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会缺粮食吗?

yangbaiqiang


近几年,我国进口粮食总量增长迅速,有数据显示,从2002-2015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增长了780%!2016年中国进口大豆8391万吨、进口稻米353.39万吨,创历史高位,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农业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缺口将加大到1亿吨以上。

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十二连增”,2016年虽然粮食总产量上一年有所降低,但也算是丰收年。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呢?

一、生产成本上涨。

农资使用、土地流转费用增加,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这些都增加了种粮成本。

二、消费方式的改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肉类在中国人饮食中的比例增加,一斤肉可不是一斤粮食,以猪肉为例,一斤猪肉需要三斤左右的饲料,2013年全世界消费了1亿零7百万吨猪肉,其中一半的消费来自中国,因此需要更多的豆类等来饲养家禽。

三、中国的价格保护政策

为保护农民利益,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前几年,政府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已明显超过国内市场定价。高入就难低出,这在销售环节就提高了获得粮食的成本。

四、国际粮价的冲击

这几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升、也就是说用同样的人民币,能买到更多的以美元计价的粮食。同时,全球能源产品价格下跌,能源成本、海运价格都在降,中国的粮价同国际相比,确实不占优势。

现在,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事实,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中国的粮食缺口越来越大,未来的中国人靠谁养活?

靠六亿农民吗?以前还可以这么说,现在农民有很多进城了。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的人数还在增加,由粮食的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

有人直接说,既然进口粮食便宜,中国富有了,有能力来购买进口粮食,那中国不种粮食了,全部进口能解决吃饭问题吗?

我们来算一下,全世界粮食产量25亿吨不到,其中中国产量近6亿吨,进口1亿吨,中国消耗7亿吨,全球粮食贸易量为2亿吨-3亿吨。也就是说即便全世界出口的粮食都被中国买来了,也只是够中国人吃几个月而已;况且粮食全部进口,话语权在别人那里,粮食肯定也不是现在的价格了。

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曾经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虽然其理论过度悲观,但也有借鉴意义,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可以肯定的是,不能完全不进口,且不说别的,中国的大豆很难自给自足。以2016年中国进口8000万吨大豆为例,按照亩产300-400斤算(这已经高产了),也需要4-5亿亩土地,如果都生产了大豆,粮食就不够了。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粮食自给率不足的国家有很多。冰岛粮食完全依靠进口;荷兰粮食自给率不到20%;韩国不足30%,这些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二、把中国的农业技术同非洲、南美、俄罗斯等拥有广阔土地资源国家和地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也是可以考虑的模式之一。

三、依靠自身的农业发展。

农业人才严重流失,说到底,还是种地不赚钱。只有劳有所获,才能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未来的中国人的饭碗,还得自己端着。


广西小张啊


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应该是不会,为什么呢?

1. 国家的储备力量很大!!因为我有亲戚是两站的,据说国家都会储备两到三年的粮食。

2. 我们很多亲戚和家人本来在外地工作,可是今年到现在还没出门只好捡起家里的地开始种了!!!估计不光我们那里这样全国估计也有这种现象!!!

再说我国是农业大国,出口量很大,大不了今年出口少一些也够自给自足的了!!





男人喜欢钱钱厚厚


中国去年以接近6.64亿吨的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大米2.1亿吨左右,小麦近1.34亿吨,玉米总产量超过2.6亿吨。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中国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中国人的口粮就算不依靠进口,也能自给自足。粮食危机一旦爆发,最害怕的应该是「粮食自给率偏低」的国家。它们无法产粮自给自足,只能从别的国家购买。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


小棉99


我觉得不会 我们国家很强大的 有好多存货的 而且这次疫情也没当误庄家 所以不存在缺粮食的行为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国家

就算是缺粮食我们也会有办法弄到[呲牙] 我们的父老乡亲可不是摆设哦 我们过年好多地方都产粮食的 所以不用担心哦

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中国去年进口粮食250万吨,出口270万吨,几千年的经验让我们的粮食储备堪称恐怖,放心吃!管够!



养鹿的小妍


至少我们中国不会缺粮食、国之仓库有储备粮、地里也种着粮、年年粮食都丰收、我们国家领导人也有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农田耕种作为重要任务在抓、保证人民的饭碗!


李娟活着就是赢


多年来,我们每年三大主粮的生产量都是大于需求量的,社会库存充足进口很少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月31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可能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糟糕情况预计将在4月和5月出现。此外,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世界上多个国家宣布暂停或限制粮食出口,如哈萨克斯坦已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产品出口,塞尔维亚已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越南也限制大米出口,俄罗斯开始停止成品粮出口等。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呼吁,“维持全球食品供应链并减低疫情对粮食体系的冲击”。

那么,倘若粮食进口受到疫情冲击,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否有保障?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我国三大主粮自给率极高,同时社会存量丰富,足以保障14亿人的口粮。我们的饭碗仍端在自己手里。

小麦稻谷产量大于需求量

我国是粮食进口大国,每年进口1亿吨左右,占全球粮食贸易量的四分之一,如果进口受到影响,是否会影响国内的粮食安全?

“讨论粮食安全,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粮食,一般来说,多指小麦、稻谷、玉米这三大主粮,这三大主粮方面,多年来,我们每年的生产量都是大于需求量的,社会库存充足,进口很少”,李国祥说,“事实上,三大主粮现在不是进口的问题,而是去库存的问题,以玉米为例,2016年库存压力达到巅峰,没有仓库放了,此后几年一直在多方面想办法去库存,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库存量仍然在1亿吨左右。”

小麦的和稻谷的生产同样供大于求,李国祥介绍,“小麦和稻谷是居民的主要口粮,据我们团队研究,每年的消费量在1.7亿吨左右,但两者每年的总产量则在3.3亿吨到3.4亿吨,也就是消费量的两倍。同时,这两者的社会库存量估计在3亿吨左右,其中小麦1亿吨左右,稻谷2亿吨左右。所以,在口粮方面,不用担心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

大豆是我国粮食进口的大宗产品,每年1亿吨的进口量中,8000多万吨是大豆,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8851.1万吨,而其他谷物和谷物粉,总计的进口量仅有1785.1万吨。大豆占据绝对多数,那么大豆进口危险吗?李国祥表示,“我国大豆进口的途径正在多元化,目前看来,大豆进口的途径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小麦:供大于求,进口为调剂品种

小麦是主要的口粮之一,尤其在北方,小麦面粉不可或缺。如果受到疫情影响,小麦供给能够保障吗?

李国祥介绍,“我国小麦的产量是1.3亿-1.4亿吨,已经保持了多年,进口量在500万吨左右。我们的社会库存量,估计在1亿吨左右,供给方面是足够的。”

供给足够,为何还要进口,李国祥解释说,“进口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在世贸谈判时,我们有相应的进口配额,也就是说,要求我们进口多少粮食,小麦的配额是900多万吨,我们很努力的进口,但确实很难完成,因为国内的市场不缺。第二,一部分进口的小麦属于专用小麦。按照蛋白含量,小麦分为弱筋、高筋等,比如酿酒,用弱筋小麦更好,不用高筋的。再比如一些高筋面包,需要高筋面粉,这样做出来的面包筋道、有嚼劲、而且不易掉渣。还有一些高筋面条,也是用高筋面粉做出来的。”

从物资匮乏到物资充裕,人们对于食物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好,李国祥说,“专用小麦就是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过去我们的专用小麦比较少,前些年曾有数据显示,专用小麦缺口大概在400万吨左右,但这几年我们国家的专用小麦发展得也不错,缺口肯定没那么大了”。

稻谷:出口多于进口

与小麦类似,大米也是主要的口粮之一。但在粮食储存中,一般以储存为未脱壳的稻谷为主,李国祥解释说,“带壳的稻谷更利于储存,脱壳后的大米,一般储存半年之后,口感就会有变化,但稻谷不会,过去稻谷的储存时间在两年左右,现在技术进步了,能够储存超过两年的时间”。

稻谷加工成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大米,要经过多道工序,李国祥介绍,“国际上通用的出米率为80%,100斤稻谷可以出80斤大米,国内现在出现大米过于加精的问题,甚至有的稻谷出米率大约只有65%,这是因为,脱壳以后,还要再进行一次加工,将大米外层口感不好的部分去掉,也就是精米,可以说,吃的其实是‘米心’”,有专家呼吁,认为这破坏了营养,但市场上有需求,全国稻谷很充裕,也容忍这么做。

我国稻谷年产量超过2亿吨,李国祥说,“去年稻谷减产,价格反而有所降低,为什么?就是因为生产足够多,库存也多,所以人们预期的涨价没有出现。前年的小麦减产也是,稍有过一度短时间的涨价(一些地方短时间虽然小麦价格有所上涨),随后又回落了。目前稻谷的社会库存量预计在2亿吨左右,去库存的压力其实很大。”

大米的进出口情况如何?李国祥介绍,“去年进口大米为250万吨,出口为270万吨,比进口多20万吨”。

既然我们出口,为何又要进口?李国祥说,“原因和小麦类似,一方面是有进口配额,每年500多万吨,我们同样没完成,另一方面是丰富市场品种,进口一些特种稻谷,比如某国的特色品种。”

玉米:去库存压力仍在

此前几年,玉米库存压力大的消息一直未绝,在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中,玉米确实也是产量最高,去库存压力最大的主粮。

李国祥介绍,“我国玉米的年产量在2.6亿吨左右。2016年时,库存压力达到顶峰,几乎出现了没有仓库放的现象,社会库存量估计在2亿-3亿吨,此后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去库存,到目前为止,社会存库量大约降到了1亿吨左右。玉米也有进口的部分,不到500万吨,原因和另外两种主粮类似。第一是完成配额,我们的配额是720万吨,也没完成,因为国内的库存尚且需要消化,市场没有这个需求。第二是丰富品种”。

与小麦、稻谷相比,玉米虽然是主粮,但并没有被作为口粮来计算。是消费者不吃玉米了吗?李国祥说,“随着物资的丰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玉米为主要口粮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全世界普遍的现象。现在还有一部分老人有吃玉米粉的习惯,年轻人已经极少了。此外,还有鲜食玉米,但相对来说,比例还是非常低的。”

那么,玉米用来做什么呢?李国祥说,“主要是做饲料,2.6亿吨玉米,其中饲料需求在2亿吨左右,剩下的主要是工业用玉米,比如做玉米淀粉、玉米糖等。这同样是普遍现象,全球各国都在不断开发玉米的新用途。”

大豆:进口受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大豆是粮食进口中最大宗的作物,占据全部进口量的80%以上。在国内供应中,我国每年大豆需求量大约在1亿吨左右,进口大豆是市场供给的主要来源。那么,大豆进口会受到疫情影响吗?

李国祥分析称,“要分析是否有影响,先要看大豆进口的途径,以前的主要进口国是美国,目前巴西成为主要进口国,进口量为5000万吨到6000万吨之间。从当前的情况看,巴西并没有减少出口,美国则在增加出口。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农民正在扩大种植面积,今年的总产量肯定会更高,出口量也会更大”。

疫情对农业的影响,或许更多会集中在物流领域,李国祥说,“对种植的影响不大,我国如此,外国也如此。乡村的人口较为分散,如果种植业的机械化程度高一点儿,影响就更小的。比如美国,就是如此。未来的影响可能在运输方面,比如是否有可能中断运输,但即便真的出现那样的情况,对我们影响也不大,一方面我们足以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假如真的运输中断,中断时间一定是短暂的,不可能长时间中断”。

进口的大豆都用来做什么呢?假如进口量减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李国祥说,“进口大豆主要转化为两种产品,一个是豆油,一个是豆粕。豆油的价格很低,普通居民的消费其实很少,事实上,即便是个人体验,也可以了解到,人们买豆油的比例是很小的。同时也有很多替代品,而且今年受到疫情影响,餐饮企业对食用油的需求也可能没有往年那么高了。豆粕则主要做饲料,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科学地改进饲料配方,减少豆粕的使用,配合饲料中的豆粕用量现在有很大的弹性,所以这方面我们也是可以应对的”。


小涛说天下


不会,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我们进口的粮食主要是加工饲料和调味品为主的。所在没必要屯粮。相信中国🇨🇳。再说我我国的疫情得到了阶段性胜利了,全面复工复产了


浙江义乌浓


从供需总量来说,我觉得会是一个自然平衡,不会缺!除非是普遍的自然灾害导致失衡。

而更多的原因就像贫富差距一样,许多人是过度的消耗和浪费,而有些人是食不果腹。

所以倡导“粒粒当珍惜”比担心缺不缺更重要!


职场便利贴


随着非洲蝗灾的蔓延和疫情的爆发,世界局势也更加的动荡,各个国家对粮食的出口也都采取了限制措施。这使得世界各国的粮食压力增加,一些国家必将面临粮食大量缺口的危机。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进口粮食。粮食必将出现大幅涨价。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粮食短缺应该不会发生,因为我们国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实现主要粮食的自给自足。据有关统计在近几年我国的粮食平均产量已经达到了470Kg,多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们不用太担心主要粮食短缺问题。

但个别的杂粮有可能会出现短缺的现象,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粮食品类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价格上涨的现象。

所以综上我认为,粮食大面积短缺不会出现,但个别品类的粮食短缺引起的粮食价格波动上升可能会出现。





乡野小高


一些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哈萨克斯坦已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产品出口;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

一些粮食进口国,宣布储备很难支撑到6月后……

问题是,这些操作,会不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呢?有专家认为,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将是大概率事件。

最悲观的预测是,2020年全球粮食会有显著的减产。即便是中性的预测也认为,民间囤货、政府抢购会造成全球粮价飙升,甚至“战时配给”这种制度会在一些地区重出江湖。

一些粮食进口国已经开始未雨绸缪,比如阿尔及利亚、土耳其等主要小麦进口国已经发布了新的招标书,而摩洛哥则暂停征收小麦进口关税到6月中旬。一些国家已经宣布如果6月份疫情不能结束,粮食将告急。

中国情况如何?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粮食进口大国,那么全球疫情会让中国人没饭吃吗?我们需要抓紧时间抢购、囤积粮食吗?

以下内容来自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他是一位长年从事粮食生产管理和政策研究的权威人士。

1月26日中午,我正陪老母亲吃饭,突然接到表弟发来的微信,说到“接政府通知,村里明天上午十点正式封闭管理,车辆不得出入,人员进出严格管控,各位村民需备好相应生活物资。”大约两小时后,表弟又来电话说,大家都在抢购大米,货架快空了,要不要帮我们买几袋?我迟疑了一下,然后肯定地告诉他:“先不买”。

可我确实很想知道超市是否还有大米卖。

三天后的一个上午,我征得小区管理员的同意,走了两公里来到村里的超市。进了超市大厅,就直奔米面货架,看到货品富足,而买者寥寥,我心里一下就踏实了。

我问超市服务员是如何做到货源不断、及时补给的。

得到的答复是:这是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农家超市,大宗商品有政府部门帮助调剂。

中国疫情期间超市充足的米面供应。

我在思考,老百姓听到“封村”的通知后,为什么要抢购大米?

超市里那么多商品,唯独大米一时空架?这大概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别的事情都可以不做,饭是一定要吃的,而且一天都不能少,吃饭与人生命共存。而之所以三天以后没有出现老百姓继续抢购大米的场面,是由于补货及时,大家不再担心因买不到大米而饿肚子,这是人们做出的理性回应。

我在思考,这次疫情如果不是发生在当下,又该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回顾历史,我国人口相当长时间里都在百千万级波动,富足年景积累的人口,很快就被饥荒、病疫和战争折损大半。自然灾害是人类所无法抗拒的,全球历史上曾出现“小冰河期”,导致气温大幅度下降,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小冰河期”在我国至少发生过四次:商末周初是第一次,东汉末年至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唐末宋初是第三次,明末清初是第四次。

第一次“小冰河期”的影响,没有具体记载,只能从“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的诗句中去感受;第二和第三次“小冰河期”,我国人口锐减了五分之四;第四次人口只减少一半,是得益于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马铃薯、玉米和红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拯救了大量的饥民。

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正处于历史当中的人。回过头来审视那些早已远离的浩荡灾乱,虽然无法感同身受,却也会更注重体会在那样的大背景下百姓的生存之道。

进入现当代,自然灾害仍在不断发生,虽然没有出现极端的“小冰河期”,但灾害的强度、频率在不断加大。但所幸的是,全球农业特别是我国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在增强。

新世纪以来,极端气候现象一直没有停止,但我国农业获得连年丰收,这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有力的政策激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结果。现在的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在灾害面前仍然要经受考验,仍然要受到影响。

纽约一超市被抢购一空的货架。

我在思考,饭碗只有端在自己手里才最可靠。

有人常说“现在国际化了,没有粮食可以到国际上去买。”这句话在平时说出来总会得到不少支持。可放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现在,大家是否隐隐察觉到去国际上买粮的不可靠。

我在微信上看到,3月上旬先后有不少国家就已经宣布限制口罩出口了。口罩并不是国计民生的必须品,在灾情面前都遭到贸易禁止。如果是粮食,一旦发生全球性粮食供应紧张,各国更会采取措施,优先保障自己的国内需求,到那时再有钱也买不来粮食了。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共发生了10次粮食禁运。这在零碎的新闻中哪怕只被面目模糊地一笔带过,但其所供汲取的历史教训都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而今,应对疫情再次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粮的重要性。

我在思考,农业连年丰收就是我们应对疫情的底气。

农业连续15年丰收,各种农产品应有尽有,供应充足,储备充足。这一成就大家大概已经习以为常了,没觉得多么了不起。可经此一“疫”,我们不得不说,农业的丰收、粮食的丰产,是我们应对疫情的“底气”和“资本”。

农业供应链始终没有断,无论是千万人的城市武汉,还是千百人的我们小村,封闭管理之下没有一个人吃不上饭,没有一顿饭缺米少肉。这个成绩是极其伟大的,极其有价值的,也只有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做到。长时间封城封村,还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人心稳定,是因为人们肚子是饱的;两月“闭关”不仅吃饱了,而且还“吃胖了”。这让人在忧心中长舒了一口气。

今年是庚子年,民间一直有“庚子轮回”的传言。

冬寒未褪,新冠肆虐;春日未至,蝗虫蔓延。非洲沙漠蝗虫虽然对我国威胁不大,但给世界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另外,草地贪夜蛾越冬基数大,爆发的态势汹涌,要说今年还将杀出什么“程咬金”来,天才晓得。这就更加提醒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清醒的头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做好应对各种重大灾害的预案,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主动、更加有力。

坚决落实好党中央“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的指示,指导好农民恢复生产,帮助农民解决春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把疫情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疫情的洗礼,让我们认识到要更加珍惜盛世之下的大好农业形势,更加重视粮食的发展。

即便灾难的热点渐渐冷却,新闻也慢慢模糊,但在疫情中的切身感受,会让我们再次牢记“仓廪实、天下安”的古训。只有把农业和粮食基础抓得更牢,应对各种自然的、非自然的灾害才能更加有力。

灾难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恐慌和压力让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眼前化了、显象化了,这在平常是无法察觉的。只有急需时才会惊呼、才会感叹,幸亏我们粮食丰足。

我特别期待,在新冠疫情过去后,要强化农业政策措施,立足抗御灾害,把春季农业生产抓得更紧更好,千方百计实现今年夏季粮油丰收,千方百计实现小康之年粮食1.3万亿斤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发挥好农业“压舱石”的作用。

官宣来了——

粮食安全牵挂人心,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王立彬)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我们的口粮绝对安全

问: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的话,对我国老百姓米袋子有影响吗?

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万吨左右,大体占世界贸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会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部分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供给也可能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当然,通常应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大国粮仓”库存充足

问:我国粮食储备状况及当前市场粮价总体水平如何?

答: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基本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受餐饮业等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国内米面油消费总体偏弱。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3月23日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增长0.1%、下降0.2%、增长0.4%、增长1.3%。面粉、早籼米、中晚籼米、粳米出厂价格比春节前下降0.4%、增长0.6%、增长0.5%、增长1.3%。

百姓米面“两无忧”

问:一日三餐离不开米和面,我国稻谷、小麦情况怎样?

答:我国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尽管稻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月10日开始每周向湖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80万吨,成交率仅0.28%,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3%、77%,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国家稳定投放最低收购价小麦,2020年以来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储备小麦陆续轮换出库,小麦价格走势总体偏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