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詩》裡為什麼是踏清秋而不是踏春風?

用戶2757951992204


要想知道《馬詩》裡為什麼是“踏清秋”而不是“踏春風”,首先得從寫作背景說起。

《馬詩》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史料記載:

(1).李賀,唐代詩人,有“詩鬼”之稱。他才華出眾,抱負遠大,但他生不逢時,一生懷才不遇,卻又不願低眉折腰,因而飽受排擠打擊,貧困潦倒,27歲時在鬱悶悲苦中逝去。

(2).詩人寫這首詩之時,正是他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更是他不得志之時。而“燕山”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方。此詩正是當時所寫。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的詩歌。詩人通過詠馬“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來,表現出詩人一心想要施展才華、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遠大抱負。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施展才華、立功報國的渴望以及卻又不遇於時的感慨、憤懣的思想情感。

詩歌裡:

“燕山”指燕然山。這裡借指邊塞。

“金絡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象徵馬匹的珍貴、受重用。

“清秋”:秋季,特指深秋。

詩歌前兩句勾勒出了一幅遼闊雄渾而又清冷大氣的畫面:遼闊的原野,萬里平沙在皎潔的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層皚皚白雪,燕然山上的明月,如彎刀般的高懸長空。

後兩句“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是詩人假設的形象:什麼時候才能親自乘坐一匹戴上金頭絡的駿馬馳騁疆場,在清冷的秋天裡建功立業呢?

整首詩描寫的畫面是彎月下大漠如雪的景色,遼闊無垠,平沙萬里。

在詩歌裡,詩人描寫的對象是馬。但為什麼詩人是讓馬“踏清秋”,而不是讓馬“踏春天”呢?

讓我們來看看馬“踏清秋”與馬“踏春天”的不同妙處。

“清秋”時節猶如初冬,清冷、肅殺,同時草枯馬壯,正好蒼勁有力的駿馬馳騁。

更重要的是清秋冷酷肅殺的景象與戰場上殺人如屠狗的情景極其般配,起到了相互映輝、情景交融的最大的作用和效果。

還有,“踏清秋”三個字,不但使詩歌更具韻律,而且音調鏗鏘有力,與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形聲非常應景、吻合。

而“踏春天”這三個字,讓人想到更多的是踏青出遊的好日子。春天是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的時節,象徵著新生、希望和溫暖,與戰場上的肅殺的氣勢、情景格格不入。

通過對比分析就一目瞭然了,只有“踏清秋”才能把全詩的意境推至高潮。

這就是《馬詩》裡為什麼是“踏清秋”而不是“踏春天”的原因。

以上純屬個人淺解,希望能有“拋磚引玉”之效。








東方之光8628


“秋高氣爽,草黃馬肥”一年當中,是馬匹最具戰鬥力的時候。也表現出作者不得志中,濃濃的憂國情懷和高昂的戰意!

四季之中,秋季是收穫的季節,五行屬金。蕭殺之氣瀰漫開來!與“燕山、大漠、新月如鉤”的環境渾然一體。

似乎,作者沒有別的選擇


陽光1973


《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做的一組五言絕句,一共二十三首。題主所說的第五首。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為什麼不是踏清秋而不是踏春風呢?在我看來,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絕句的特點是,字數固定,押韻嚴格,講究平仄。月似鉤,踏清秋,符合韻律和平仄。換成了春風,雖然平仄是對的,但韻律就不符合了。

第二,看意境。這首詩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延綿起伏的燕山山嶺,當空遙掛著一彎如鉤弦月;清冷的月光就像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霜雪。我什麼時候才能跨上威武貴重的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奔騰呢?如果是換成春風,則顯得格格不入。春天是溫暖的,是朝氣蓬勃的。如果用春風顯然會破壞整首詩的意境。

第三,看寫作背景。李賀是唐朝宗室的遠枝,家道早已中落。雖才名遠播,但仕途始終不順,他渴望建功立業,以詩言志。這是他因生不逢時而發出的嘶吼。內心苦悶,只有蕭瑟的清秋才能形容他此刻的心情。

綜上所述,還是“踏清秋”最合適。


真忘言


踏春風,是指春天遊玩,心情輕鬆愉快,比如“春風得意馬疾馳”。踏清秋,是馬在戰場上飛馳,心情是興奮緊張的。所有踏清秋更為合適,再就是“踏春風”不押韻


做婚禮的權哥


不可以。踏春風,一是不押韻,二是指春天遊玩,心情輕鬆愉快,比如“春風得意馬疾馳”。踏清秋,是馬在戰場上飛馳,心情是興奮緊張的。


嘟嘟小滑頭


我的朋友曾對我說過,詩鬼是李賀。


月歸西山


詩的用詞,一般和詩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有密切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