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是生存題,85%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誰會成功

目前,國內大多數工業企業正面臨著相似的生存挑戰:


(1)勞動力數量的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

隨著時代的變遷,在製造業可能越來越明顯的感覺到:招人越來越難。據國家統計局數字統計,我國的勞動力數量正在加速減少。而且新生代勞動力工作意願也發生了改變,“鐵飯碗”及“穩定”已經不能成為吸引他們的動力,他們更傾向於“自由”以及“更富挑戰性”的工作。顯然,國內以往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形成的製造業優勢逐漸消失,製造業已經無法繼續走“勞動密集型”的老路。

(2)環保成本增加

我國汙染環境治理力度持續增大,每個省市的環保監督日益嚴格,這就要求製造企業必須從追求產能轉向節能減排。企業為滿足汙染排放標準以及監督管理要求,在大氣、水、固體廢物汙染治理以及生態建設與保護等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並在運維的投入上日益增加。

(3)企業投資回報不穩定

過往,國內市場形勢變化小,企業投資時能夠做出更長遠打算,現在,由於國內市場形勢的瞬息萬變,並不是每一次投資都會有相應的收益。所以,一方面,製造企業現在對投資回報的要求是儘可能地快,甚至是即時性的;另一方面,當投資決策變得困難時,如何更好地利用現有的產能,加大在OPEX(運營支出)階段的投資,而不是去新增產能、擴張產能,顯得至關重要。

應對這些問題,數字化是不二法門,創新的數字化技術和工具,可以用固化的知識代替勞動力,挖掘數據價值尋找能效提升點,並進一步提升資產和設備全生命週期的價值。

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是生存題,85%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誰會成功

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當下已經到了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期。”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堅定不移地做出了這樣的結論,他進一步補充道,“依託於工業物聯網(IIoT)平臺的綠色智能製造正成為領軍企業競爭的新賽道,其發展勢必將繼續推進數字化互聯互通和管理變革,推動企業從關注資產變為數據驅動,幫助離散工業與流程工業各個領域實現數字化,從而實現高效、可持續的生產力提升。”

對於中國製造業而言,數字化需要解決其核心問題:優化產能、降低能耗、減少排放。對廣大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有三個核心挑戰:一是場景繁多,不存在通用方案;二是數據處理能力挑戰;三是系統複雜性挑戰。其中中小企業轉型尤為困難:數字化與企業核心業務戰略難以精準匹配,變成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

技術融入場景

新技術能否直接用於企業數字化轉型?

答:數字化要結合實踐,找準客戶痛點,用數字化手段提升,先醫後藥。

現階段數字化降本提質增效是補短板,接下來面向綜合集成的應用,更高的階段是實現企業自身的轉型,要和產品創新、業務創新結合起來。所以,數字化轉型是需要科學謀劃、穩步實施的。

轉型可見的收益

對於任何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需要看到收益。施耐德電氣今年發佈的《2019年全球數字化轉型收益報告》基於對過去5年中,通過能效管理和自動化數字轉型獲取切實、可量化的商業收益的230位客戶的研究,總結了三大創造價值的領域:資本支出;運營支出;可持續性、速度和性能。研究表明,工程流程的數字化可以為企業節約平均35%的資本支出(CapEx)和時間優化,新系統和資產的調試成本平均也可降低29%;企業和機構可節約平均24%的能耗。

在工業應用領域,從物聯網追蹤到自動化生產線,整個價值鏈的能效管理和自動化,能使生產率提升50%。這份報告中不乏中國聯通、寶鋼等中國企業。對於它們而言,數字化轉型的收益實實在在。而面對中國製造業複雜多樣的企業需求,單志廣總結,數字化轉型仍需漸進,但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可能是脫胎換骨的。這一切的前提是企業可以找到符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的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