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持续发力打造精准脱贫县域样本

武义:持续发力打造精准脱贫县域样本

资料图

放眼武川,又一季春暖花开。

蓦然回首,已走过20余载!

1993年,武义在全国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400多个自然村、5万多人搬迁下山。20多年里,武义持续发力讲好下山脱贫故事。

立足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年,该县谋划启动下山搬迁3.0版,打造精准扶贫的“武义样本”,让每一个武义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风劲扬帆正当时,勇立潮头踏浪行!

山上500年 不如山下20年

“蜗居高山五百年,不如下山二十年。”这句顺口溜是武义5万多山民的真实写照。

下山之前,九龙山村村民人均收入只有385元,全村有42个光棍;在羊虎坪村,10年未有人娶亲,10年无新增人口……下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武义人民迄今记得,2003年6月13日,在上潘新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拉着村支书邱舍林的手,说:“下山好啊!你们过上幸福生活,我们打心眼里为你们高兴。”在城北下山脱贫示范村(思源村),他看到村民廖定祥家中新买的电视机,一边拿起遥控器,一边详细询问电视能收到几个台?清晰度怎么样?家里一年收入怎么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义下山脱贫成绩显著,经验十分宝贵,要善始善终继续抓好。”一席话,给了武义县委、县政府莫大的鼓舞。

山民下来后,习近平同志也一直关心他们留不留得住、富不富得起。2005年11月,武义新九龙山村新建了办公大楼,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田华平代表全村党员向习近平同志报喜:“村办公场所的建成,圆了我们的梦!”习近平同志的批示是:“解决村办公场所,圆了村里多年的梦。要把这件实事继续办实办好。”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武义迄今已搬迁58个建制村、425个自然村,搬迁农户17032户、51439人。武义下山脱贫工程吸引了60多个国家200余名专家、学者前来调研,成为全国实施精准脱贫的“县域样本”。

20多年时间 5万山民变市民

近年来,武义逐步解决农民异地搬迁后的户籍管理、行政管理、基础设施配套等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投入财政资金870多万元,完善黄龙、思源、城祥、东溪等4个“多村合一”集中安置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撤村建社区模式,积极解决集中安置小区遗留问题。

400多个自然村搬迁下山,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山间地头向二产、三产转移,依靠到企业做工、经商、办企业提高收入,逐渐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泉溪镇黄坛村搬迁至工业园区附近后,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纯收入从原来的700多元增长到了达2万余元。

贫困山民下山后,逐步摆脱了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柳城畲族镇江下村下山搬迁后,积极开发农家乐畲寨民宿、荷花物种园、宣平溪公园等项目,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从业农户平均年增纯收入8万余元。

世代居住在高山、深山的人口搬迁下山,也有效缓解了山区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从源头上杜绝了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同时还推进退宅还林、封山育林3万多亩,促进了山区生态建设。

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在实践中逐步锻造成熟,引领着5万多山民走上小康路。

精准扶贫 一个都不能少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攻坚年、决胜年。武义拟启动下山搬迁3.0版,计划用5年时间,分三个批次将全县扶贫异地搬迁村、规划萎缩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异地搬迁村四类村村民,以县城商品房、乡镇集聚小区和货币化安置等形式进行安置,让农民进城,共享发展成果。

“精准扶贫,一个都不掉队!”武义县主要领导提出,“全面小康”就是要让每一个武义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将以发扬下山脱贫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通过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有效集聚,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让武义的高质量发展和武义人民的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互促共进。

“从山上到山下,如今又出了国门,真没想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下山后的原田坪村村民赖李明,如今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一家铝制品工厂担任总经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他笑着说,当初下山盼着能有栋自家的房子就知足了,没想到现在能走这么远,这一切多亏了“下山脱贫”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