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對電信詐騙說“不”

對電信詐騙說“不”

平涼日報記者 趙曉燕

4月6日,市公安局反詐中心發佈近一週我市電信詐騙案件預警,涉及冒充好友、冒充客服詐騙和網絡投資詐騙、網上貸款詐騙四類案例。其中,冒充客服詐騙案例中,受害人在家中被自稱淘寶客服人員以購物退款的方式詐騙人民幣13萬元之多,讓人震驚又氣憤。

隨著互聯網、通信網絡的迅速發展,不法分子利用電話、網絡等手段實施的電信詐騙犯罪活動呈多發、高發態勢,群眾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陷阱,損失錢財,我市公安機關也因此加大了對電信詐騙犯罪的打擊力度,可此類案件仍屢屢發生。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受害人之所以被騙,正是因為被詐騙犯罪份子利用了其趨利和輕信麻痺的心理,誘使其上當而成功實施詐騙犯罪活動。有調查資料顯示,在受騙人群中,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是受騙高峰群體;按照受騙金額來看,老年人、家庭主婦是電信詐騙受損金額最大的群體。這些群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電信詐騙的防備心理更弱、知識儲備更少。因此,增強群眾對各種詐騙手法和電信網絡安全知識的知曉度尤為重要,需要大力去做。

公安機關、工商部門、消費者協會等部門除了通過電視媒體、官方新媒體平臺、公共交通廣告等渠道發佈提醒預警信息外,可結合新近發生在身邊的電信詐騙案件,進社區、進村社,向群眾廣泛講解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手段、分析詐騙犯罪分子慣用的作案方式和電信詐騙種類、危害,及受騙後應採用的應急處置措施,千方百計加強對普通群眾的反詐騙知識宣傳教育,尤其是針對較容易“中招”的青少年和老年人、家庭主婦,幫助他們跟上互聯網社會的步伐,瞭解防騙知識,在不斷翻新的電信詐騙面前多一些警惕。

電信詐騙犯罪手段是層出不窮,但最根本的防範措施就是提高自身財產安全意識。所以,從個人角度來說,擦亮眼睛,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時刻具備清醒的防範意識,不衝動、不貪小便宜,陌生電話不輕信,未知鏈接不點擊,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遇到異常情況、可疑線索及時和家人、朋友溝通或聯繫當地公安,增強抵制電信詐騙違法犯罪活動的“免疫力”,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天上不會掉餡餅,真真實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案例,一次次為我們敲響警鐘:繃緊防範之弦,提高警惕,不斷更新升級自己的“反詐知識庫”,遠離電信詐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