如此宽厚的心胸气量对待人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正是这种非比寻常的气量,让他收罗了大量的人才,不像刘备阵营五虎将死后,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02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有几个方面,第一你得知道哪些是人才,第二你得知道这些是什么样的人才,第三你得知道这些人才都要怎么使用。

曹操在这点上就做得非常好。例如选择张辽守合肥,选择曹仁守樊城。这两位将领都在各自的位置上打出了赫赫威名。

比方崔琰和毛阶,这是曹操的两位谋士,他们的特点是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挑选官员。果然,他们选拔上来的官员都是德才兼备的。还有枣祗和任峻,他们的特点是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果然,他们把曹操的屯田制度落实得非常好,为曹魏的争霸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03赏罚分明

这不仅仅是体现在曹操对待下属,更体现在曹操对待自己。曹操治军是非常严格的,有一次曹操率军出征,因为正好是麦子成熟的季节。曹操出征前就发布了军令,所有的将士,都不许践踏麦田,谁践踏了麦田,就按照军法斩首。但是正好曹操自己的坐骑受到了惊吓,践踏了麦田,曹操就把随军的主簿叫过来,问他:我该当何罪?主簿说当斩,但是马上又说:上古有言,法不加于尊者,刑不上大夫。于是曹操就割下自己的一缕头发代替自己的头颅,然后把这缕头发传视三军,严明军纪。也许对于现代人来说,割下一缕头发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不能随便割的。

第4点就是对待不正派的选择铲除

曹操用人,很看重对方的人品。曹操对卖主求荣的人是极端鄙视的,对于这种人他都是格杀勿论的。就像他收买张松陷害庞德,后来却将张松给斩首,这在当时人们看来谁还愿意当你的内应呢!但是实际上曹先生看得比我们要远很多,这样做一是消除不安的因素,这样的人能背叛别人,统一也能背叛自己。还有就是对自己阵营不安的因素做到警示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曹操正因为对人才采取了这四种方法,才能在乱世当中,迅速的成长起来,成为一方霸主。他这四种方法,也恰恰印证了他那句话:天下大业,首在英才。曹操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吸引了人才,拉拢了人才,使用了人才。

对于曹操的为人,现在争论得还是比较厉害,但是,曹操的领导能力却是公认的,他的这些管理技巧,对现在的我们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闲来无事聊聊历史


我认为首先他竖起了正义的大旗,人才来到曹营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服务的其实确是为他曹某人服务的。对于大多数忠与汉王朝和要实现匡扶社稷有才之士而言,像荀彧就是忠与汉王朝的。第二特别爱才,在官渡之战是当他听到陈宫来投时高兴的都忘了穿鞋子。对关羽的喜爱之情,当听到关羽要去敌营时依然遵守诺言大度的放回。第三宽容大度,张绣反叛又投降后任然重用既往不咎,如此宽容大度天下人才怎么不来争相辅佐。官渡之战胜利后,对暗通袁绍的书信付之一炬。第四商功罚过,赤壁之战失败后功劳归功于人而错误自己承担。第五纪律严明从自身做起,自己的马脚踏庄稼后割发代首。一个组织和单位,如果事事都能从领导做起那么何愁做不成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