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為你理清三國曆史:吳

三國時期的吳也稱“東吳”,由於是孫氏政權又稱“孫吳”,從229年開始到280年,孫吳在三分天下的局面下存在了51年之久,在這51年時光中,孫吳有成有敗,有榮有辱。接下來,5分鐘為你理清三國中東吳歷史。

5分鐘為你理清三國曆史:吳

帝王序列

此番引用皆為諡號。

1.孝懿王孫鍾(孫權追尊)

2.武烈皇帝孫堅(孫權追尊)

3.桓王孫策(孫權追尊)

4.武王孫伯叔(孫宗承奉)

5.大皇帝孫權(222-252年)229年稱帝

6.廢帝/會稽王孫亮(252-258年)

7.景皇帝孫休(258-264年)

8.文皇帝孫和(孫皓追尊)

9.末帝孫皓(264-280年)

孫家基業

孫堅

5分鐘為你理清三國曆史:吳

孫堅劇照

孫家基業的建立要從孫堅說起。《三國演義》中稱他是“江東猛虎”,就足以說明他的勇猛。據記載,他17歲就單挑強盜,名聲顯赫。

公元172年,會稽的盜賊在句章造反,自稱"陽明皇帝”,而孫堅以郡司馬的職位招募了千餘人便與州兵合破許昌,被朝廷詔孫堅真除鹽瀆丞。

公元184年,他加入了鎮壓黃巾起義軍的戰鬥,招募千餘人,所向無前,大破黃巾軍,被封為別部司馬。但後來在征戰劉表和黃祖的過程中戰死,年僅37歲。

孫策

孫堅死後,孫策率領部眾投靠袁術,向袁術借兵馬攻佔了揚州。但後來袁術稱帝,孫策便與其決裂,另謀生路。

此後孫策始向江東發展 。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暫駐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逼降會稽太守王朗。

5分鐘為你理清三國曆史:吳

196年獻帝都許以後 ,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自此,東吳的基業便基本穩定下來,但此時,孫策被前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暗殺,死亡,時年二十六歲,策弟孫權統眾。

建立東吳

由於此時,北方的曹魏不斷髮展起來,東吳不得不積蓄力量與曹操大軍對抗。而由於此時劉備無路可走,且決心抗曹,兩國便聯合起來,完成了史上未見的壯舉: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這場戰爭中,孫劉聯軍火燒戰船,大破曹軍,最終完成了自保,也進一步鞏固了基業。

後來的孫權,做了兩件事,減弱了北方兩大勢力的威脅。

第一件事便是,孫權破關羽,佔領了荊州,從此限制了蜀國的勢力。

第二件事便是,在被魏國封為吳王后,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

5分鐘為你理清三國曆史:吳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到現在,東吳已經完全具備與北方抗衡和稱帝的實力了。於是在魏皇稱帝后,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後遷建業(今江蘇南京)。

此時,東吳共有兩大矛盾:

第一則是東南州郡的山越人,聯合曹魏,建立割據政權,尋求擴張。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

第二則是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孫權封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為燕王,吳帝孫權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領兵一萬多人,很多金銀財寶,試圖控制遼東,結果使者被公孫淵斬殺。這便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皇位爭奪

公元241年,孫權的長子孫登死亡,孫權便立孫和為太子,不久封孫霸為魯王,最終引發了“二宮之爭”。

5分鐘為你理清三國曆史:吳

二宮之爭:又稱南魯黨爭,是東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爭奪儲君之位而引發的黨爭。東吳東宮稱為"南宮",是發生於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治事件,發生於吳大帝孫權在位期間,大約始於吳赤烏五年(242年),結束於赤烏十三年(250年)。

源於太子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而生的矛盾,及後引發起朝中大臣因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而分裂。最終孫和被廢而孫霸被賜死,孫權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

“二宮之爭”後,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最終孫亮做了太子。

公元252年,孫權駕崩,享年71歲。孫亮繼位,由諸葛恪,孫弘,孫峻等輔政。

後孫峻借諸葛恪征伐淮南失敗之事除掉了諸葛恪,執掌了大權。孫峻病死後,他的從弟孫綝掌握了大權,後孫綝廢孫亮為會稽王,改立孫休為帝,不久孫綝又為孫休所殺。從此結束了朝廷命官掌權的時代。

東吳滅亡

公元264年,孫休病死,此時蜀漢亡國,交趾又叛吳降魏,東吳國內形勢不穩,需要明君執政。

孫皓一開始還以“仁道”治國,開倉濟貧,體恤人民,但由於國弊已久,國力不濟,無法挽回。

5分鐘為你理清三國曆史:吳

孫皓

後來的孫皓,開始殘暴不堪,導致東吳的衰退加劇,幸虧有陸抗、陸凱等大臣的全力支持才讓東吳苟延殘喘。

陸抗死後,公元280年,在晉軍王渾、杜預、王浚和賈充等人的進攻下,東吳就此亡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