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列车炮好像到现在都没有?

淘爸1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列车炮本质是超重型大炮。

古代也有这种超重型大炮,比如土耳其人攻打君士坦丁堡的乌尔班巨炮。

在那个年代,这种巨炮是采用马匹拖曳的。由于火炮重量太大,所以拖曳极为困难,甚至基本不能长距离移动。

但在没有导弹的时候,大炮是最有效的可以远程攻击重型武器。

所以,即便有很多技术上的限制,超级重炮也是普遍出现的。

比如在二战期间,仍然有大量的列车炮,最有名的就是德国的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

冷战时期,著名的布尔博士也曾试图借助伊拉克资金,研究可以将卫星射入太空的巨炮。

由于铁路网的发达,可以大大提高了巨炮的机动力。

基本上有铁路的地方,巨炮就可以装在机车上,顺着铁路到达。

以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为例,它并不是摆设,也参加了诸如萨瓦斯托波尔、列宁格勒战役。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列车炮的技术缺陷越来越多。

第一,它的机动性太差,很难离开铁路。

而敌人只要撤退时候有计划的破坏铁路,列车炮也就很难赶到最前线,除非你自己修复铁路。

但修复铁路需要漫长的时间,路没修完可能战役就结束了。

第二,过于大的体型,难以逃过空中列杀。

列车炮都是庞然大物,然而非常脆弱。

一架敌机随便投掷几个炸弹,就可以将列车炮炸坏,无法使用,必须修理。

第三,射程有限,不实用。

大部分列车炮的射程不过一二十公里,多的不过二三十公里。

射程越远,精度越差,就必须古斯塔夫击毁苏联要塞,就发生了40多发炮弹。

这种火炮由于炮弹巨大,炮管磨损严重,发射50发就得开回德国换炮管。

所以,列车炮是一个娇贵的特种武器。

总之,导弹出现以后,有了列车炮的优点,没有了列车炮的缺点。

尤其精确制导弹药出现后,列车炮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萨沙


列车炮又称铁道炮,如今不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已经被新的武器取代,不过它最辉煌是在二战中当时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苏联都有类似的火炮。

列车炮的出现是因为考虑到原先的火炮机动性有限而且射程较近,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火炮的机动性与提高火力,而这类火炮基本用于海岸防御。

苏联方面铁道海岸炮的想法最早1927年由工程师А.Г.杜科尔斯基提出,他的想法是利用未完工的“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主炮(一共11门,1913年英国维克斯公司制造)生产356毫米铁道海岸炮。 1930年初,共和国军事委员会决定组建一个特别设计局用于这型火炮的生产,该项目在1930年4月29日获得通过,火炮型号定为ТМ-1–14(ТМ表示Транспортер морской海军移动型,1表示第一种型号,14表示口径14英寸356毫米),并为此修建了1条2千米的铁路线。在1932年4月5日的炮击测试中,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该型火炮机动性很好,操作比较方便,射击效率较高且符合时代需求。鉴于其可靠性,在1933年6月8日和6月15日分别拥有了第2门和第3门。

之后在1933-1934年又生产了6门ТМ-2–12 型305毫米铁道海岸炮。1938年又利用1915年沉没的“玛丽亚女皇”号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生产了3门ТМ-3–12 型305毫米铁道海岸炮。在当时,这两型铁道海岸炮在战术技术数据上毫不逊色于当时其他国家。与美国和法国同类型火炮不同,它们的方向射界可以达到360度,而对方只有20度;在高低射界上,可以达到- 2〜+ 50度,而对方只是+ 20〜+ 40度,而且,它们没有实现机械电气传动。

战争结束后,苏联利用原先“苏联”级战列舰上Б-37型406毫米舰炮开始研制TM-1-16型406毫米铁道炮的研制工作。1954年12月,火炮都停止了研制工作。

1954年6月,苏军还进行了新的TM-2-180型180毫米铁道炮的研制,射击射程可以达到23千米,火炮准备采用研制中的84型巡洋舰CM-48型180毫米主炮。相关图纸和技术文件在1954年7月完成。不过当年年底都停止了研制工作。

由于这种情形,二战中的海岸炮在苏联海军长时间服役。在1984年1月1日,苏联海军依然有13门铁道海岸炮在服役,8门TM 1-180型在黑海舰队,2门TM 3-12型和3门TM 1-180型则部署在列宁格勒海军基地。

当然,最终导致铁道炮退出历史舞台的是机动性有限,在新的航空兵突击下生存能力较低以及比其射程更远、精度更准的岸防导弹与地地战术导弹的出现。


荣华之武器堂


题主大意了,列车炮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只不过战后被迅速淘汰了而已。

比如说世界上口径最大的火炮——古斯坦夫巨炮,该炮除了使用列车机动以外,就连射击时的射界都需要通过列车行驶姿态来实现调整,是一种最典型的列车炮。

列车炮概念最早由英国人安德森于1850年提出(此人在著作《国防》一书中最早提出在列车上架设火炮的概念),而启发安德森的灵感来源于当时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蒸汽机列车“火箭”号,该型火车在1829年问世。

可以说人类所发明的各种高科技大多数都是为战争服务的,即便偶尔有那么一两种科学技术的发明与战争无关,但是它们最终还是会被利用到战争中,而蒸汽列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

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从而引发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既然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对提高战争效率也是有益的,于是军事工程师们开始着手将原本用来服务工业发展的蒸汽列车改装为安装大炮的列车炮,用来服务战争,列车炮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问世的。

世界上第一种列车炮诞生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北方联邦军在围攻南方联邦军占据的彼德斯堡时(彼德斯堡战役),将13英寸臼炮架设在货运列车上(M1861型海岸迫击炮,口径330mm),通过轨道机动至南方军后方实施炮击,南方军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美国在南北战争中列车炮的成功应用激发了各个列强国家对这类武器的研发热情,其中德国表现最为突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成功研发出一种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威廉大炮,该型火炮口径210mm,全重125吨,架设在重达250吨的列车底座上,由蒸汽列车驱动,最大射程为130公里,可以从德国本土直接轰击法国首都巴黎,故此也称为“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列车炮时代的到来,下面我们来介绍列车炮的相关知识,并分析列车炮被淘汰的原因。

▼下图为法国大西洋壁垒博物馆收藏的德国K-5列车炮,它的口径为283mm,炮管长21.5米,战斗全重218吨,炮弹重255千克,最大射程86公里,射速为8发/小时,1944年的安琪澳战役中该炮给盟军造成巨大损失,一度压制盟军长达4个月。

列车炮分为多阵列列车炮和单阵列列车炮两种

列车炮的种类分为两种,即多阵列列车炮和单阵列列车炮。多阵列列车炮是指在列车上架设多门火炮;单阵列列车炮是指列车上只架设一门火炮。

多阵列列车炮口径较小,口径通常在300mm以下,每列列车可挂载6~12门,比如德国的8阵列150mm列车炮(实际口径为149.3mm),它挂载8门火炮,每节车厢架设一门,由两台蒸汽机头驱动(前后各一台)。

多阵列列车炮的特点是火炮系统重量轻,火炮可实现360度射界无死角射击,火力输出可持续性高,机动性高等等,可以覆盖方圆10~20公里以内的目标。

在人拉马驮的年代,多阵列列车炮的优点是非常突出的,只要有铁路的地方,它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指定位置,当列车停稳以后即可展开火炮对目标快速实施炮击,当炮击结束以后又可以最快的速度撤离阵地,避免受到敌方报复性火力的反击。

然而随着内燃机技术的发展,汽车越来越普及,战争中那些原本用人拉马驮的火炮也开始使用汽车牵引,火炮的机动性也因此大大提高,这时候口径略小的多阵列列车炮的机动优势地位就开始下降了,固定的铁路反而制约了列车炮的机动灵活性。

在这种情况下,射程近、威力小的多阵列列车炮不再适应战争需求,军队需要一种具备战略火力支援功能的远射程、大威力火炮,故此,单阵列列车炮开始问世。

单阵列列车炮的口径非常大,通常在200mm以上,射程超过20公里,每列列车只能搭载一门火炮,由4台以上蒸汽机车驱动。

它的特点是整个火炮系统非常笨重,火炮只具备调整俯仰角功能,不具备射界调整功能,由于口径巨大,火力输出可持续很低(射速),比如。

大口径单阵列列车炮的威力十分惊人,比如英国使用战列舰的舰炮改装的MK-2型列车炮,它采用一门MK9型BL305mm40倍口径单管火炮,炮弹全重390千克(穿甲弹),炮口初速756米/秒,最大射程24公里,射速为2发/分钟。

单阵列列车炮威力巨大,单门火炮一次火力投送相当于一个炮兵营,适合用来攻击坚固的固定目标,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各国都在努力研发单阵列列车炮,比如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其中以德国最具代表性,二战爆发前该国研发出口径为800mm的列车炮,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火炮。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装备的150mm多阵列列车炮,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分散开来使用,这个时期的列车炮只是简单地将火炮架设在列车上,还不是二战时期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列车炮。

战争中使用列车炮进行炮击的方法

由于多阵列列车炮已经被淘汰,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列车炮使用方法针对的是单阵列列车炮,就以口径为800mm的德国“古斯塔夫”列车炮为例来说明吧。

“古斯塔夫”列车炮的炮管长达32米,火炮系统在战斗状态下全长53米,高12米,火炮全重400吨,系统全重1488吨,炮弹重量为7~4吨不等,其中穿甲弹7.1吨,榴弹4.8吨,最大射程60公里,正常射速为7天/发(一个月只能打4炮),爆发射速为4发/天。

当前线需要巨型列车炮提供火力打击时,需要战区指挥官下达命令,因为一门“古斯塔夫”列车炮需要总兵力为4000人的师级部队来伺候。

根据作战需求,先头部队首先将所需弹药运往前线,由于炮弹十分沉重,需要用列车进行运输,每一节车厢只能运载一发炮弹,假设作战计划中一共需要发射10发,那么弹药运输一共需要4列列车进行运输,其中两列运炮弹,另外两列运发射药(每发炮弹需要1~1.8吨的发射药)。

接下来是工程兵的部署,这个环节是使用“古斯塔夫”列车炮进行作战最繁琐的一部分,工程兵的人数相当于一个团(1400人),也需要4列列车来运输,其中一列运兵,一列运器械(包括各类工程车辆),剩下的两列专门运钢轨和木枕。

工程兵们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需要对沿途的铁路进行评估,然后对不符合列车炮通行的路段进行加固和修改,比如桥梁、隧道、路基等等。

到达目的地以后则需要开辟可供列车炮停放的场地以及后续部队驻扎所需的场地、房舍、工事等等设施。

最后出发的是约2000人的炮兵部队、警卫部队、后勤部队等等,待所有部队在目的地集结完毕以后,由少将指挥官负责指挥调度。

首先指挥部需要向前线派出侦察兵对目标进行测绘,然后指挥部参谋军官们根据测绘数据绘制工程设计图,接下来就该工程兵出动了。

工程兵按照工程设计图开始为列车炮铺设轨道,由于“古斯塔夫”列车炮不具备射界调整功能,因此轨道铺设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即始终保持与目标在同一直线上。

铁路竣工以后需要指挥部的参谋军官们来验收,验收通过过以后,少将指挥官就可以下达作战命令,这时候列车炮就可以进场了,这个过程一般不超过14天。

在实施炮击时一般每开一次火,列车炮就需要根据前线侦察兵汇报的弹着误差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当弹着点圆概率误差较小时(≤60米),火炮只进行俯仰角微调;当误差值较大时(>60米),需要重新测绘地形并重新修筑两条铁路,直到火炮能够准确命中目标。

▼下图为正在接受元首检阅的“古斯塔夫”列车炮,该型列车炮在移动时需要为其修建两条平行铁路,同时时还需要在铁路两侧修建龙门吊的轨道,以便使用两座10吨级的龙门吊来吊装炮弹和发射药,每次部署该型列车炮需要调动4000人的部队协同施工,工程量大得惊人。

列车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被迅速淘汰的原因

列车炮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即使在炮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炮弹巨大的威力足以弥补误差,比如1942年苏德战争中,6月5日到6月17日12天里,德军的“古斯塔夫”列车炮总共发射了48枚炮弹,摧毁了“斯大林”“西伯利亚”“马克辛姆高尔基”炮台等多个坚固堡垒。

虽然炮弹落点距离目标中心位置还有30米,但是巨大的威力还是摧毁了苏军堡垒,不仅如此,7.1吨重的穿甲弹在钻入30深的地下爆炸以后所形成的剧烈震荡甚至将苏军行驶在附近海域的炮艇都震沉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威力如此巨大的武器为何在战后会被迅速淘汰呢?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第一、列车炮本身过于沉重且操作复杂,部署起来十分繁琐;第二、航空技术的发展;第三、核武器技术的发展;第四、火炮技术的发展。

第一点原因咱们在上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不再赘述。

第二、航空技术的发展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飞得越来越远、越来越高、载弹量越来越大、投弹精度越来越高。列车炮归根结底还是解决火力投送能力以及火力打击精度的产物,在研发列车炮时飞机的载弹量基本上不超过5吨,然而自二战爆发以来,载弹量达到10吨的轰战机已经问世。

比如美军的B-29轰炸机,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主要依靠该型轰炸机对日本实施毁灭性的轰炸,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一共向其本土投掷了16万吨炸弹,这样的火力投送能力是包括“古斯塔夫”在内的任何一种列车炮所望尘莫及的。

而且飞机已经可以大量从航母上起飞,在挂载炸弹或者鱼雷的情况下向几倍公里以外的目标发起攻击,这样的能力也是列车炮所不具备的。

更重要的是,现代飞机已经更够使用各种精确制导炸弹,打击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以前需要几十架次进行轮番轰炸才能摧毁的目标,在使用精确制导炸弹时一个架次就能达到打击效果。

第三、核武器技术的发展

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颗核弹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颗。在二战后期,美军为了尽可能地削弱日军的战力,平均每天都要使用1000个架次的B-29轰炸机对其本土实施无差别战略轰炸,用了4个月将日本主要城市的主要城区炸成一片废墟(1945年3月到7月),相信这样的火力已经达到了常规武器的极限。

如果在轰炸行动中将常规炸弹换成核武器,那么轰炸就不需要如此漫长,每一个城市只需要一颗核弹就足以炸成废墟,比如长崎和广岛,它们分别被美军名为“小男孩”和“胖子”的核弹所轰炸,在爆炸瞬间就有十几万人死亡,随之而来的是无数建筑物被摧毁。

现代核弹的威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小男孩”和“胖子”这样的原子弹,而且体积更小,比如美军的W-64战术核弹头,它的威力为5000吨~20000吨之间(爆炸当量可调),而体积则只相当于一瓶2L的饮料,这样的威力恐怕是列车炮连续发射1000次也比不上的。

第四、火炮技术的发展

可谓今非昔比,现代火炮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身管火炮已经实现自行化,而且在计算机火控系统的辅助下,射击精度越来越高,在使用精确制导炮弹的情况下单炮命中率已经超过80%,在使用滑翔弹的情况下射程甚至超过了100公里,比如说美军“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使用的155mm舰炮。

除了身管火炮之外,还有火箭炮,现代大口径火箭炮不仅打得远,而且打得准,比如我国的卫士-2D远程火箭炮,它采用垂直发射方式,一次齐射可发射6枚口径为406毫米的制导火箭弹,射程400公里,圆概率误差为160米。

最值得期待的是正处于研发阶段的电磁轨道炮,它在未来将全面取代所有的火药发射火炮,所以说列车炮的淘汰是必然的,严格地讲,所有的火炮最终都会被技术更先进的电磁轨道炮取代,淘汰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列车炮被淘汰得更快而已。

▼下图为正在投掷MOP巨型钻地弹的B-2隐身轰炸机,该型炸弹全重13.6吨,采用GPS卫星制导+惯性制导,可击穿60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打击效率是列车炮所不能比拟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列车炮好像到现在都没有的原因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列车炮就被淘汰了,所以现在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的身影了。第二、列车炮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名气不大,这恐怕是列车炮被人遗忘的主要原因。

杀戮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有组织的杀戮被人类称为“战争”,战争的目的是夺取对资源的掌控和分配的权利,赢得战争就赢得一切,而输掉战争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因此人类为了赢得战争,会将一切有利于提高战争效率的科学技术优先应用到战争中。

蒸汽列车在那个时代属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技术,虽然科学家发明它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生产力,但是在军事家眼中它就是一种具有作战潜力的高机动和高运载能力平台,将大炮架在列车上就成就了列车炮。

然而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列车炮最终还是在科学进步的大浪潮中被淘汰了,列车炮的淘汰其实也是目前所有武器装备的最终命运。

▼下图为瓦特蒸汽机改良的蒸汽列车,俗称“万能原动车”,瓦特老爷子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发明的蒸汽机最后会被改装成用于战争的列车炮。


兵器知识谱


在追求火力的时代,大炮越造越大威力上来了份量自然也跟着猛涨,再用传统的人拉马拽肯定拉不动。再加上火炮部署要求的机动性无法满足,这个时候就用上了载重能力较强,还具备一定机动能力的火车。

列车炮兴起于一、二战时期,比如很著名的德国古斯塔夫重型铁道炮,1344吨的份量除了铁道没什么装备可以拉的动。不过它的用途也很单一,轰击大型要塞和巨型碉堡,也能扮演前线火力支援,就是开火前准备太复杂忙活一天可能就为了发射一枚炮弹。


列车炮由于份量大火力很强大,在没有导弹的时候身管长宽决定着射程及威力,但列车必备的铁轨却限制了它实力的发挥。机动起来是很快,不过铁轨总不能随时修、修到任何地方吧?因此,这种类型火炮通常部署线路相对固定,数十公里的射程可以让它成为缺少空军火力下的有力保障。战时大家看到的基本都是攻击碉堡、要塞,甚至有了一战时德国使用射程130公里巴黎大炮轰击法国巴黎的场景。

不过列车炮虽然火力猛、射程远,实战中确实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过由于自身太过于笨重,机动过程还涉及到复杂拆卸。另一方面造的越大成本越高,火炮身管寿命短,实际效费比不高。因此在导弹出现后,具有更大射程以及更大机动性,相对比下显得特别笨重的列车炮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河东三叔


列车炮已经是被淘汰的东西了,它属于大炮时代,在今天这个航空技术、导弹技术已经成熟发展的时代,列车炮哪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在大炮为王的时代,炮火几乎是人类唯一的远程火力投送方式,但是火炮这东西的射程毕竟有限,想要提升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就得使用更大口径、倍径的火炮。这些沉重的东西哪怕在今天都很难运输,所以当时的人们想了个办法——将之安装在火车上,依靠力大无穷的火车来移动它们,到时候铁轨所到之处,皆是列车巨炮们的战场。


像二战时又名的“多拉大炮”和“古斯塔夫”就是典型的列车巨炮,德国人将它们开往苏联,用于轰炸苏联的要塞堡垒。这种体积夸张的火炮根本没有别的方法运输,将之放在铁轨上是最好的做法。


其它的像当年“巴黎大炮”、1938年的“K12列车炮”等等,都因为巨大的体积,需要铁路帮助其完成机动,否则这种巨炮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固定炮台。


除此之外,为了保护列车的安全,避免铁路线被破坏,人们还将一些常规口径的火炮、机关炮等安装在火车上,再辅以装甲防护,制成了装甲列车。


装甲列车炮比起列车巨炮们存在感低的多,但真实历史上这些装甲列车炮的曝光度却远高于前者,没有它们,便没有铁路线,这些列车炮是铁路破坏者最大的敌人。


但是当二战结束以后,新出现的导弹技术很快就终结了所有的列车炮。实际上,德国人傻大的巨炮技术能效比奇低,只能算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旧技术顶峰,当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和远程轰炸机普及后,谁还稀罕这些既打不准,射程也不行,目标还大的昂贵玩意儿呢?

随着火箭技术的突飞猛进,最后人类连月球都能上了,洲际弹道导弹、远程巡航导弹和各色中程导弹更是比比皆是,实在不行还有喷气式战机和空对地导弹,哪个都比当年的巨炮顶用,人们自然而然也就不关心过时的技术了。



装甲列车炮也是一样,新的环境里,人们再不会通过铁轨往外打仗了,航母、航空运输、两栖攻击舰和机械化交通成为今天的主流,连带着装甲列车炮也就被淘汰了,反正真出了事儿装甲列车也顶不住现代武器。

现代享受当年巨炮地位的是导弹,尤其是那些弹道导弹,它们有相当数量是通过铁路进行机动的,时不时的就转移位置,将自己的行程变得诡谲莫测。


王司徒军武百科


列车炮简单的来说就是架在铁轨上的炮

这东西在当年可以增加火炮的机动性,从而达到快速支援的目的。

额.......所以说这东西在当今有什么用?还要把它固定在铁轨上.......我一发东风41过去就能消除对面的忤逆之罪,物理超度巨万亿。

这威力,这精度、这机动性.......岂是列车炮那种的可比?所以说列车炮没落了。


南黎23333


列车炮这玩意本身就是一种依靠铁轨来运输的重型远程火炮... 他的关键字是——远程

然后你想二战之后啥玩意崛起了?
导弹啊~~

对,导弹这玩意飞行距离又远,又不需要像远程火炮一样弄个又重又大的基座(相对而言),干啥还要列车炮?

就算要用火车拉着机动...也是列车导弹啊,要啥列车炮


疯狗的轻武


列车炮使用的首要条件就是有铁轨,所以它要么是沿着现有铁柜移动,保护铁路附近城市或者海岸线,还要固定炮位,因为它后坐力太大,必须在加固过地基的路段上使用,要么就是大型战役攻打永备工事用,临时修一条铁路过去,然而列车炮太重,炮弹也重,射速慢,也不够精确,说白了列车炮是一种性价比相当低的玩意,只有某些为了炫耀冶金技术的国家才造了俩那个玩意,平常谁还用?飞机轰炸不行吗?


kaobei001


有了法拉利,谁还用牛车?列车炮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列车为载体机动的远程火炮,比如巴黎大炮,一般说道列车炮指的是这种。还有一种就是装甲列车上的火炮。后者不说了,装甲列车早都淘汰了。前者为什么消亡?因为有各种各样射程精度威力或性价比碾压列车炮的存在问世。列车炮存在的意义在于超远程打击,但所谓的超远程,是相对于普通火炮而言,巴黎大炮最大射程131公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系统全重375吨的代价,只能在铁路机动。而且在最大射程上毫无精度可言。现代战术层面的远程打击动辄数百公里。三百公里以内的短程弹道导弹可以在国际上自由出售,自用的还可以再加几百公里,中远程弹道导弹更不待言,数千上万公里也能实现。还有大批的远程火箭弹,100-300公里,加上简易卫星制导,精度远胜巴黎大炮,而且整个系统可以装在越野车上机动。在射程、精度、机动性等方面完完全全碾压巴黎大炮一类的列车炮。至于飞机,航程就更是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所以在二战的时候,列车炮就已经过时,到今天列车炮已经完全被扫进历史垃圾堆里无人问津。











荠菜糰子


简要说明一下,

一,只能在铁轨上部署,也只能打击铁路两边的目标局限性大

二生存差,只要破坏铁轨,列车炮就作废了

三威力差,火炮口径大,经济性差,生存也比较差,比如多拉大炮,巴黎大炮,目标太大,在现代战争无法生存,火炮口径控制下来到155左右了,又不如自行火炮,卡车炮部署方便。

四,可替代火力多,卡车炮,履带自行火炮,武装直升机,各种导弹,都比列车炮强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