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20次提及無錫: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江蘇方案公佈


至少20次提及無錫: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江蘇方案公佈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

至少20次提及無錫: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江蘇方案公佈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全文


目錄

一、緊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

(一)提高政治站位

(二)明確總體要求

(三)確立發展目標

二、聚焦“一體化”合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一)強化區域聯動發展

(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三)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

三、聚力“高質量”協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

(一)建設協同創新產業體系

(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三)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四)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五)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合作

(六)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七)合力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四、加強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健全推進機制

(三)強化政策支撐

(四)強化督促落實


實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舉措。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佈,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佈局。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結合江蘇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緊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

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同“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疊加,為新時代江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機遇,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注入了強勁動力和活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

江蘇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堅定參與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全省上下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決策部署上來,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發展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密結合,以《規劃綱要》為行動指南,通過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實現高質量發展,通過高質量發展促進更深層次一體化,抓住國家重大戰略疊加機遇,發揮製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等優勢,突出對標對錶,重在深化轉化,狠抓落地落實,在服務一體化中擔當重大使命,在融入一體化中拓展發展空間,在推動一體化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二)明確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牢固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圍繞“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即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準確把握“創新共建、協調共進、綠色共保、開放共贏、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則,落實“六個高質量”要求,加快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區域市場、綠色發展、公共服務、省內全域“六個一體化”,率先探索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和路徑模式,合力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建成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

(三)確立發展目標

到2025年,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產業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市場開放、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徵程中走在前列。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1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8%以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鐵路網密度達到550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1公里/百平方公里,5G網絡覆蓋率達到85%以上。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細顆粒物(PM_2.5)平均濃度、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11%。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9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0歲左右。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有效,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通行規則基本建立,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基本形成。

到2035年,區域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城鄉區域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務水平優質化並趨於均衡,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全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國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前列。

二、聚焦“一體化”合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主動服務、積極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充分集成江蘇優勢,加強與浙皖戰略協同,深化“1+3”重點功能區建設,在長三角一體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體化發展。

(一)強化區域聯動發展

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以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等9個長三角中心區城市為主體,著眼於一盤棋整體謀劃,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增強高端要素集聚和輻射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服務功能,建立健全一體化制度體系,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和強勁活躍增長極。加快蘇北全面融入一體化發展,增強中心區對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轉移,著力建立城鄉融合發展制度體系,全面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加快推進都市圈發展。著眼於高水平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著力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進一步增強特大城市能級,充分釋放科教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南京江北新區建設,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增強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中心城市支撐作用。加快編制《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支持都市圈擴容,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以寧鎮揚一體化為先導,加快建立協同治理機制,推動揚州、鎮江特色新型城市功能提升,強化寧淮深度合作,增強對周邊區域輻射能力。加強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協同發展,打造東中部區域協調發展典範。大力推進蘇錫常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堅持各揚所長、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建立跨區域多領域合作聯動機制,加大資源共建共享和有效整合力度,探索都市圈協同治理新模式,積極深化與泰州、南通跨江融合發展,合力打造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樣板區。

積極推進蘇錫常通對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設,以局部先行一體化加快提升發展能級,進一步增創全球合作競爭新優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發展。加快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推進淮海國際陸港建設,提升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連雲港充分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加快建設“一帶一路”交匯點戰略支點,積極推進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在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謀求新突破。推動宿遷與長三角中心區深層合作,加強產業鏈深度對接,提升與徐州區域重點城市的緊密度、融合度,努力走出一條後發地區特色發展的新路子。大力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推進都市圈內路、水、電、氣、郵、信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快速便捷多層次都市通勤圈;實現都市圈內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服務資源一卡通共享,打造優質生活空間;推動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城市(鎮)合理有序疏解,在有條件的地方打造功能疏解承載地;引導都市圈內城市精明增長,發展功能複合、智慧互聯、綠色低碳、開放包容的未來城市。加強都市圈間互動合作,統籌規劃都市圈間重大基礎設施,加快大通道、大樞紐建設,提高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的路網密度,積極發展樞紐經濟。

推進區域協調聯動。充分發揮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引領作用,加快建設沿滬寧產業創新帶(G42),佈局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珍珠鏈”,建設世界級的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集群。依託南京和杭州特大城市綜合功能,加快推進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構建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適宜的高水平產業集聚區和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綠絲帶”,強化兩大都市圈協調聯動。堅持傳承好、保護好、利用好的原則,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突出文化為魂和生態優先,大力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經濟、社會、文化、旅遊、生態效益,成為展示“吳韻漢風”“水韻書香”江蘇文化和旅遊的鮮明標誌和閃亮名片。積極推動沿海經濟帶建設,堅持生態優先、陸海統籌、江海聯動,加快港產城融合發展,推進基礎產業向沿海佈局,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建設長三角城市群北向發展的“藍色板塊”。協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加強流域綜合治理、特色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積極探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新路徑,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新格局,打造淮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加強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間合作聯動,建立城市間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共商共建機制。

(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提高城鄉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加快覆蓋城鄉的公路、電力、天然氣、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汙水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聯通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中心村的高品質基礎設施網絡。推動中心區農村公路提檔升級、電網升級改造、天然氣管網延伸佈局、寬帶網絡建設應用、垃圾汙水集中處置,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統一的供水管網,加強農村飲水安全設施建設。加大蘇北城鄉基礎設施投入和支持力度,實施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提高區域交通通達能力和其他基礎設施綜合配套水平。

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佈局,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幼兒教育,建立城鄉教育聯合體,推動城鄉校長教師輪崗交流。鼓勵縣級醫院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組建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推動城市大醫院與縣級醫院建立對口支援、巡迴醫療和遠程醫療制度,促進經濟發達地區的縣級醫院提檔升級。推行城鄉社區服務目錄制度,促進城鄉社區服務標準銜接和區域統籌。

全面推進人的城鎮化。加快以人為核心的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探索高質量新型城鎮化路徑,提高城市包容性,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構建城鄉居民統一的戶籍登記制度。推進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完善南京等特大城市的積分落戶制度,進一步提升中心區其他城市人口聚集能力,全面放開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鎮落戶限制,有序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特色小鎮和中心村相對集中居住和創業發展。促進城鄉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建立健全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的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城市人才下鄉創業興業。

提高鄉村發展品質。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推進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和地理標誌品牌等農業品牌創建,參與建立一體化農產品展銷展示平臺,發展精而美的特色鄉村經濟。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善蘇北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優先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打造農村宜居宜業新空間。加強古鎮名村、居住群落、歷史建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提升農村現代文明水平。健全村務檔案管理制度。

至少20次提及無錫: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江蘇方案公佈

(三)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

推動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探索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推進虹橋—崑山—相城深度合作,強化功能協同,積極發展面向國際的總部經濟和樞紐經濟;推進嘉定—崑山—太倉協同創新,在資源共享、產業合作、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加強頂山—汊河、浦口—南譙區域協作,推進公共服務共享和跨界生態資源共保;積極推動江寧—博望區域聯動,促進協同協作發展。支持南通滬蘇跨江融合試驗區建設,探索江海聯動、跨江融合新模式,在基礎設施、高端產業、要素流動、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協同共建,打造上海北翼門戶。

依託蘇浙皖交界地區的溧陽市、宜興市、郎溪縣、廣德縣、長興縣、安吉縣和上海白茅嶺農場,協同推進長三角產業合作發展區建設。推進毗鄰地區班線公交化,支持定製客運發展。

共建跨區域產業合作園區。推廣蘇州工業園區合作開發管理模式,加快南北合作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推進蘇宿合作高質量發展創新實驗區建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制度。加強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建設,積極承接上海產業升級轉移,打造“飛地經濟”樣板。繼續做好中新蘇滁、中新嘉善等省際合作產業園建設。支持徐州與宿州、淮北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支持江陰—靖江工業園區建設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

三、聚力“高質量”協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

全面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著力在區域產業創新協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便利共享、開放合作深化共贏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建設協同創新產業體系

聯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走“科創+產業”道路,加強基礎性、戰略性關鍵技術研發,組織實施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和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集中突破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物聯網、人工智能、車聯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一批卡脖子問題,奮力走在全國前列。積極推動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佈局和建設。積極爭取佈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共同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大科學工程,加快建設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培育一批佈局合理、競爭力強的核心專利,到2025年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2件。

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依託蘇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支持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蘇南中心建設,建立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加強原始創新成果轉化,重點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命健康、綠色技術、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領域科技創新聯合攻關,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實施科技成果應用示範和科技惠民工程。發揮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聯盟作用,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共建全球創新成果集散中心。

共建產業創新大平臺。以上海為龍頭,以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合肥為重要極點,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G60科創走廊、寧杭生態經濟帶為支撐,推動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共同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依託優勢產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發揮長三角雙創示範基地聯盟作用,加強跨區域“雙創”合作,聯合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雙創示範基地。共同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營造協同創新生態環境。積極配合國家實施覆蓋長三角全域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抓緊研究制定我省配套政策措施。參與國家建立一體化人才保障服務標準,實行人才評價標準互認制度,爭取地方高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自主開展人才引進和職稱評定。建立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大侵權違法行為聯合懲治力度,協同開展執法監管。鼓勵設立各類產業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高成長創新企業到科創板上市融資。鼓勵支持眾創空間、孵化器建設,舉辦創新創業大賽、要素對接大會等科技合作交流活動,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大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主動參與制定並組織實施長三角製造業協同發展規劃,研究調優做強優勢產業的政策措施,努力增創競爭合作新優勢,到2025年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不低於35%。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汽車、綠色化工、紡織服裝、智能家電十大領域,聚焦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等13個先進製造業集群,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創建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快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延伸機器人、集成電路產業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面向量子通信、未來網絡、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藥物、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基因檢測等前沿領域,加快培育佈局未來產業。實施製造業品牌提升工程。

加快發展高端服務經濟。積極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工業設計、軟件和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人力資源服務、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擴大健康養老、旅遊休閒、體育健身以及教育培訓等社會服務有效供給,協同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務業集聚區和創新平臺。大力推進研發設計、供應鏈服務、檢驗檢測、總集成總承包、製造數字化服務、工業互聯網、綠色節能等領域跨界發展,積極探索旅遊、養老等領域跨區域合作新模式。積極開展區域品牌提升行動,協同推進服務標準化建設,打造一批高端服務品牌。

引導產業優化佈局。堅持市場機制主導和產業政策引導相結合,強化中心區產業集聚能力,推動重點產業優化佈局和統籌發展。中心區重點佈局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高端製造、銷售等產業鏈環節,大力發展創新經濟、服務經濟、綠色經濟,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推動中心區重化工業和工程機械、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向具備承載能力的中心區以外城市和沿海地區升級轉移,建立與產業轉移承接地間利益分享機制,研究制定產業轉移重大項目的土地、能耗、融資等支持政策。重點推進沿江、環太湖區域鋼鐵、石化向沿海地區有序升級轉移。支持蘇北地區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遊、大健康、醫藥產業、現代物流、農產品加工、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特色產業及配套產業。充分發揮糧食主產區綜合優勢,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建設長三角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應用型技術,探索開展新型產業技術集成創新試點,建立政產學研多方參與機制,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攻關,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全流程創新產業鏈。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整合科研院所力量,鼓勵科研人員深度參與產業創新活動。綜合運用政府採購、首臺套政策、技術標準等政策工具,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支持成立各類區域產業聯盟,提升產業鏈整體發展水平。

加快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推動互聯網新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平臺經濟、分享經濟、共享製造、體驗經濟,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強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衛星導航等新技術研發應用,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科研機構建立人工智能等新型研發平臺,鼓勵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開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示範和創新發展。支持無錫等建設國家級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先導區、常州建設空間信息綜合應用創新服務平臺,加快構建產業生態,推動實現無人駕駛汽車產業化應用。提升流通創新能力,構建新零售網絡,打造商產融合產業集群和平臺經濟龍頭企業。

至少20次提及無錫: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江蘇方案公佈

(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圍繞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際通道,加快南沿江高鐵、滬通鐵路一期、連淮揚鎮等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北沿江、通蘇嘉甬、滬通鐵路二期、滬蘇湖、合新、鎮宣、寧宣黃、寧揚寧馬、寧淮、鹽泰錫常宜、蘇錫常快線鐵路等規劃項目開工建設,加強沿淮、寧杭二通道的規劃對接和前期工作。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為目標,加快建設城際鐵路網,推動市域(郊)鐵路向周邊中小城市延伸,加快南京北站、蘇州高鐵北站等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構建高鐵、城際、城市地鐵一體化多層次的軌道交通網絡,率先在都市圈實現公交化客運服務。支持高鐵快遞、電商快遞班列發展。

提升區域公路通達能力。加快推進寧馬、寧合、京滬、滬武等高速公路江蘇段改擴建項目,以及溧寧、連宿、寧鹽、蘇臺等高速公路新建項目,形成便捷通達的高速公路網絡。完善過江通道建設佈局,

加快推進常泰、龍潭、蘇通第二、崇海、江陰第二、潤揚第二以及張皋等過江通道規劃建設。滾動實施打通省際待貫通路段專項行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積極推動提升蘇皖等省際公路通達水平。

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以國家編制實施長三角民航協同發展戰略規劃為契機,統籌佈局分工明確、功能齊全、聯通順暢的機場體系,大幅增強在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體系中的支撐能力。優化提升南京區域航空樞紐功能,重點提升國際運輸能力,加快推進南京祿口國際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和三期工程前期工作;支持蘇南碩放機場建設區域性樞紐機場,加快淮安航空貨運樞紐建設;規劃建設南通新機場,成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重要組成部分。完善區域機場協作機制,統籌空域資源利用,加快發展通用航空,促進民航、通用航空融合發展。

至少20次提及無錫: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江蘇方案公佈

協同推進港口航道建設。統籌沿江沿海港口布局,積極推進港航資源整合,加強聯動協作,健全一體化發展機制,做優做強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北翼。規劃建設南通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完善江海河聯運集疏運體系,加強跨江聯動發展,努力成為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滬蘇長江口港航合作,推進蘇州(太倉)港建設上海港遠洋集裝箱運輸的餵給港,發展近洋航線集裝箱運輸。在共同抓好長江大保護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功能,加快建設長江南京以下海江河一體化聯運港區。積極推進連雲港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建設,增加遠洋運輸航線,提升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建設水平,進一步完善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加快建設淮河出海通道,實施淮河入海水道疊加二級航道工程,支撐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加強沿海沿江港口聯運合作與聯動發展,鼓勵採用交叉持股方式強化合作,推動港口協同發展。完善區域港口集疏運體系,推進南京港、蘇州港、連雲港港、鹽城港、南通港等重點港區進港鐵路規劃和建設。加強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建設,增強長江淮河干流、京杭大運河集裝箱運輸能力,提高集裝箱水水中轉比重。加強沿江港口、高鐵和高速公路聯動建設,推動長江上下游區域和省內一體化發展。

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圍繞建設數字經濟強省、打造數字長三角,加快推進5G網絡建設,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設備、產品研發、服務創新及綜合應用示範。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加快網絡和應用升級改造,打造下一代互聯網產業生態。協同建設長三角數據中心,推進區域信息樞紐港建設,支持鹽城打造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加快量子通信產業發展,支持龍頭企業開展量子通信應用試點。

深化重點領域智慧應用。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基於人工智能和5G物聯的城市大腦集群。支持北斗導航系統率先應用,建設南京位置服務數據中心。加強重要客貨運輸領域協同監管、信息交換共享、大數據分析等管理合作,推進一體化智能化交通管理,建設長三角智慧交通示範項目。全面推行長三角地區聯網售票一網通、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強數字流域和智能水網建設,推動智慧廣電、智慧郵政建設。

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加快“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為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合力建設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促進各級節點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推動企業上雲和工業APP應用,促進製造業資源與互聯網平臺深度對接,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示範平臺和示範應用企業。推動數字化、信息化與製造業、服務業融合,建立區域工業互聯網應用和產業升級服務平臺。

推進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配合研究制定長三角天然氣供應能力規劃,推進蘇浙、蘇皖天然氣管道聯通。加快如東LNG接收站擴建、濱海LNG接收站及外輸管道、贛榆LNG接收站等項目和江蘇沿海輸氣管道建設,支持LNG運輸船舶開展航運試點。加快區域電網建設,完善電網主幹網架結構,提高區域電力交換和保障供應能力。推進電網建設改造與智能電網應用,加快建設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過江通道,實施南通—上海崇明500千伏聯網工程、省際聯絡線增容工程。因地制宜積極開發陸上風電與光伏發電,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建設。加強新能源微電網、能源物聯網、互聯網+智慧能源等綜合能源示範項目建設。

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以長江為紐帶,淮河、大運河等河流為骨幹河道,太湖、洪澤湖、高郵湖、澱山湖、駱馬湖等湖泊為關鍵節點,完善區域水利發展佈局。長江沿線,重點加強崩塌河段整治和長江口綜合整治,實施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內原水聯動及水資源應急供給機制,增強防洪(潮)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淮河流域,啟動實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淮河治理重大工程,加快實施裡下河平原窪地治理,繼續實施海堤鞏固完善工程,保障淮河流域防洪排澇安全。太湖流域,實施吳淞江整治、望虞河拓浚、太浦河疏浚、環太湖大堤加固和澱山湖綜合整治等治理工程,開展太湖生態清淤試點,形成太湖調蓄、北向長江引排、東出黃浦江供排、南排杭州灣的流域綜合治理格局。以洪澤湖、高郵湖、澱山湖等湖泊為重點,完善湖泊綜合管控體系,加強湖泊上游源頭水源涵養保護和水土保持,強化水資源保護與水生態修復。加快實施引江濟淮工程,完善南水北調、引江濟太跨流域調水工程體系及運行機制。

(三)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保護重要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治,強化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和修復,共同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空間協同保護,加快長江、淮河—洪澤湖、京杭大運河等生態廊道和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共築綠色生態屏障。切實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園、重要溼地等生態空間保護。

保護重要生態系統。加強森林、河湖、溼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建設沿海、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太湖、洪澤湖等江河湖岸防護林體系,實施黃河故道造林綠化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林網,開展丘陵崗地森林植被恢復。強化長江、淮河、太湖等森林資源保護,實施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長江流域露天礦山和尾礦復綠工程、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工程。實施溼地修復治理工程,恢復溼地景觀,完善溼地生態功能,推進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等溼地生態恢復工程。

聯合治理跨界水體環境。大力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紮實推進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堅決打好太湖治理攻堅戰。全面加強水汙染治理協作,共同推進長江、京杭大運河、太湖、太浦河、澱山湖等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治理,開展廢水循環利用和汙染物集中處理,建立長江、淮河等幹流跨省聯防聯控聯治機制。著力推進洪澤湖等湖泊協同治理。加強港口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的統籌規劃建設。持續加強長江口整治和重點飲用水源地、重點流域水資源、農業灌溉用水保護,嚴格控制陸域入海汙染。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強地下水降落漏斗治理。

協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依法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大氣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打好藍天保衛戰。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聯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標準,基本完成鋼鐵、水泥行業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打造綠色化、循環化產業體系。推進實施細顆粒物(PM_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建立固定源、移動源、面源精細化排放清單管理制度,聯合制定區域重點汙染物質控制目標。加強涉氣“散亂汙”和“低小散”企業整治,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實施國Ⅵ排放標準和相應油品標準。

加強固廢危廢汙染聯防聯治。執行統一的固廢危廢防治標準,加強聯防聯治,落實危險廢物產生申報、規範貯存、轉移、利用、處置的一體化標準和管理制度,嚴格防範工業企業搬遷關停中的二次汙染和次生環境風險。統籌規劃建設固體廢物資源回收基地和危險廢物資源處置中心,落實跨區域固廢危廢處置補償機制。全面運行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建立健全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活動。

落實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認真落實國家關於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跨流域生態補償、汙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太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以及溼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健全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實施區域統一的重汙染天氣應急啟動標準,開展區域應急聯動。加強排放標準、產品標準、環保規範和執法規範對接,聯合發佈統一的區域環境治理政策法規及標準規範,積極開展聯動執法,創新跨區域聯合監管模式。參與建立重點區域環境風險應急統一管理平臺,建設江陰沿江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提高環境突發事件處理能力。

(四)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全面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增加保障項目,提升保障標準。開展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區域協作聯動,確保覆蓋全體居民。創新跨區域服務機制,建立健全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信息溝通和應急聯動機制,推進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平臺跨區域聯通,完善住院費用異地直接結算,開展異地就醫門、急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試點工作。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合作,推進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推進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開展養老服務補貼異地結算試點,促進異地養老。實施民生檔案跨區查檔服務項目,建立互認互通的檔案專題數據標準體系。深化以“不見面審批”為重點的“放管服”改革,推動長三角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探索協同構建長三角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平臺。

共同打造現代化教育體系。協同擴大優質教育供給,研究發佈統一的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加強監測評估。依託城市優質學前教育、中小學資源,鼓勵學校跨區域牽手幫扶,深化校長和教師交流合作機制,利用“互聯網+教育”等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推動長三角高校聯合培養和學分互認,深化大學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協同創新,聯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打造崑山杜克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一批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臺,做大做強江蘇軟件等聯合職業教育集團,支持常州等地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

共享高品質醫療和健康資源。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推動大中城市高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佈局,全面實施醫師區域註冊,鼓勵採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促進醫療服務均質化發展,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範圍。共建以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和以數字化醫院為依託的醫療協作系統,實現雙向轉診、轉檢、會診、聯網掛號等遠程醫療服務。協同推進健康科技創新,深化中醫藥創新合作,建設中醫專科聯盟。逐步建立統一的急救醫療網絡體系和衛生健康綜合執法監督聯動協同機制。研究制定產業資本和品牌機構進入養老市場指引,培育養老從業人員專業化市場,支持民營養老機構發展,建設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健康醫療服務、養生養老基地,穩步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範圍。協同建立長三角體育產業聯盟,推動跨區域體育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項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養。

至少20次提及無錫: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江蘇方案公佈

共築文化發展高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動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大運河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品牌。高質量辦好長三角文博會。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培育一批文化龍頭企業,加強創意、影視、版權、出版等產業合作,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推進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產業跨區域合作發展。推動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群眾文化場館區域聯動共享,實現城市閱讀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訓一體化。加強重點文物、古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保護與合作交流。

共建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深化旅遊合作,統籌利用旅遊資源,依託運河、太湖、名城、名鎮等特色資源,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質的休閒度假旅遊區和世界聞名的東方度假勝地。推動旅遊市場和服務一體化發展,聯合開展旅遊主題推廣活動,推出精品線路和特色產品。依託高鐵網絡和站點,推出“高鐵+景區門票”“高鐵+酒店”等快捷旅遊線路和產品。整合紅色旅遊資源,開發互聯互通的紅色旅遊線路。探索推出“暢遊長三角”“惠民一卡通”等產品,改善遊客旅遊體驗。

協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結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促進社會治理區域協同,共同建設平安長三角。制定出臺區域社會治理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加強城市管理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風險防控標準體系和規劃體系。健全區域性重大災害事故聯防聯控機制,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專項預案,推進重點城市和都市圈防災減災一體化、同城化。建立嚴格的安全生產製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聯動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專項整治,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建立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升全域網格化服務管理水平。深入推進文明城市、文明鄉鎮、文明村莊創建,倡導文明禮儀新風,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制定相對統一的人才流動、吸引、創業等政策,構建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環境。實施有針對性的項目和計劃,幫助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聯合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協作,強化勞動人事爭議協同處理,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共享和聯動懲戒機制。共同成立區域公共創業就業聯盟,合力打造公共創業服務品牌。

協同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加強誠信記錄共享共用,建立完善跨地區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優化整體信用環境,不斷提升各類主體的誠信感受度。聚焦公共服務、食品藥品安全、城市管理、全域旅遊、生態環保、知識產權、安全生產、規範信訪秩序等領域,實行失信行為標準互認、信息共享互通、懲戒措施路徑互通的跨區域信用聯合懲戒制度。共同建設長三角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加快培育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品牌信用服務機構,打造一批區域性信用服務產業基地。

(五)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合作

複製推廣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制度經驗。著眼於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學習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制度,借鑑國際上自由貿易園區通行做法,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按照國家有關要求重點複製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及新片區在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開放、人才流動、運輸管理、風險管控等方面的改革試點經驗,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和總部經濟發展。

推動重點領域擴大開放。全面貫徹《外商投資法》,落實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放寬外資准入限制,健全事中事後監管體系。進一步擴大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領域對外開放,逐步放寬市場準入,降低汽車、飛機、船舶、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進入門檻,積極招引全球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共同開拓建立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高水平舉辦世界智能製造大會、世界物聯網博覽會,進一步擴大江蘇國際影響力。加快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逐步放寬銀行外資市場準入。積極引進境外專業服務行業,有序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模式下服務貿易准入制度,提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服務外包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服務外包產業高地。聯合加強數字化貿易平臺建設,

加快南京、蘇州、無錫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推動張家港保稅港區轉型升級。設立無錫國際郵件互換局。

加強國際合作園區建設。依託南京、蘇州、無錫等重點城市和重點園區,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高水平打造國際總部經濟聚集區。重點支持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創新發展,加快建設中韓(鹽城)產業園、中德(太倉)合作創新園、中以(常州)創新園,全面提升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開放合作水平。穩步推進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範園、中柬(埔寨)西哈努克特區等合作園區建設,引導企業科學合理建設境外園區,促進國際產業雙向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國際研究機構和海外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

提升對外投資合作水平。加強優勢產能、油氣礦產開發等領域國際合作,進一步擴大商務服務、先進製造、批發零售、金融服務、境外併購等對外投資,提升工程承包合作水平,加快技術、裝備、服務和標準走出去。依託長三角對外投資合作發展聯盟,聯合打造全球性綜合服務平臺,協助企業聯合走出去。

協力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支持上海高水平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蘇州、南通設立協辦地,建設南京、崑山等特色化進口商品展銷平臺,共同策劃和開展貿易投資配套活動。推進綜合服務、專業貿易等線下展示交易平臺建設。主動對接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

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大通關一體化,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動實現物流和監管等信息的全流程採集;共同建立進出口商品全流程質量安全溯源管理平臺,開發信息化電子標籤,整合生產、監測、航運、通關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全鏈條監管。全面對標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建立健全外商企業投訴工作機制,保障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完善國際人才引進政策,按程序報請開展外國人永久居留、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出入境便利服務、留學生就業等政策試點。推進國際社區建設,完善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配套公共服務,提高國際人才綜合服務水平。

至少20次提及無錫: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江蘇方案公佈

(六)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建立規則統一的制度體系。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企業登記、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投融資、財稅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服務等政策領域建立政府間協商機制,形成協同方案,制定協同措施。強化環境聯防聯控、食品安全監管、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執法聯動,提高區域執行協同性。根據國家部署探索建立區域一體化標準體系,協同建立長三角區域標準化聯合組織,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環境聯防聯治、生態補償、基本公共服務、信用體系等領域,先行開展區域統一標準試點。

共建統一開放人力資源市場。推動人力資源、就業崗位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整合發佈,聯合開展就業洽談會、專場招聘會。加強面向高層次人才的協同管理,建設G42滬寧沿線人才創新走廊,推動人才資源互認共享,完善戶口不遷、關係不轉、身份不變、雙向選擇、能出能進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加強各類資本市場分工協作。完善區域性股權市場。依法合規擴大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綠色債券、自貿區債券、創新創業債券。參與聯合設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投資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經濟發展、盤活存量低效用地等投入。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跨區域交通能源建設、跨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科技產業協同創新等領域項目投入力度。支持符合監管政策的地方法人銀行在上海設立營運中心。支持上交所在省內城市設立服務基地,搭建企業上市服務平臺。聯合共建金融風險監測防控體系,共同防範化解區域金融風險。

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根據國家部署深化城鎮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擴大土地有償使用範圍,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建立健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和存量建設用地退出機制。爭取授權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依法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開展土地整治機制政策創新試點。用好跨省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機制,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按照國家統籌、地方分擔的原則,優先保障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生態環境工程項目所涉及新增建設用地和佔補平衡指標。

完善跨區域產權交易市場。加強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互聯共享,建立統一信息發佈和披露制度,推動建設長三角產權交易共同市場。培育完善各類產權交易平臺,落實國家水權、排汙權、知識產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初始分配與跨省交易制度。參與建立統一的技術市場,實行高技術企業與成果資質互認制度。支持蘇州高新區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建設。

建立健全重點領域合作機制。建立地方立法和執法工作協同常態化機制,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跨區域立法研究,共同制定行為準則。共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強化公共數據交換共享,構建跨區域政務服務網。推動建立健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統計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

建立各類市場主體協同聯動機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國資運營平臺跨區域合作。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鼓勵支持民營經濟跨區域併購重組和參與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建設。鼓勵行業組織、商會、產學研聯盟、行業領軍企業等開展多領域跨區域合作,形成協同推進一體化發展合力。

建立區域間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產業轉移、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合作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稅收徵管協調機制、利益爭端處理機制,完善重大經濟指標協調劃分的政府內部考核制度。

(七)合力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打造生態友好型一體化發展樣板。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充分發揮蘇州在示範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示範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探索生態友好型高質量發展模式,參與共同制定實施示範區飲用水水源保護法規,加強對澱山湖、太浦河等區域的保護。建立嚴格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對生態保護紅線以外區域制定嚴格的產業准入標準,從源頭上管控汙染源。提升澱山湖、元蕩、汾湖沿線生態品質,共建以水為脈、林田共生、城綠相依的自然生態格局。推動改革創新示範,積極探索深入落實新發展理念、一體化制度率先突破、深化改革舉措系統集成的路徑,建立有效管用的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創新重點領域一體化發展制度。探索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共同編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按程序報批實施。共同編制示範區國土空間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土地管理,爭取授權會同有關地區探索建立跨區域統籌用地指標、盤活空間資源的土地管理機制,建立統一的建設用地指標管理機制。建立要素自由流動制度,統一企業登記標準,實行企業登記無差別辦理,實行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繼續教育證書、外國人工作證等互認互準制度,制定統一的成果轉移轉化支持政策。創新財稅分享機制,理順利益分配關係,探索建立跨區域投入共擔、利益共享的財稅分享管理制度。

加強改革舉措集成創新。系統集成、集中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的全面深化改革舉措。率先推動實施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及政績考核體系。加大重點領域統計改革創新。共同成立高層級決策協調機制、高效率開發建設管理機構、市場化運作開發建設平臺公司,負責示範區改革創新和開放建設的統籌協調。爭取國家加大對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支持力度,爭取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額度向示範區傾斜。支持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完善空間佈局。研究制定實施特殊的人才政策,賦予示範區更大用人自主權。

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按照國家統一部署,依照中心區、全域層次,加快複製推廣示範區一體化發展制度經驗。充分發揮示範區引領帶動作用,提升蘇錫常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水平。

至少20次提及無錫: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江蘇方案公佈

四、加強組織保障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明確重點任務,落實主體責任,創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實施保障機制,確保《規劃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落實。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定不移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全過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領導,涉及的重大事項決策、重大規劃制定和調整必須報省委、省政府審定。省委、省政府成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省長任組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和《規劃綱要》實施工作,研究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全面做好一體化發展各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根據工作需要,設立若干專題工作組。

(二)健全推進機制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戰略。各設區市要切實承擔主體責任,將推進一體化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應成立組織領導機構,依據《規劃綱要》及實施方案,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行動計劃,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市場化、社會化的推進機制,激發各類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切實加強綜合協調和督促檢查,落實國家和省領導小組議定事項和工作部署,密切與國家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對接,並做好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以及上海、浙江、安徽的聯繫溝通。各專題工作組牽頭部門要研究制定工作計劃,聚焦重點領域,全力推進實施。進一步完善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繼續深入推進實施《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三)強化政策支撐

國家建立“1+N”規劃政策體系,主要包括長三角交通一體化發展、科技創新共同體發展、製造業協同發展、民航協同發展、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等專項規劃,以及產業協同發展、長三角跨流域生態補償和汙染賠償標準等支持政策。省各有關部門要主動積極向國家爭取在專項規劃編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安排、重大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研究制定推進一體化發展的具體措施和配套政策。要強化法治保障,健全區域政策協調機制,加強區域政策制定、執行和評估的銜接。

(四)強化督促落實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擺在突出位置,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逐條逐項細化任務、分解責任,實行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施行過程控制,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把年度重點任務和重點事項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建立通報制度和評估制度,適時組織開展《規劃綱要》實施情況和效果評估。落實“三項機制”,激勵幹部擔當作為。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營造全方位推動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形成全社會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強大合力。

至少20次提及無錫: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江蘇方案公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