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與壯太——壯錦與太魯閣錦的綿密情緣

桂花與壯太——壯錦與太魯閣錦的綿密情緣

緣起

2010年,來自臺灣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著名的織娘連美惠,與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黨委書記吳偉峰在廈門因緣相識。吳偉峰長期以來致力於壯錦的歷史及工藝文化的研究,與連美惠就織布織錦有聊不完的話題,兩人相約到廣西考察壯錦。此後連美惠會同吳偉峰、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會長賀卡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多次走訪廣西的龍州、大新、靖西、環江、賓陽、忻城等地區,詳細而深入地考察壯錦的原料材質、工藝技術、圖案紋飾和傳承情況,大量走訪了當地的織娘。通過對比發現,壯錦和太魯閣錦無論在材質、工藝、圖案和功能用途方面,還是當下面臨的發展問題,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桂花與壯太——壯錦與太魯閣錦的綿密情緣

壯太錦紋路

桂花與壯太——壯錦與太魯閣錦的綿密情緣

壯太錦紋路

情繫

2012年,經過兩年的交流、瞭解,兩地啟動了對織錦——壯錦與太魯閣錦的研究,連美惠、吳偉峰、賀卡等人走遍了廣西壯族村寨,找到了多個織錦圖案,發現兩地織錦從內容、圖案、寓意、技法都相同,連美惠激動地表示,兩岸織錦文化同出一脈,同根、同源、同文化。特別在壯鄉織錦發源地——來賓市忻城縣的一位80多歲織錦老媽媽家裡看到了很多壯錦,連美惠感嘆:“彷彿回到了家,就像家裡的老媽媽在等我回家。”她當場將織錦老媽媽認做母親,併成為壯錦第24代傳人(老媽媽是23代)。老媽媽經常盼著女兒回家看她,連美惠也每次回到大陸都說:“我回到家了,我要去看一下我的媽媽。”

桂花與壯太——壯錦與太魯閣錦的綿密情緣

織女在織壯太錦

錦凝

2017年,經過兩地專家7年尋找,找到壯錦和太魯閣錦7個相同的圖案,織娘們將相似的圖案融合織成兩岸濃情的作品——“壯太錦”(即壯錦與太魯閣錦),7年之約,終成。目前,“壯太錦”已在桂臺兩地建立了產業基地,臺灣設在花蓮縣秀靈鄉,廣西於2019年在南寧市西鄉塘區“美麗南方”掛牌成立桂臺“壯太”織繡研究生產基地、桂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基地,成為壯太錦和兩岸織女的家。此後,兩岸織錦婦女交流往來日益密切。每年臺灣花蓮織女們都會到廣西,與廣西織女們共度“壯族三月三”。“壯太”產品不斷髮展壯大,現已銷往香港、瑞士、法國、意大利等地,兩岸婦女通過織錦獲取穩定收入,參與人群26-74歲,都是少數民族婦女,年收入10000-70000元。

桂花與壯太——壯錦與太魯閣錦的綿密情緣

壯太錦展示

2017年3月29日至6月30日,“桂花與壯太——壯錦太魯閣錦歷史文化展”首次在廣西博物館成功舉辦,展出150件成果展品。花蓮縣秀林鄉秀林社區發展協會與廣西博物館、廣西織繡發展協會達成交流合作協議,將會不斷舉辦兩岸織錦文化和成果展,2017、2018已在南寧、雲南舉辦。

桂花與壯太——壯錦與太魯閣錦的綿密情緣

壯太錦服飾

緣續

幾年來,織錦已經把桂臺兩地的情感緊緊聯繫在一起,期間發生了許多感人故事。為了見證和記錄這些感人事蹟,有關部門計劃拍一部電影《錦繡天成》(暫名),意喻壯錦和太魯閣錦相隔千里卻渾然天成的緣分,希望通過劇中男女主人公錦繡良緣、佳偶天成的兩岸佳話,以及從織錦中挖掘共同的文化印跡,探尋兩地文化交融,喚起兩岸人民同根同源一家人的情感認同。

如今,“壯太錦”的圖案也被創新應用在服飾、揹包、圍巾等文創產品上,“壯太錦”在兩岸慢慢打響名聲。兩岸織娘織就了一個新的兩岸產業鏈,更希望把“壯太錦”打造成為中國第五大名錦,將祖先的智慧和技藝在兩岸間傳承和發揚。老祖先的技藝,喚起了兩岸的共同記憶,一幅幅“壯太錦”訴說著兩岸織孃的結緣、傳承和創新。

桂花與壯太——壯錦與太魯閣錦的綿密情緣

壯太錦圍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