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祭扫,清明新风尚


云上祭扫,清明新风尚

3月13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清明节北京将在有效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行预约限流,此外还将暂停群体性聚集性祭扫活动、开通北京市2020年清明节网上祭扫服务平台、按日分时段预约祭扫、限定每日入园人数上限等。

由于前段时间疫情防控措施得力,许多地方已多日没有新增病例,但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北京,境外输入性疫情更加严峻,疫情防控,警报未除,人群扎堆聚集等行为还是不可取的。今年清明节临近,如果放开让民众现场祭扫,就会在公墓、陵园等地造成人员聚集,一旦因此导致病毒聚集性传播,疫情卷土重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无数人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疫情为即将到来的清明节祭扫活动带来了一些不便,各地职能部门积极想办法,为满足广大市民清明祭奠逝者、感恩先人愿望,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 方便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序开展清明祭扫活动。在暂停群体性聚集性祭扫活动的同时,还倡导大家鉴于当前的疫情形势,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健康考虑,可以选择“云祭祀”、书写家书、居家追思等文明祭祀方式,寄托哀思、缅怀先人。

所谓“云祭祀”就是借助网祭平台,进行网络祭祀,还有的是借助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缅怀故人。互联网时代,先进的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云祭祀”方式让那些“心虽向往身不能至“的人获得了祭祀先人的机会和途径,只需要动动手指轻点鼠标,在网上献一束鲜花,点一支烛光,没有呛人的烟雾,没有跨越时空的限制,祭祀更加文明。

清明节的意义不仅在于祭奠亲人、追思古人,更是弘扬传统文化,重温贤良古风的大好时机。“清明”本为“清洁而明净”,只有恬静舒适清清爽爽才配得上这美好的春光,那种乌烟瘴气的清明祭礼不仅违背了先人的意愿和文化的传统,更不符合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比如焚烧祭品不仅愚昧,还容易产生垃圾、废气而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特别是在今年疫情蔓延的形势下,人群聚集更是不合时宜,还违反了相关疫情防控的规定。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厚养薄葬”“心祭胜于形祭”。祭扫方式也更加多样,更加突出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只要心里有先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祭奠,都能表达思念寄托哀思,而不必都得乌烟瘴气,繁文缛节。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移风易俗,对“云祭祀”等新生事物多一些理解和接受。

追忆亲人、寄托哀思,固然需要仪式感,但更需要心怀敬意与爱心,移风易俗,切实做到文明、绿色、低碳,让自己的行为不给防疫大局添麻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