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印象<三>大別山的特產――餈粑


商城印象<三>大別山的特產――餈粑

“殺年豬,做米酒,打餈粑,醃臘肉!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過個年,都是為了待好客。”信陽市民俗文化研究專家張書中說,打餈粑曾是信陽地區流行的年俗,如今打餈粑這個年俗已經到了“斷根”的邊緣。

商城印象<三>大別山的特產――餈粑

“打餈粑”據說在史上還有個典故,當然要知道這個故事,那就需要了解餈粑的來歷了。餈粑是為過年準備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需要很多人來完成。先是把糯米淘淨,倒入缸內浸泡7-8小時,使米充分泡漲。使用時,將米稍微濾幹,裝入圓柱形的蒸籠,大火將糯米蒸熟,呈幹散的米飯狀。

商城印象<三>大別山的特產――餈粑

打餈粑時,用鏟盛至盆裡,倒入約一米高的石鼎內,鼎穴為倒置彈頭形,口徑約半米。幾人用木拐轉圈舂打,大約30分鐘左右飯便打成了粘而餈的面砣砣,當地叫做餈粑砣子。打熟了,幾人一起用力把它挑起來,放到一張撒有一層幹澱粉的大桌上,而後用擀麵杖,加少許澱粉,擀製成約手指薄厚的小於桌面的方張子。次日,趁餈粑尚未變硬,切成碗口大小的小方塊,這就是餈粑了。三五天後,餈粑變得很硬,這時裝入一口大缸內,加入立春前的井水浸泡,吃的時候,再從缸裡撈起來,煎、炸、煮、烤均可;如果揀藏得好,次年的二月二或端陽節還依然如故。

商城印象<三>大別山的特產――餈粑

餈粑是豫南的特色食品,每當小年一過,村裡就開始張羅著打餈粑,每家幾乎都要打十幾大張。過年要用餈粑招待客人,還要用它走親戚朋友,到了二月二,估計剩下的也不是太多了;再說天氣也暖和了,保存也困難了,農忙也即將到來了,這天要提醒人們,把餈粑缸清理一下,少的就把它一頓吃完,多的就要抓緊時間吃,否則就會壞了,當地就把這種做法叫作打餈粑缸。

孩子們最樂於看打餈粑,喜歡吃那香香的糯米飯,還有那粘粘的餈粑砣子;吃它的時候,要把手用水打溼或者用溼毛巾,否則就粘住手了。

來源 商城縣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