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前兩天,平頂山市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不寫作業要跳樓。

消防員接到報警趕來,成功勸下這位媽媽。


聽了媽媽的敘述,才知道是因為孩子不寫作業,媽媽才氣得要跳樓。


回到室內後,孩子跪下來給母親道歉,並承認了錯誤。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這條新聞在網上引發討論,大部分的網友竟然都一邊倒地偏向孩子。

很多留言表示,很同情孩子,家長表達情緒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太極端了。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還有一條評論讓人印象深刻: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這個母親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但孩子卻要為大人的情緒負責。(如果您想要諮詢關於國際學校的全面信息,請撥打400-888-5281;或添加擇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為好友,進行一對一諮詢)

有人說過: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孩子不寫作業很生氣,但媽媽用這種方式讓孩子認錯,卻讓人細思極恐。

難以想象,這個事件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未來孩子是否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和不滿。

家庭教育是一件不容易,需要耐心,又需要智慧的事。

對於多數的我們,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家長,但如何去做,其實,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和參照,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生活中最密切的老師,我們應當學習做一位智慧父母。


因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鏡子,家長的行為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熊孩子的背後是熊家長

母親極端情緒的新聞讓艾老師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部央視紀錄片《鏡子》。

該紀錄片主要講述了3個家庭因孩子輟學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81天“改造”,家長們也被要求參加6天的家長課堂。

它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折射出的當下的教育問題,直擊當下家庭教育中的親子關係的盲區,算是一部很有意義的紀錄片了。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叫請澤的14歲男生,看上去安靜乖巧的澤清,實際上卻是個暴躁的孩子。

澤清有時候想讓媽媽做飯,媽媽一動不動,他會憤怒地砸門——“父母之間有問題,一般就吵,然後就用武力解決。”

他還經常罵媽媽“壞女人”,甚至還會動手打人。

看到小男孩案例的時候,大家都很詫異,他的暴力和憤怒到底是從什麼地方培養起來?

但看過他父母的講述之後,大家一下就明白了。

原來清澤的父母一直在鬧離婚,兩人常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惡言相向,而緊張的夫妻關係也影響到了親子關係,兩人經常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原以為這些日常的夫妻吵鬧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多影響,沒想到,孩子“耳濡目染”地成為了家長的翻版。

澤清在訓練營結束的彙報演出中有一段獨白:“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我的父母。無論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童年從來就不是成年的預備役。

長期的打壓和刻意製造的苦難,不僅不能為孩子築起盔甲,甚至會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

會生而不會養,這是家庭的悲劇。

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去年在重慶,也有一個非常讓人氣憤的案例,

倆“熊孩子”跑到西安一小區32層樓頂往下扔磚頭,所幸沒砸到人。

業主和保安到樓頂抓住熊孩子後,家長們竟然大鬧物業辦公室,家長們表示“又沒砸到人,嚇著孩子了”。

與業主爭吵一番後,家長將孩子領走。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評論區裡,大家都紛紛斥責這個“熊”孩子,但也毫無例外地指向了家長:“熊孩子背後一定有熊家長”。

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是一味“毒藥”,在不經意間影響著一家人的關係,也“毒害”著孩子的未來。

如果家長只給孩子提供經濟來源,不提供引導和教育,生而不養,孩子和孤兒的區別何在?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優秀沒有偶然

好的家風讓孩子走得更高更遠

鍾南山院士是這次疫情中的大功臣,他的真知灼見挽救了太多人的性命。

優秀的人從來沒有偶然,所謂醫者仁心,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三代人,刻在骨子裡的堅定。

我們先看看鐘南山院士的家庭環境。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藩是當時中國絕少的醫學博士之一。抗戰勝利之後任廣州中央醫院院長。是中山醫院的一級教授。現在中山一院的老教授,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出身於傳奇的“神仙家族”,廖家四代,人才輩出。

鍾南山的大姨媽廖素琴是上海第一醫院營養室主任,大姨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專家,他們的兒子,也就是鍾南山的表哥戴尅戎是骨科生物力學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藩,身為一個兒科醫生,對待病人,盡心盡責。

下了班,他也給孩子看病,有時孩子太小,還會上門出診。

堅持大查房。認認真真書寫每一份病例,即使非醫學專業都能“看得懂”。

能少用藥就少用藥,能用便宜藥就不用貴的藥。

這給他的兒子鍾南山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原來當醫生,既能救死扶傷,還能受人尊敬!”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鍾世藩對醫學的熱愛,是認真一輩子的。

70多歲的鐘世藩,為了把自己幾十年來寶貴的臨床經驗分享給後人,他每天去圖書館,查資料寫文字。

因為眼睛出問題視力減退,他就用放大鏡看文獻,再後來沒辦法就請人幫助認字。

但即使這樣,他還是花了4年時間,捂住一隻眼,一點一點艱難地寫下了40萬字的《兒科疾病鑑別診斷》。這本書後來因暢銷,被出版了6次。

而他拿到了1500元稿費,700元他給了幫他抄書的溫醫生,自己又出錢買了40多本,送給親戚朋友。

鍾南山說:“父親就是這樣,他對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總是希望別人過得更好。”

鍾南山還有一位優秀的母親。母親廖月琴曾擔任現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

回憶起母親,鍾南山提到過幾件小事。(如果您想要諮詢關於國際學校的全面信息,請撥打400-888-5281;或添加擇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為好友,進行一對一諮詢)

其實鍾南山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不好,經常逃學,還留過兩次級。

“五年級時有一次考試我偶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媽媽知道了很高興,她對我說:南山,你還是行的啊!”

“那時我覺得媽媽一下子把我的一個亮點找了出來,我有了自尊心,覺得有人讚美我,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

有的時候父母的鼓勵和認證,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鼓勵。

而除了鼓勵之外,廖月琴還是一個信守承諾的人。

小的時候,他看到別的孩子有自行車,非常羨慕。小學六年級時,媽媽對他說:"你要是小學畢業能考到前5名,我就獎你一輛自行車!"

1949年,他在嶺南大學附小讀書,因故不舉行畢業考試。後來,學校根據平時的成績發了一份成績單,他排在第二名。

但他當時不敢說,因為媽媽說的是考試,這次嚴格算起來不算是考試。而且,那一年因為通貨膨脹,家裡生活得很困難。

可他沒想到,自己沒提起,媽媽依舊給他買了輛自行車。

後來鍾南山說:“從那時起,我就記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隻要你答應的事,就一定要做到,這就是媽媽教給我的。我現在對我的孩子、對我的研究生也是這樣,要麼不答應,答應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父母身上的品質就這樣深深地刻入鍾南山的骨子裡,讓他懂得為人處世的品格,和職業使命的嚴謹。

做了父親以後,鍾南山便將這些教育精髓都傳承給了子孫。

在教育上,他秉承父母的教育方式,用智慧對待孩子犯錯,總是以鼓勵的方式激勵孩子。

鍾南山從父母那裡學到的品格,精神和格局,無疑是孩子漫長歲月裡一份最寶貴的財富,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養育孩子

不是隻有“養”還要有“育”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長遠。

作為父母,不能只關心孩子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對孩子的關心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要在精神層面關心自己的孩子。

養育孩子,不是隻有“養”還要有“育”。除了物質上的滿足,父母更應考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孩子”,他們是在成長過程中陷入困境、需要幫助的人,父母發現問題並改正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不寫作業媽媽生氣跳樓:孩子是鏡子,家長的行為藏著孩子的未來

▲圖片來自於Parenting

那麼,我們的父母應該怎麼做呢?以下有三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每個家長都需要“自省”。

蘇格拉底說:“未經自省的人生沒有意義。”這句話的含義,正與我們經常所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異曲同工之妙。

焦慮的父母往往只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問題,卻看不見自身的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那其實意味著教育出現了問題。

如果父母知道自己不懂,那還有救;可是不覺得自己無知,那就無藥可救。

所以,把握住孩子成長路上的關鍵環節,常常自省,糾正自己不恰當的行為,來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這樣不是更好嗎?

第二,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每個人都不是孤島,需要被看見,被連接,尤其是孩子。

第三,打開心去傾聽。

傾聽孩子心聲是多麼重要的舉動。很多人問為什麼孩子長大了不願意和我溝通?為什麼孩子到了青春期只願意把自己關在房門?為什麼我對我的孩子一無所知?

甚至有些家長會在孩子的房門外想要通過門縫來偷窺孩子在房間裡面到底在幹嘛。還有的家長會在家裡面裝監視器。

因為你們沒有在該去傾聽的時候認真的傾聽孩子的需求啊!因為你們沒有在孩子還願意與你訴說的時候尊重孩子,在百忙之中抽出那麼一點點時間來認真傾聽他們心裡的吶喊啊!(如果您想要諮詢關於國際學校的全面信息,請撥打400-888-5281;或添加擇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為好友,進行一對一諮詢)

很多時候,我們把太多的“關住”、“管住”誤以為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注,關注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

正確地關注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成為一個好媽媽,不僅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更要為孩子的升學規劃做長遠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