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书评


蒋廷黻先生在总论中便已阐明,写此书的目的不仅在于深刻地探讨、综合地分析中国的近代史,更是希望通过研究每个时期国人的抵抗方案,为抗战建国的事业贡献教训和经验。所以我对此书、以及作者其人产生敬重之情,一是此书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将人物和大事娓娓道来,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极具恢弘的大局感,不愧“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之称,二是作者其人眼界开阔,见解高明,更宝贵的是他能认清,并且承担知识分子振兴中国的责任,行文洋溢他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

一、 作者其人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书评


蒋廷黻(1895-1965),湖南宝庆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1965年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著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筹办夷务始末》等书,其中最具价值和代表性的,当推本书。

二、 本书内容和精神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书评


谈到《中国近代史》的谋篇布局,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从初中到大学几乎所有近代史的课本,都以这种架构为例,以战争背景叙述、自强运动评判为线索,所以此书的出生堪比当时学者摸索研究脉络的启明之灯。这是此书在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把握上的首创。

除此,他对人物的认识是冷静、公正而多面的。在时人均扬林则徐的深明大义而贬西太后的卖国求荣之背景下,他却意识到林则徐是剿夷派中很复杂的一员,一方面觉悟到中西强弱的悬殊,一方面又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和时人奋斗”,去向清廷直谏。再看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一贯强硬主战、盲目排外的手法虽很愚昧,但是他们的爱国与勇气,却也昭然可见。历史人物的功过一向是相伴随且难分晓的,毕竟他们的行为固然是从初心出发,却也会受时局的影响而发生偏转。我们固然不可严加苛责,却也应有自己理性的辩证思考,避免主潮流对印象的修正与束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书评


另外,他同时独辟蹊径地提出令人深恶痛绝的不平等条约“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全看我们振作与否”,一针见血地指出鼓励贸易、发展资本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动力作用。时人都叹诚如梁启超所言,中国人民程度不够,不能行共和制,否则必然引起多年的内乱和军阀的割据,并引以为三民主义之大缺憾和民国政府分裂之源。但他却注意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方略中训政的部分并未得到充分展开,时人的不接受确是原因之一,其二则是辛亥革命的准备仍是不够,时间难免仓促,孙中山亦云:“由军政时期一蹴而至宪政时期,绝不予革命政府以训练人民之时期,又绝不予人民以养成自治能力之时间”,颇觉伤感。对于历史大事的结果与缘由的总结,只看表面而不究其深层,只看制度而不究其人事,所获就会粗浅。

总而言之,此书是关于中国近代史一部大纲性的作品,引领着一代近代史研究的风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