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雲祭掃”更“清明”

平涼:“雲祭掃”更“清明”

“雲祭掃”更“清明”

本報記者王君麗

又是一年清明時。我市日前印發《關於2020年清明節暫停祭掃活動的通知》,要求至4月7日,全市所有公墓、骨灰堂等殯葬服務機構,暫停群眾現場祭掃活動,避免清明期間因集中祭掃活動引發輸入性和聚集性疫情。

受疫情影響,2020年這個清明節註定與往年不同。為了早日戰勝疫情,今年清明期間暫停聚集性祭掃活動。但為滿足市民祭掃需求,相應開通“雲祭掃”服務,方便市民祭掃“足不出戶”。凡在南山公墓、龍隱寺公墓安葬人員的親屬,可以通過添加南山公墓管理所的公眾號進行‘雲祭掃’。祭掃者可以通過註冊姓名、上傳照片,形成個人主頁,在主頁祭臺上播放音樂、上香、點蠟、燒紙等寄託哀思。

近年來,通過移風易俗、大力倡導文明低碳祭掃,網絡祭掃等新方式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接受。但傳統的“現場祭掃”仍是主流,燒紙錢、放鞭炮、送祭品等愈演愈烈。一些人甚至焚燒“液晶電視”“手機”“豪車”“別墅”等新潮祭品,這些祭掃方式,既帶來安全隱患、造成環境汙染,也不斷滋生攀比、浪費之風。祭掃時,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各種紙錢、祭品冒著濃煙,本來清靜的墓園變得嘈雜喧嚷。這還是最初的清明祭掃本義嗎?

今年清明節,正值舉國上下抗擊疫情、加緊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傳統祭掃習俗撞上了疫情防控,我們不能像以往一樣去掃墓了。但疫情之下,紀念不在形式而在心。不論身處何地,對逝去親友的思念不會停止。通過“雲平臺”舉辦網絡追思會及敬獻鮮花、書寫寄語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樣可以表達追思與悼念,也降低了疫情擴散風險,這種新的祭掃方式讓我們摒棄了祭掃陋習,彰顯了新時代的文明新風尚。

清明掃墓,意在追遠和緬懷。通過懷念先人、表達我們的哀思和懷念。日漸被接受的文明祭掃、綠色祭掃理念,低碳環保的線上文明祭掃方式,過程簡潔卻不簡單,儀式肅穆卻不敷衍,情感飽滿而不輕慢,同樣能夠表達對逝者的追憶與祭奠,遠比那些嘈雜而奢靡的祭祀有意義。

清明“雲祭掃”,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涵,都是在表達對親人的感念與尊敬。“雲祭掃”,只是將祭祀掃墓的方式由線下轉為線上,不過是形式的變化,沒有改變其精神內涵。音樂代替了鞭炮、網上遙拜代替了舟車勞頓,只要我們懷著真摯的情感,同樣能表達懷念。

疫情之下,大考仍未結束。疫情期間,懷念故人,需要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儘量減少聚集式的現場祭掃,踐行文明低碳祭掃,多些文明祭掃形式,用最真的“心”和最實的“行”,做新時代文明新風的引領者、宣傳者、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