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無忌打敗蒙驁,“攻其必救,斷其糧”為什麼古代人打仗以斷糧為主?

大馬哈魚12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古代人打仗以斷糧為主是因為斷糧能用最小代價打贏戰爭,減少傷亡!古人常說的"功高莫過救駕,計毒莫過斷糧",充分說明了糧食補給在戰爭中的決勝作用!

魏無忌打敗蒙驁的戰役發生在戰國時期。秦將蒙驁攻打魏國,魏國屢戰屢敗,不斷丟失城池,魏國國王是魏無忌的兄長,因魏王嫉妒魏無忌才能,魏無忌流亡趙國,因秦將蒙驁兵鋒無人可擋,魏王才派人請回魏無忌擔任上將軍,對抗蒙驁。魏無忌向其他諸侯求援,其他諸侯見魏無忌擔任主將,紛紛派兵救援。魏無忌根據之前的戰爭狀況,製作了佯攻秦軍戰略要地,秦軍主力無法脫身,實則派兵進攻實力較弱的運糧士兵,阻斷其運糧通道,讓秦軍無糧補給,秦軍因無糧補給,戰鬥力和士氣下降,魏無忌得以在黃河以西擊敗蒙驁的主力部隊,挽救魏國於危難之中!

從以上戰役取勝之道中,可以看出,在農業相對落後,糧食產量很低,交通不便利的古代時期,前線作戰士兵糧食消耗很大,糧食補給一旦出問題更能給戰爭造成較大影響,短期內快速瓦解敵方部隊戰鬥力,降低對方士氣,從而打贏戰爭。

以上是本人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一起討論,謝謝!


閃耀的傲特曼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糧草是軍心穩定的保障,試問如果連飯都吃不飽,還怎麼打仗?


張興超


功高莫過救駕,計毒莫過斷糧,這是古人說的,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這也是古人說的,手中有糧 心頭不慌,還是古人說的,打仗打的就是後勤,這是外國人說的。

上面列舉了那麼多名言 只是說明一個問題……糧草,或者說是後勤,對一支軍隊是多麼的重要。

魏無忌打蒙驁,這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可以說的上是極端落後,糧食單產量極低,要供應一支大軍,自然很困難。再加上那個時候交通又不發達,交通工具也少,很多時候都依靠肩挑手抬,再加上人吃馬嚼,糧食從後方運到前線能剩下一半就是燒高香了。很多時候路上消耗的糧食比運到前線的還多,就知道糧道對軍隊是多麼重要了。

所以古人把糧道看得特別重要,沒有糧食,再強大的軍隊都會垮掉,自然維護糧道安全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攻其必救,而糧道恰恰就是一支軍隊必須要死保的那個“必救”。





午夜太陽


軍無糧必亂


江河湖海3844


俗話說: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古代戰爭中糧草的重要性了,在古代戰爭中如果沒有充足的糧草那麼就沒有充足後勤補給了。如果糧草不充足將士就要捱餓、馬兒沒草吃那整個隊伍的馬就不能上戰場了、沒有戰鬥力的隊伍、就會導致軍心渙散那麼整個戰爭過程中將讓敵方不攻自破。

舉幾個例子:

1:如果在攻城時城中糧草豐富、只有守城將士夠勇猛根本不怕和你打、如果你遠道而來、糧草補給不足、那麼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快速攻下城池給軍隊補給、如果攻不破糧草又供應不足、時間久了糧草斷了就不得不走了。

反之如果城中糧草不足、攻城部隊有足夠的補給供應只需將城池圍住不讓一隻蒼蠅飛進去、圍上一段時間城池將不攻自破。

比如:三國中有名的官渡之戰、本來曹操是打不贏袁紹的、為什麼這麼說?袁紹不管是軍事力量還是糧草都要比曹操佔絕對的優勢、當時曹操和袁紹相持幾個月之後都要準備退兵的、由於袁紹不聽軍師的話剛愎自用、加上袁紹的軍師許攸投靠曹操獻計只要燒掉袁紹屯糧的烏巢就可以大破袁紹了、果不其然曹操燒掉烏巢之後袁紹的軍中將士和士兵得知糧草盡毀、頓時軍中大亂、曹操乘勝出擊、袁紹只得倉皇出逃、袁軍見沒有主帥了 立即潰不成軍 曹軍攻打過來一點難度都沒有,官渡之戰只是曹操奇襲燒掉糧草讓對方亂了軍心才得到了真正的勝利不然真靠打曹操基本沒有取勝的把握

所以在古代戰爭中要想贏得勝利 首先得有所向披靡的將帥、更要有糧草的補給。二者合一才能使戰爭更好的進行。

如寫的不好還望大家多多指教,謝謝!如果你覺得還可以請給一個贊好嘛?


論經典


“軍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的時候,兩方人馬要開始打仗的時候,往往先把糧草給準備好,在他們看來,解決吃飯問題才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見,在戰時糧草軍需品對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麼,既然這麼重要,兩方軍隊進行戰爭的時候,截斷對方的糧草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古代的名將打仗都喜歡想著法兒的截胡對方的糧草。這樣,對方軍隊都沒有吃的了,軍心必然大亂,己方軍隊就可以順勢殺入了。

論糧草對古人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古人打仗除了需要謀略,兩軍士氣強弱以外,最後往往拼的是士兵身體素質的強弱了。

所以,吃飽喝足對士兵來說,那是頭等大事。因為你不能指望一個餓得前胸貼後背的士兵還有力氣去打仗的,那根本打不贏。如果糧草被斷,那相當於軍隊失去了戰鬥力,那個真的是,任你再有謀略也無濟於事了

就現代軍隊來說,因為已是熱武器時代。高科技戰爭條件下,都是實施的遠程戰略打擊,人都不用見到,就靠導彈飛機對轟。所以,在體力消耗上比之古人要少一些(除了特殊兵種以外)。再加上便攜式口糧的發明,亦不怕會餓著。所以,今天與古代相比,古代的戰爭“吃”對戰爭勝負的影響更大。

古代交通不便,交通工具不發達

古代的時候,無論哪個朝代,交通都是不發達的。陸路運輸無非是牛車,馬車,甚至人力。而水路運輸船隻易受天氣的影響,還有地域的限制。

對古人來說,打擊對方部隊的運糧隊伍不僅意義非凡,而且還容易得逞。古人的運糧隊伍是很龐大的,全因交通工具的不先進所致。也因此,他們的行進速度是很慢的,比之先頭部隊遠遠不如。截斷敵軍的運糧隊不僅容易,還能使對方隊伍發生混亂。若能把糧食搶走或者燒燬,敵軍豈不是不戰而敗了?

圍城斷糧之戰

古代軍隊打仗,不僅在勢均力敵下喜歡截斷對方的糧草,在佔優勢的情況下亦是這樣。

在公元757年唐玄宗年間,安祿山造反。他派愛將尹子奇率13萬軍去攻打睢陽。太守許遠向寧陵太守張巡告急。於是,張巡安頓好自己的事後,就帶領2千精兵向錐陽增援了。

張巡到了之後,不僅激勵將士們的信心,還積極加強城防,操練士兵。就這樣,雖然敵眾我寡,但是亦能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

到後面,敵將尹子奇也學精了,既然暫時打不下來,就圍城斷糧,以待其變。否則這麼打下去,就算自己軍隊再多,死的也心疼啊。不過,因為張巡治軍有方,所以,整個部隊是井然有序的,沒有發生騷亂。但此時此刻,城內的食物已經快消耗完了,有很多士兵已經開始靠吃樹葉,紙等物品與一點兒米飯混合起來充飢了。這還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對於張巡來說,他雖然能把部隊管理得很好,但是他也不能憑空變出食物來。

其實,早在之前,張巡就向其它城池求援了。可是其它的城池要麼畏懼敵軍的囂張氣焰,要麼忌憚張巡、許遠的威名,都不發兵去救。他只在自己的地盤又弄來3千多人,進城之時死傷得只剩下下千把人了。

最後城破之時,張巡、許遠等36人拒不投降,英勇就義。

張巡他們也是可悲可嘆又可敬,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堅決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被俘之後,亦是不向敵人投降,因此被敵軍所殺害。此忠於國家和人民的高尚節操,英勇無畏,不屈不撓的無上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啊。而他們亦是我輩之楷模,註定萬古流芳。

古人因為社會的不發達,糧食在戰爭中的重要性自是很大。打仗斷對方糧草,其不僅簡單易幹,而且效果屢試不爽,非常有效。對於他們來說,在戰爭當中能通過斷糧的戰術戰勝對方,且能夠減少己方部隊的損失,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古人打仗總是先想法兒斷對方糧草,以求達到自己的軍事目的。做到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為目標。


朝陽白露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供應不上,軍心不穩。


大川說歷史


我認為有幾點原因

第一,糧草的重要性不必多說,總是要吃飯的

第二,古代糧草運輸不便,所以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

第三,對糧草的破壞很方便,一把大火就OK,對於冷兵器時代來說,放火是最容易也是殺傷力最大的手段

第四,正面對抗實在不是聰明人的選擇,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