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漢納根竟提出要中國改組軍隊,採用德式裝備,由外國人指揮

我們知道,在晚清中國,德國人由於受到大清官員李鴻章的信賴,曾經幫助李鴻章高過洋務,但是,德國人德璀琳試圖控制開平煤礦,為自己謀取利益,因而出現了盜賣開平煤礦的惡劣行徑,從而使他的形象一落千丈。更讓他感到失望的是,這一事件並沒有給德璀琳帶來多少利益,反而使自己丟掉了津海關稅務司的職務。之後,他很有些不光彩地在天津度過了自己的餘生。1908年,德璀琳將自己的四女兒嫁給主張同中國人“友好”的新任開平礦務有限公司總辦——英國人納森,總算又讓開平的管理權落入自家人的手裡,這對希望掌控開平礦務局管理權的德璀琳來說,多少是個慰籍。

德國人漢納根竟提出要中國改組軍隊,採用德式裝備,由外國人指揮

法國報紙上刊登的清軍租借英國船隻“高升”號,英國船長高惠悌勸說清軍將領投降,漢納根臨時擔任翻譯


讓德璀琳有一些慰籍感的是,他這個在大清官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的外國人,在任天津海關之時甚至開平事件而不得不退出官場舞臺後,可以藉助自己在官場上積累的人脈與資源為自己和兒女們謀取利益。德璀琳在任上甚至離職後屢屢為他的大女婿漢納根撈取好處就是很好的例證,翁婿二人“珠聯璧合”導演了一幕幕牟取利益的醜劇。

漢納根自甲午海戰中受傷後,因為傷勢並不太嚴重,經過幾個月的治療、休養,很快痊癒。在天津養傷期間,他不停地思考自己的前途,也在思考著清軍面對彈丸小國的日本,為什麼會一敗塗地。對於自己的前途,漢納根仍把希望寄託在軍旅生涯上,他很希望清廷組織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新式軍隊,一改過去那種腐朽、被動挨打的局面。

在過去修築炮臺、訓練軍隊的過程中,漢納根有足夠的機會接觸清軍的一些官員,作為清廷高層的洋員,他在工作中發現北洋海軍高官帶頭腐敗,將領之間一人腐敗,則群起效尤,致使戰鬥力嚴重喪失。

漢納根看到“軍中任人唯親,拉幫結派。北洋軍官多為閩人,主要將領近二十人中除了丁汝昌和鄧世昌之外,幾乎全是福建人。總兵劉步蟾任用鄉人,看不起丁汝昌,還時常責備丁汝昌不能團結人……近五年來,總督大人都在致力於水師的操練,一開始只是為了鞏固北方海防,後來則牽扯許多中國人很看重的枝節,隨之而來產生的許多權利雙收的職位甚至誰獲得皇帝手諭,都會引發同僚的關注與嫉妒”。[1]

德國人漢納根竟提出要中國改組軍隊,採用德式裝備,由外國人指揮

法國報紙刊登的“高升”號被擊沉,清軍逃生官兵被法國炮艇救起的畫面


從朝廷到軍隊,派系林立,爾虞我詐,互相猜忌,對外國人的排斥更是變本加厲。朋黨、鄉誼,精心編織的關係網遠重於建制上應有的團結,故而會出現甲午海戰一敗塗地的尷尬局面。

甲午之敗,清廷痛定思痛,也想振作,但並未擺脫固有的朝權、朋黨之爭。1894年底,漢納根提出創練新軍的建議,他說,甲午之敗說明清軍的戰鬥力“平內患則有餘,御外侮則不足”,因為日本人早就知道舊式軍隊不足恃,故自明治維新開始整治軍隊編練新軍,“通國之兵皆經精練,號令聽於一人,器械皆用一律”[2]。中國經歷了甲午之敗,更應如此。

清廷接受漢納根的建議,決定編練新軍,任命漢納根為新式陸軍的總教習。接到任命,漢納根既喜又憂,內心十分矛盾。他何嘗不想大幹一場,但他清楚,要創建一支裝備先進、能適應近代戰爭的新式軍隊,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力。

當時,建立新軍面臨著三大問題:募兵方式、資金、外籍軍官的指揮權,簡言之則是權和錢的問題。再者,漢納根建議的僱傭兵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衝擊到了舊式官僚的利益,因而,要創建新軍可謂問題和矛盾多多。

德國人漢納根竟提出要中國改組軍隊,採用德式裝備,由外國人指揮

漢納根的全家照


漢納根主張徹底改組中國軍隊的編制,全面採用德式裝備和訓練方法,由外國人指揮的新軍。毫不諱言,他也明白,新式軍隊的創建於他個人而言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如果清廷同意從德國採購武器彈藥,他將可以從中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

漢納根的建議遭到了清廷中大多數人的反對。後來,他意識到動作太大的話則欲速而不達,又採用折衷的辦法建議將計劃組建10萬人的新軍減少到3萬人。這次建議後,清廷命他與胡燏棻組建一支“定武軍”,但定武軍組建後,很快被袁世凱接管,改稱“新建陸軍”。袁世凱是主張編練新軍的重要人物,而此時,漢納根卻不滿於清廷官員的權力傾軋而辭職回國,他也因此與改革派袁世凱擦肩而過,沒能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晉秋、劉悅:《李鴻章的軍事顧問:漢納根傳》,第158頁。

[2]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第三冊,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第178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