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年再现消防员遇难悲剧 森林大火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扑灭吗?

3 月 30 日下午,四川凉山州又燃起一场森林大火,当晚的灭火行动中,有 19 人不幸遇难,其中包括 18 位救火队员和 1 名向导。


大火事发地点为西昌市泸山,火情发生后,西昌市晴朗的天空先是被滚滚浓烟笼罩,随后又被燃起的山火点燃,市区有目击了火情的居民称,当时的场景就像“西游记里的火焰山一样。”


由于风势较大,山火将会直接威胁到西昌市区,包括一处存量约 250 吨的石油液化气储配站、两处加油站、四所学校以及西昌最大的百货仓库等重要设施。西昌市于 30 日夜间紧急组织调配了包括专业打火队以及当地居民在内的 2044 人参与扑救工作,这其中包括了一支由 22人组成的宁南县专业打火队。


一周年再现消防员遇难悲剧 森林大火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扑灭吗?

图源:西昌发布


据悉打火队是在奔赴火场的途中遇到了侧风,大火将 22 人包围,最终酿成了打火队 19 人牺牲的惨剧,另有 3 位队员因为严重烧伤,目前正在抢救过程中。


3 月 31 日 17 时 30 分许,西昌泸山山火再次发生复燃,夜幕降临,又有大量的救灾人员投入了救火过程中……4 月1 日下午,泸山山火明火已被扑灭。但是依然存在复燃可能。


一周年再现消防员遇难悲剧 森林大火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扑灭吗?

4 月 1 日 13 时 25 分 明火被扑灭


巧合的是,一年前的同一天,也是在凉山州,木里县也发生了一场森林火灾,那场火灾由闪电造成,着火点在海拔 3800 米左右,地形复杂,坡陡谷深的环境里,一次爆燃导致了 31 名救火队员遇难。30 日当天上午,当地还举行了木里火灾牺牲战士的悼念仪式。结果当晚就又有 19 人牺牲。


两年共计有 50 名救火人员在凉山州牺牲,刺眼的伤亡数字也凸显了中国在抗击森林火灾时所付出的代价有多么惨痛。春季气候干暖,森林里易产生干雷暴,使得森林火灾发生的几率增加,近年来,凉山州多次发生山火。


除此之外,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网站的消息,仅 3月 17 日至 24 日这一周时间,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就接到并处置了森林火灾 56 起,包含省份有山东、山西、湖北以及贵州,共造成了 5 人死亡。


与山火斗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几年,世界上森林面积密集的国家,均有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比如 2019 年举世瞩目的澳大利亚大火,大火延绵了数月,大火蔓延的纵向距离大约有 1400-1500 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深圳的距离。面对整个“2019-2020 年澳大利亚火季”,整个澳大利亚都显得无能为力,至今仍未完全扑灭。


一周年再现消防员遇难悲剧 森林大火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扑灭吗?

2019-2020 年澳大利亚火季 山火


2018 年 11 月,美国加州营溪山火燃烧了足足半个月,共造成了 84 人死亡,烧毁了超过 18000 栋建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创下了加州的历史记录。2019 年西伯利亚和亚马逊雨林也都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为什么难以扑灭


除了个别人为引起的火灾外,森林火灾更多是自然灾害,与地震、海啸飓风一样,森林火灾同样拥有人类难以企及的力量。“我们总认为认为人类完全应该有能力驯服山火,然而,我们都做不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帕克·威廉姆斯说。


在威廉姆斯教授看来,森林火灾之所以难以扑灭,往往是因为这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山火燃烧起来时,(美国)一般会派出直升机在或称上方投下灭火的水和阻燃剂,但是这些做法都收效甚微。“你还会看到消防队员用水龙带喷水灭火,但是(大火的)温度太高了,他们根本无法靠近,水龙带的水也喷不到着火的地方。”


一周年再现消防员遇难悲剧 森林大火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扑灭吗?

肆虐的山火


山火类似于有燃烧动力的飓风。燃烧的大火灾或长的中心释放出大量向上冲的灼热气体,这股上升气流会在火场的核心地带制造出一片真空,这片真空又会迫使周围的凉冷空气从各个方向快速流向火场中心。在北半球,一场大规模山火所产生的浓密烟柱会依顺时针逆转,就像飓风一样。


有时候,向上流动的空气会在一个小地方坍塌。然后,大气中的热空气通过薄弱点骤降。威廉姆斯说,当风吹向地面时,就会像果冻一样在地上散开,“它还可以将白热空气送出火焰,这会导致森林发生自燃。”


再加上发生山火的森林一般都人迹罕至,地形崎岖,风力变化交通不便等各种不利因素,造成了山火一旦形成,便很难控制住。


一周年再现消防员遇难悲剧 森林大火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扑灭吗?

山火会形成独特的气候 图源:BBC


以美国加州为例,过去十年,加州每年平均山火燃烧面积都会超过 40 万英亩,政府每年为了抑制山火,要花费超过 10 亿美金的预算。


中国的森林火灾预防经费也是逐年增长,在 2016 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2016-2025 年国家森林防火规划》中中提到,2009-2015 年这七年来,全国森林防火投资达到了 300 亿元。接下来的投资总需求达到了 450.92 亿元。


是否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地灭火


既然多数情况下森林火灾都是自然灾害,那么在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没有胜利可言,只能做到尽量防范,。每一次灾难都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人们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少,而为了抗击灾难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则是最惨痛的。


《2016-2025 年国家森林防火规划》中提到,全国森林防火体系要达到 24 小时火灾扑灭率达到 95%,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 0.09%。


这样的措施很像美国林务局在 1935 年提出的一项名为“早上 10 点规则地灭火政策”。即一旦发现火情,要在第二天早上 10 点前将其扑灭。早期美国人对森林火灾十分重视,只要发现森林起火就会想方设法地扑灭。


1910 年爱达荷州大火烧掉了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 300 万英亩的林地,也造成了 85 人死亡,多次火灾损失引起了政治抗议。这也是“10 点规则”出台的直接原因。


最开始这项政策还比较有效,但是随后人们发现一旦出现火情,火势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美国人开始见火就灭的时候,也让火灾的隐患在慢慢积累,随着枯枝落叶堆积得越来越厚,但是每年易造成山火的自然条件并不会改变。一旦着火,火势就很可能大到不受控制,消灭山火的结果就是制造更大的山火。


一周年再现消防员遇难悲剧 森林大火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扑灭吗?

2018 年加州营溪大火


林务局为了防火,每年用于防火的支出居高不下,但是火灾发生的频率却越来越高。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生态学家们才开始思考生态学家们的生态意义,林务局的防火目标也开始受到质疑。


但是现实的情况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随着西部越来越多的居民搬到森林附近居住,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居民会通过选举议会向国会施压,继续拨款给林务局。


“当山火可以以这样的形式移动,其实是因为气象条件允许这种现象发生。”威廉姆斯认为,现在正处于一个山火持续肆虐的新时代。“这一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公众理解这一点的话,他们将会对目前看来太过冒险或太过激进的管理手段更加宽容。”


而他所指的管理手段是指——在可控的条件下,让野火烧起来。因为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无法控制火情。


很少有人知道,自然发生的野火也有一定的好处,对森林来说,野火促进自然循环,帮助森林再生。不耐阴的西黄松,北美黑松和红杉树需要野伙来定期清理林地,为新树的萌芽腾出空间。林地里的一些如今物种也会被野火清理掉,野火能够帮助维持森林生态平衡。


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在森林火灾面前,我们是不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灭火呢?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也是一次利益的博弈。


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尽管澳大利亚从去年开始的山火已经持续了数月,但是仅仅只有三位消防员遇难,2018 年美国加州大火中,没有消防员死亡。


一周年再现消防员遇难悲剧 森林大火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扑灭吗?

澳大利亚消防员在火场灭火 图源:ABC


澳大利亚 50 多岁的专业消防员布莱恩·威廉姆斯接受采访时说,由于天气干燥,用水灭火的效果有限,即使扑灭了明火,但是泥炭在地下也会一直着火。因此澳大利亚采取的主要策略是管理和控制火灾的边缘,尽可能地使火情不再扩散。另外在救火的过程中,消防员的安全也会被放在第一位,“消防员的安全至高无上,这是我们的一条规则。”


这一灭火措施和美国类似,美国森林服务局曾发布了一项消防员安全区指南,该指南明确指出了消防员在灭火过程中,和起火点的距离至少要为起火高度的四倍。而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很多消防员灭火的工作照,距离近到都像是在和山火搏斗。


海南省森林防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刘福堂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有些我们无法直接扑救的火,只能量力而行,不能硬扑硬打。野火也有促进新生的作用,不是所有火灾都有坏处。”


但是在当前我国的森林管理体系里,“量力而行并不容易。”据《南方周末》报道,凉山州 2017 年的一份回忆文件显示,森林火灾受害率连续两年超过上级下达控制指标的,视情节严重给予有关责任人警告、记过的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大过处分。


我们永远赞美勇气,但也应该承认我们现在无法改变自然环境,在凉山州两年共计 50 名救火队员牺牲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的似乎是如何看待一场山火,以及在具有各种不可控因素的时候,是否应该安排救火队员定点灭火。时隔一年,在同一天因山火造成救火人员牺牲,这或许是个巧合。但是真正值得反思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那么未来类似的悲剧或许还会上演。


头图:3 月 30 日 西昌泸山山火时的景象


The Simple Reason That Humans Can’t Control Wildfires

eFForts to update FireFighter saFety zone guidelines

木里山火,并非偶然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ose working to contain and extinguish Australia's bushfir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