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鸿章当年不杀翁同龢,甲午战争中国会赢吗?

LAndyBonaparte


翁氏家族在晚清官场上是很有势力的。翁心存官至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而翁心存三个儿子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前两个儿子更是官至巡抚的封疆大吏,而翁同龢更是状元出身,前途无限。

曾国藩因公事弹劾翁同书,而当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的奏折经常由李鸿章代写。李鸿章在这篇奏折末尾画龙点睛的写下二十四个字:“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言外之意就是我不敢因为翁家势力大,就不纠正他的错误。最后翁同书被定了个斩首,老父亲翁心存又气又急,生了重病,于是,翁同书暂时被释放回家,准其病床前侍奉父亲。但是,没过多久,翁心存还是撒手人寰。慈禧太后因念及翁家贡献,改斩首为充军,三年后死在边疆。

对于翁同龢来讲,一切的起因都是曾国藩、李鸿章检举其兄。才导致其父翁心存阖然长逝的。但是曾国藩当时身为两江总督、节制四省。翁同龢只是京城翰林不足以报仇,等到曾国藩死后,翁同龢迁怒李鸿章,翁同龢终其一生和李鸿章过不去。

甲午战争失败一共有三个原因。翁同龢的原因没了暂且不谈。

慈禧的原因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第一集有一个片段,慈禧专门提拔翁同龢为户部尚书,慈禧不可能不知道翁同龢和李鸿章是世仇,但他把户部尚书给翁同龢就是不想让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花银子。慈禧只想给自己修建颐和园,自己不想让大臣们说闲话,所以把翁同龢推出来。结论就是如果没有翁同龢加以利用,甲午海战清廷不会输那么惨。换了其他户部尚书,凭借李鸿章的手段。李鸿章肯定是能扣一点银子给北洋水师的,不会从1890年到1894年北洋水师一枪一弹未得到补充,有的战舰甚至年久失修。直到战争前夕才补充了一点枪弹。

光绪十六年(1890年),户部上奏,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致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就此停滞,落于日本之后。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

光绪的原因

对于北洋水师的情况李鸿章比谁都了解,但是光绪轻信朝内主战派之言,以日本蕞尔小国不能敌天朝水师等言,几道圣旨隔过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出战,最终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在当时,慈禧的颐和园已经修好,光绪已经亲政,他也着急用一场胜仗证明自己,巩固地位。事实上,光绪包括朝廷内那些主战派并不知道兵事凶险,一直还停留在日本那么点领土,不足畏惧。

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全军覆而告终,日本占领朝鲜。日本人在中国迅速推进,直逼沈阳,清朝岌岌可危。在如此危机的情况下,李鸿章提出建议,希望清帝国和日本打持久战。日本国土面积小,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无法迅速占领中国,因此希望速战速决,中国需要以广大的土地换取战争的时间,不计一城一池之失,以大局为重,拖住日本,方能反败为胜。事后,八年抗战也证明这一主张的正确。就算不能反败为胜赔款也会少很多,而此时的光绪却只求合议速成。


史争朝夕


题主你亏得在注释里写了一笔,不然我还想着李鸿章啥时候杀了翁同龢。李鸿章和翁同龢的恩怨其实也有一定争议,不过这里不展开讨论。就翁同龢个人来说,对于甲午战争结果的影响不大。

在1891年时,主管户部的翁同龢上书,认为北洋水师已经成军,海防初见成效,而户部财政紧张,建议南北洋水师暂停两年外购军火。光绪随即同意了这一建议。而在这两年中,日本海军大肆扩军,购买了多艘新式军舰,海军实力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洋水师。因此很多人把甲午战争的失败,特别是黄海海战的失败归咎于翁同龢,这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翁同龢和李鸿章也许确实存在私人恩怨,但是他提出的两年暂停外购军火也是无奈之举。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一方面要面对列强的入侵,一方面要应对国内不断爆发的起义和民乱,财政一直就很紧张。

在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8800万两,而支出则是8900万两,长期入不敷出。翁同龢作为户部主事,他没法变出银子来,自然只有节流。

要说节流,清末财政上其实是有很多不必要的开支能砍掉。比如八旗的铁杆庄稼,慈禧修颐和园的巨额开支,还有慈禧六十大寿的费用等等。问题是,这些东西翁同龢敢碰吗?别说翁同龢,就是光绪也没辙啊。

柿子挑软的捏,翁同龢自然选上了北洋水师。这个即使他和李鸿章没私人恩怨也是一样结果,不能指望翁同龢有勇气去让慈禧少花钱。

另外翁同龢虽然提出了两年不再外购军火,不过福建船政局还是能自造一些小型巡洋舰的。而且在两年到期以后,李鸿章还是有一定时间购买新式军舰和速射炮。不过李鸿章实际上还是什么没做,唯一要求购买一批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给北洋水师换装,最后因为经费问题还是泡汤。

实际上在甲午战争爆发时,李鸿章请求户部立即拨款2、300两以充军费,户部最后只拼凑出了18万两,可见户部之窘迫。所以就翁同龢角度来说,户部是真的没钱,不是故意卡李鸿章。


不沉的经远


题目是否有误?李鸿章并未杀翁同龢,他只是为曾国藩代笔,弹劾了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导致翁父气急身亡,翁同书充军新疆。从此翁同龢与李鸿章结下私怨,翁同龢主管户部期间多次扣押北洋军费,刁难北洋水师。

因此,题目真正要问的应该是,如果没有这一层翁李私怨,甲午战争中国会赢吗?

我们认为仍然不会赢。

首先,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矛盾并非完全出于私怨。其作为帝党领袖,不愿慈禧太后所支持的李鸿章势力进一步膨胀;即便是后来坚决主战,也是希望借战争削弱北洋势力。翁的这些操作,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翁与李的政治利益不同,分属两派,就算没有私怨,这些矛盾也不会消弭。

其次,清廷的腐败和混乱绝非翁李矛盾可以涵盖,而是系统性的、病入膏肓的乱局。包括帝、后两党的激烈党争、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地方督抚与朝廷的深刻矛盾,还有层出不穷的民乱。

第三,清政府作为前现代政权的效率低下。日本当时已经建立了近代化的政府组织形式,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大大增强,中国虽然在财富和资源总量上远胜日本,却完全无法有效动员和组织利用,甚至整个战争基本上都是北洋系军阀与日本帝国的战争。

因此,即使翁、李没有矛盾,中国依然无法赢得甲午战争,无非是过程有所不同。


豪森林


恭钦王都不能阻止,何况翁同龢乎


起点222


不会


圣轩老彭


不会


南山湘鄂


历史没有如果


东方阳光007


国运已是日渐衰落,即使不杀此人,也会也会败的。


凯撒大帝


从北洋水师最终难逃完全覆灭的命运便可知道不可能会赢。

在船坚利炮年代,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绝对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还包括国家实力、官僚体系、军队素质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起而论道


你的问题很有趣,不知所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