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多年“平庸”安防路,如今發力可否成就霸業?

華為雖然從不稱自己是“集團”,但其規模、知名度、技術實力和影響力都讓很多“集團”都相形見絀。除了通信、智能手機等知名業務線,華為在安防領域其實也涉獵多年,其間歷程也頗有意思。

華為多年“平庸”安防路,如今發力可否成就霸業?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華為的安防業務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當時華為推出的視頻監控業務主要用於監控通信機房。但不久後該業務和其他業務被打包賣給了艾默生,華為的安防之路就此暫告一個段落。那時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未大規模開始,偏向高端用戶的安防市場也還是霍尼韋爾、松下、博世等外企逐鹿的天下。

到了2006年,華為又開始重新涉足安防業務,但直到2011年,華為才開始真正“用心”地大規模進入企業級市場。這期間,伴隨著迅速擴張的城市建設,正是安防市場爆發的階段,華為安防想要分得一杯羹其實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華為在安防業務上的技術投入和業務擴張方面似乎一直缺乏野心,整體表現往好了說是“穩紮穩打”,往差了說就是浪費了安防市場發展的黃金十年。

2006年其後的十年裡,浙江杭州發展出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明星安防品牌,他們擊敗很多外國知名老牌安防企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安防市場的龍頭企業。

以海康威視為例,其2006年營業收入為7億,2016年營業收入為319億,翻了45倍有餘。海康威視在期間還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逼近4000億(目前市值2600億左右)。

華為多年“平庸”安防路,如今發力可否成就霸業?

海康威視2006-2016年業績變化

而華為安防營收卻長期停留在十億級別,與中小安防企業相當。華為安防業務甚至被曾經的子公司華三脫離出的宇視科技遠遠拋在身後。

手握核心科技,卻久坐冷板凳

與眾多中小安防企業只會做攝像頭組裝相比,華為旗下的海思芯片可謂國內安防界為數不多的“核心科技”了。由於性價比較國外芯片更高,國內大部分中低端視頻監控使用的都是海思芯片,市場份額一度達到90%以上。而自去年美國開始對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中國安防企業禁售芯片之後,海思也成了支撐中國安防最有力的“芯”支柱。

華為多年“平庸”安防路,如今發力可否成就霸業?

海思主要芯片發展歷程

平心而論,憑藉華為在芯片、通信、IT和硬件製造等方面積累的雄厚技術基礎,以及華為的品牌效應,華為做安防應該是手到擒來、輕鬆愉快的。但奇怪的是華為安防之路多年來為何如此“平庸”?

這是因為安防業務一直不太被華為看好,安防市場雖然經歷了“黃金十年”,但其實稍微瞭解安防行業的人都知道,安防終端市場門檻較低、競爭激烈、利潤率低,很大程度上屬於“人力密集型”業務。而華為顯然更擅長“科技密集型”業務,在終端市場上難與人力成本低廉的中小型安防企業競爭。

因此,華為安防業務一直處於“二級部門”的尷尬位置,能夠調動的資源比較有限,無論是產品技術的研發,還是市場業務擴張,都縮手縮腳。筆者和同事在2014年前後測評過幾款華為的安防產品,包括攝像頭、NVR(網絡硬盤錄像機)等在內,總體而言,性能中規中矩,缺乏亮點。

華為多年“平庸”安防路,如今發力可否成就霸業?

華為VCN3000測評畫面(2014年於a&s)

華為智能安防業務稱自己長期堅持“被集成、給經銷商讓利賦能”等原則,側重於做好監控軟件平臺(包括AI技術)而非終端硬件,給人一種一種甘居幕後、不願碰髒活累活、不願陷陣廝殺的狀態,與華為其他業務線讓人印象深刻的“狼性”文化形成鮮明對比。

深圳安防品牌不力,華為或成最後希望

深圳原本是國內安防行業興起最早、品牌最多、供應鏈最完善的城市,甚至號稱“安防之都”。深圳誕生了數千家安防品牌:天威視訊、黃河數字、中安消、英飛拓、同為、中興力維、保千里、景陽、雲天勵飛、巨龍、朗馳創欣、圖敏、達實智能、同洲電子……但經過多年發展,這些企業要麼已經消失,要麼正在消失,只有少數幾家還在勉強支撐深圳安防的門面。

與深圳安防品牌不給力的表現相對應的,現在國內實力最強的幾家安防企業全都在杭州市濱江區。

深圳安防從繁華到衰落,原因有很多:無序價格競爭、缺乏政策扶持、品牌意識淡薄、人才流失嚴重、草根思想濃厚等。

而同樣在深圳的華為安防,雖然前面很多年顯得有些“平庸”,但由於背景實力強大,並不像深圳大多數中小安防企業那樣經歷了大起大落,在業務穩中有升的基本狀態下,最近也動作頻頻,似乎要大展拳腳了。

2020年2月25日,華為安防正式宣佈改名為“華為機器視覺”,涉及領域包括智能安防、消費電子、工業視覺、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GV(自動引導車)、機器人等。

3月20日,更名後的華為機器視覺舉行發佈會,發佈了四款產品:D系列軟件定義攝像機、智能網絡視頻錄像機、好望APP、好望商城。極低的終端價格,可定製化的產品——華為機器視覺直接觸及傳統安防企業的核心利益。

華為多年“平庸”安防路,如今發力可否成就霸業?

華為好望系列產品發佈會

而另一方面,藉助於華為AI、芯片及5G技術的加持,華為機器視覺正在向“智慧城市2.0”的方向發展,直接對標阿里城市大腦、騰訊優圖和AI四小龍。

如果認真起來,華為絕對有降維打擊的實力。

當然,以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後依然存在。在深圳安防品牌普遍不給力的情況下,華為是否能夠打出一番新天地,我們滿懷希望、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