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壯族“不落夫家”的婚俗,為何至今依然盛行?你聽過女娶男嫁嗎

泱泱大國彰顯華夏神韻,悠悠歲月沉澱萬里河山。在這片神奇的東方土地上,不僅孕育出了令人仰慕的華夏民族,同時也誕生了56個極具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在中國少數民族中有一個人口最多,習俗也尤為特殊的少數民族它就是壯族。

相比較於藏族、維吾爾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來說,壯族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其實並不深刻。人們除了知道在所有少數民族中,壯族的人口數量最多並擁有本民族語言之外,對於這個民族的其他方面基本上都是一無所知。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壯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生活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實際上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壯族先民的發源地應該就是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納入秦朝版圖。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在百越之地分佈了很多少數民族,這其中就有現代壯族人的祖先“布壯”人。按照古籍記載壯族在古代社會的名稱有很多。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除了“布壯”之外還有“布越”、“布衣”;以及布儂”、“布央”、“布傣”等。無論哪種名稱都是古代壯族人的歷史演變記憶,但筆者認為從“布越”中可以證實,壯族人確實曾在百越之地聚居生活過。

每一個在歷史長河中艱難發展的民族,都有其受世人尊重的及燦爛文明。發源於舊石器時期的壯族在2000多年的發展史中,不僅創造出了獨具壯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時也孕育出了流傳千年的文化習俗。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筆者認為如果從民族差異性角度來講,壯族不僅擁有獨特的建築、服飾、飲食文化。同時在勞動生產以及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具有壯族特色的民風民俗。由於生活在氣候比較潮溼的南方地區,所以壯族人發明了依山傍水的“木樓”。

同時,為了能夠延續民族文明壯族先民,還形成了一種獨具民族風格的婚俗文化。相比較於漢族社會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壯族人在面對婚姻大事的時候,也別出心裁的演化出了“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的婚俗。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壯族歷史淵源及婚俗文化演變

發源於先秦時期百越之地的壯族,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與中原大國,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百越”地處長江中下游至東南沿海區域,由於這裡尚處於未開化的歷史階段,所以直到秦朝建立之後才浮現在大秦帝國的視野之中。

秦始皇為了實現天下一統的宏偉目標,曾派遣50萬大軍討伐壯族祖先聚居的嶺南地區。但由於此地交通不便、氣候多變,所以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軍才戰勝西甌人統一了嶺南地區。並在此地設立桂林、南海、象郡,至此生活在該地的壯族先民,才正式被納入秦朝的統治之下。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1.聚居於百越之地的壯族先民

事實上當時生活在嶺南之地的壯族先民,尚處於氏族部落社會發展階段。這與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朝相比,至少在社會發展上已經不止落後了一千年。雖然此時的“西甌”、“駱越”人,已經開始使用銅鐵器並步入了文明時代。

但是這種氏族部落社會體制,卻根本無法與封建體制相提並論。筆者認為嶺南納入秦朝版圖之後,在秦朝先進的社會制度帶動之下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簡單說就是從氏族部落跨越式的進入了封建制度,這其實對壯族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種跨越式發展,至少可以讓壯族少奮鬥一千年的時間。這不僅為壯族的民族文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也為形成穩定的服飾、飲食,以及生活習俗文化開闢了一種新型發展模式。

而大秦帝國統治者為了穩固嶺南地區的統治力,還曾派兵在此地修築了“靈渠”。而“靈渠”所在地就在廣西東北部,也就是現代壯族人生活的地區。同時,秦始皇也曾下令向嶺南地區遷徙人口,這就出現了漢族人與“西甌”、“駱越”人雜居的現象。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從此之後,當地的原住民不僅接受到了,較為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薰陶,同時也對生活於嶺南西部的越人,向更加文明的社會邁進起了積極的作用,這些其實都是古代壯族的發展簡史。

2.中原大國對壯族發展的影響

實際上壯族先民自從融入了中原大國之後,就在不斷感受日新月異的發展與進步。從秦朝開始歷經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嶺南地區的壯族先民,在中原大國文化的不斷影響之下,曾先後出現了多次改易名稱的現象。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烏滸”、“俚”、“僚”、“俚僚”,其實就是秦朝時期西甌、駱越人的後裔。實際上古代社會中的嶺南地區,其實就是現代社會的兩廣地區,而現代社會中的壯族人也都聚居於此地。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筆者認為從先秦時期一直到滿清王朝,壯族先民都在順應歷史潮流默默發展。從最開始的氏族部落社會體制,再到進入封建社會之後形成的土司制。其實都可以說明壯族在追隨社會發展步伐的同時,也在為民族發展在做著積極的改變。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3.古代壯族先民的發展史

如果從社會經濟角度來看從古至今,壯族先民歷經了採摘、遊牧、農耕三大階段。尤其是在唐宋時期更是由遊牧生活,徹底轉變為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在當時社會中壯族人已經開始使用耕牛種地。

“深耕溉種,時耘時籽,卻牛馬之踏履,去螟螣之戕害,勤以朝夕,滋以糞土”,這段記載就是對古代壯族先民耕種技術的描述。由於嶺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所以壯族人皆以種植水稻為生,而且水稻種植可以每年兩熟或三熟。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筆者認為正是在這種社會發展進程中,壯族人才逐漸形成了獨具歷史風貌,以及民族特色的各種文化習俗。其中,尤以住房、服飾、節日、文化藝術,以及極具壯族特色的婚俗最有特色。可以說在眾多少數民族中壯族的民族特徵特別明顯。

從先秦時期沉澱下來的壯族習俗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些獨一無二的文化特徵,而最能體現這種文化特徵的元素,大致包括服飾、語言、文字、飲食等。人們可以通過不同語腔語調,很明顯的區分出不同民族亦或是不同地區的人群。壯族作為兩廣地區最具民族特徵的少數民族,一言一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以體現出與眾不同的壯族特色。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一、服飾習俗

從上古吃時期華夏文明初祖黃帝,提出“上衣下裳”服飾形制開始,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民族就進入了服飾文化時代。但是聚集於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因為步入文明社會的時間比較晚,所以服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比較落後。

由於壯族在秦朝統一之後就劃入了行秦朝版圖,再加上生活在內地的漢族人不斷遷入嶺南地區。所以對壯族先民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都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巨大影響。尤其是在服飾文化方面更是不斷向漢民族靠攏。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但是壯族特有的服飾也並未消失,只是在現代社會很多年紀比較大的壯族人,比較隆重的節日裡依然會穿壯族傳統服裝。無論男女都有極具民族文化的服飾,但由於古代壯族聚居區經濟畢竟落後,所以他們的衣服顏色、樣式、裝飾也比較單調。

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壯族服飾相比較於其他民族的服飾來說,不僅樣式簡潔利落而且也比較符合生產勞動。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大多數情況下壯族人的服飾,多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無論男性還是女性衣服的顏色基本上都差不多,而且從服飾形制角度來講都比較,符合“小衣襟,短打扮”的特徵。

1.壯族男性服飾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壯族人,這樣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穿民族服飾,但是在過節或參加活動時也都會身著壯族服飾。壯族男裝基本上都以當地土布為原材料,上衣為短領、對襟為主並縫製6-8對布結紐扣,同時,前胸部位還會有一對小兜、腹部則為兩個大兜。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一般情況下衣服下襬都會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實際上這種形制的民族服裝,有一點類似於破胸對襟的唐裝。由於當地的氣候相對來說比較悶熱,所以大多數壯族男性都不穿長褲,而是以肥大的齊膝短褲為主。

2.壯族女性服飾

相比較於男性服飾來說壯族女性的服裝相對複雜,雖然衣服的顏色多以藍、黑為主。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卻添加了很多裝飾,比如,領口、袖口、襟底等處,都會繡上色彩斑斕的花邊。當然女性服飾也分無領和有領兩種,但無論哪種形制的服飾都有紋繡。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壯族女性頭上大都會包上一塊彩色頭巾,分印花或提花兩種不同類型。很多年輕的姑娘還會在腰間繫一條圍裙。下身既可以穿寬大的黑色褲子,褲腳出還會繡上兩道彩條。當然下身也可以穿獨具壯族特色裙子,然後腳上穿著一雙繡花鞋。

壯族女性在趕圩、歌場或其他重大節日時,都會身著民族服飾並戴上耳環、手鐲和項圈。實際上如果從戴“項圈”習俗來看,這其實也是壯族女性的一種獨特裝飾。相傳很多壯族女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在家長的授意下佩戴項圈,而且也多以“長頸”為美。

二、房屋居住習俗

相比較其他少數民族的居住條件來說,壯族人自2000多年前就已經發明瞭“木樓”。這種類似於樓房的建築又稱“幹欄”或“麻欄”,簡單說就是一種可以分為上下兩層,以木質結構搭建而成的二層閣樓。

大多數情況下壯族木樓都會搭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因為在這種環境中搭建房屋不僅可以改善居住條件,同時也特別有利於通風散氣。

木樓上層一般都會住人而下層則會圈養牲畜和家禽。雖然看起來會有一種“香臭不分”之感,但因為房子建設於山林之中,所以根本不會出現空氣汙染的現象。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雖然現代社會中的壯族住房多數與漢族相同,但是在一些比較古老的壯族寨子中,依然可以看到古老而又傳統的“木樓”。這種所謂的木樓其實極具古代壯族特色,因為當年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人,是最先發明這種二層閣樓的群體。

三、壯族開放式的婚姻習俗

1.壯族年輕男女戀愛方式

相比較於其他民族來說即使是在古代社會,壯族青年男女也可以自由戀愛。“對歌”就是一種較為開放的戀愛方式,壯族青年男女會在外出趕圩之時,展開一場以戀愛為目的的對歌大賽,當然在田間、村頭等地也可以對唱山歌。

“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風流時”,就是軋壯族青年對歌時最經典的唱詞。這一點其實與封建社會中漢族女子,“大門不邁,二門不出”的領教制度截然相反。這其實也再次反映出了壯族尊徐母系氏族社會的風采。

2.“女娶男嫁,夫從妻居”

在壯族眾多文化習俗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婚姻習俗。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從古至今,在眾多民族中都是男人娶妻,而唯獨壯族先民保留了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女娶男嫁,夫從妻居”就是壯族獨特的婚俗。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簡而言之這種婚姻習俗有點類似於漢族的“入贅”,壯族年輕男女到了適婚年齡的時候,可以通過有對歌、拋繡球和打木槽等方式,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另一半。這其實也與壯族比較開放的社會制度息息相關。

直到現在社會壯族農村地區,依然在流傳這種極具民族風格的婚俗。如果從現實意義上來講“女娶男嫁,夫從妻居”,其實與壯族“不落夫家”習俗如出一轍。大意為壯族女性在結婚之後一般都不會常住婆家,就算是結婚當天也會與好姐妹一起慶祝。

這種習俗在現代人的眼中都特別難以理解,夫妻二人在結婚之後就應該按照,約定俗成的婚姻制度在一起過日子,但是壯族的“不落夫家”婚俗,卻很容易導致夫妻感情淡漠,而最終走向離婚的邊緣。

在古代社會結婚之後的壯族女子,一般都會在農忙時節或者重大節日,才會從孃家回到婆家小住幾日。這種現象基本上會持續到兩三年之後,而且還必須是在已經懷孕的前提下才能長住夫家。這種婚俗現象雖然令人無法接受,但是壯族男子也不得不勉為其難。

“女娶男嫁,夫從妻居”:為何壯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結語

每個在歷史畫卷中留下印記的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發展與習俗傳承歷史。壯族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所以也會在現代社會中依然人丁興旺,其實與其固有的傳統習俗有非常大的關係。

從先秦時期聚居於百越之地,再到融入中原政治、經濟、文化體系之中。不僅對壯族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也為完善壯族文化習俗奠定了重要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壯族發展歷程中,其獨特的習俗就是邁向文明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謝榮徵《廣西壯族婚俗趣談》

鄭超雄《關於壯族婚俗的管見》

完顏雯潔《淺析文山廣南縣壯族婚俗變遷》

李萍《從婚俗歌探桂西壯族婚俗——以平果嘹歌為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