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紅薯藤,救活了在飢餓盛世下大半中國人

在冬日的寒冷下,相信街邊的烤紅薯一定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

一條紅薯藤,救活了在飢餓盛世下大半中國人


烤的皺巴巴的外皮下,一揭開是流著金黃色糖汁的綿密薯肉,在寒冷的室外,咬上一口,滿嘴飄香。

一條紅薯藤,救活了在飢餓盛世下大半中國人


紅薯在中國人餐桌上總是佔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即使是在21世紀的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飲食文化不斷豐富多彩的情況下,

紅薯的仍然種植面積第四位,產量第一位。

由此可見,紅薯是我國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

而在中國隨處可見的紅薯,在中國古代仍然有著曲折輝煌的經歷。

甚至多次挽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

那麼紅薯是如何從一個外來品影響改變中國古代的社會發展和歷史的呢?

讓我們來看看吧

一:紅薯的歷史與引入

1492年,那是一個探索與發現的時代

著名的航海家,探險家哥布倫率領艦隊發現了美洲大陸。除了對探索新世界的興趣,他還發現了一種原產於南美(墨西哥,厄瓜多爾,秘魯一帶)的農作物———紅薯

哥倫布將這種神奇的作物作為禮物敬獻給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

一條紅薯藤,救活了在飢餓盛世下大半中國人


女王瞬間被紅薯的獨特香氣與綿密細膩的口感征服,隨即下令在西班牙全國種植。

到了16世紀中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和殖民掠奪的不斷深入。

一條紅薯藤,救活了在飢餓盛世下大半中國人


殖民地土地上的糧食產量逐漸無法支撐士兵的日常生活所需。

這時西班牙的殖民者決定將紅薯引進到菲律賓殖民地。

果然,收穫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熱帶潮溼的氣候加速了紅薯的生長,肥沃的土地能年產出千餘斤紅薯,

一舉解決了困擾當地士兵的糧食問題。

二:引種入華

隨著紅薯在東南亞地區的廣泛種植,在1593年,福建長樂的一位商人陳振龍與其子在菲律賓經商時,發現了漫山遍野的紅薯地,品嚐後,驚歎於這種作物的美味與飽腹。

一條紅薯藤,救活了在飢餓盛世下大半中國人


決心要帶回家鄉,推廣給因戰亂天災而捱餓的父老鄉親。

可是,罪惡的西班牙殖民者在當地有著嚴格出口禁令,禁止將紅薯等殖民地的好東西帶出去,造福他國。

這時,陳振龍一心想造福百姓,不讓他們受饑荒之苦,於是他巧生妙計,他將一根根紅薯藤編織成了蘿筐,最終,成功躲過搜查,踏上了回祖國的船。

一條紅薯藤,救活了在飢餓盛世下大半中國人


這根藤條也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並將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對以後百年中國的社會經濟造成深遠持久的影響。

三:紅薯在中國的種植情況

歷史上並不僅有陳振龍將紅薯引入了中國,廣東東莞人陳益、廣東吳川人林懷蘭,也分別從安南(今越南)引種番薯,進入到了廣東東莞和吳川等地。

歷史並不是一條孤獨的直線,而紅薯這樣一個地理大發現的產物,發端南美,幾經波折,最終輾轉到了中國,並掀開了一場農業革命

明朝末年,由於受到自然氣候變化與人為的戰亂,再加上當時的人口大爆炸與朝廷海禁政策。

讓有著1億人口的中國面臨著生存危機,饑荒與戰亂,天災與人禍讓糧食連年顆粒無收

隘山阨海,土瘠民貧,賜雨少愆,饑饉存至,偶遭歉歲,待食嗷嗷”。

陳振龍在家鄉推廣紅薯的種植與栽培方法,認為這是一種“六益八利,功同五穀”的超級農作物。

終於,在回國的四個月後,第一批紅薯養殖成功

“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

並得到了官方的認可與支持,開始在民間大力推廣

從此,種植紅薯從民間自發上升成了官方支持。

當時,紅薯可在春夏兩季種植,其中春薯畝產可達4000多斤,夏薯畝產可達2000多斤,全年產量可達6000多斤。

可是,紅薯僅僅侷限於個別省份的小範圍種植,尚未進入全國性大種植時代。


四:紅薯造就了中國最後一個盛世

進入清朝,為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生產,清政府開始大力鼓勵人口生育,

從 康熙皇帝宣佈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雍正皇帝“攤丁入畝”正式取消人頭稅。

中國開始出現了爆炸式的人口增長,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當時中國人口約為1.5億人,而不到百年後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朝人口飆漲到了3.13億人。

但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與單一落後的生產方式與生產工具卻遠遠比不上人口增長速度。當時,社會秩序混亂,階級矛盾尖銳,大量下層勞動人民過著食不果腹的悽慘生活。

就在千均一發之際,陳氏家族的後人又一次挺身而出。

這個年輕人名叫陳世元,繼承了他先祖陳振龍的事業,是一名商人。

他每次外出經商時,總會掏出紅薯的莖葉藤推廣給當地的農民,甚至還專門寫了一本介紹紅薯種植方法的書《金薯傳習錄》

一條紅薯藤,救活了在飢餓盛世下大半中國人


一條紅薯藤,救活了在飢餓盛世下大半中國人


乾隆五十年(1785年),認識到番薯巨利的乾隆皇帝終於發出聖旨,下令在全國大力推廣番薯種植。

一條紅薯藤,救活了在飢餓盛世下大半中國人


“使皆知種薯之利,多為栽種”。

在我們傳統觀念中認為,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可誰曾想造就這一盛世的關鍵,竟是一名歷史上無人問津的商人和隨處可見的紅薯呢?

六:紅薯等高產作物對古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最終,紅薯從舶來品到在中華飲食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這經歷了漫長曲折過程。

同時這一過程也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形成深遠持久的影響。

  • 紅薯等高產作物從美洲流入中國,為中國提供了新的糧食品種,提升了糧食產量,豐富了飲食文化,改變了自宋元時期形成的稻麥飲食格局與結構。
  • 同時,紅薯因其易於存活,耐旱耐瘠,對於生長環境要求不高的特點,使得當時大部分貧少瘠土地得到了利用開發,擴大了中國的耕地面積。
  • 還有,由於明清時期,人地關係緊張,社會矛盾尖銳,而紅薯則緩和了這一衝突,使社會趨於穩定,使百姓可以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中國社會發展離不開紅薯,但是我們更不應該忘記的是那些曾冒生命危險,將紅薯帶到中國的先驅們,歷史書上應該有他們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