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舊上海灘白俄聚集地,可“白俄”卻不是白俄斯,那是什麼?

心的左岸,表揚孤單!

巴黎塞納河的左岸的街道、公園、咖啡館、美術館、一直寄居著一種叫做人文主義的內核。聽起來有那麼點小資、有那麼點格調,也有那麼點疏離,但它卻也是很多人的精神慰藉。而上海的新樂路東正聖母大教堂何嘗又不是呢?

這是舊上海灘白俄聚集地,可“白俄”卻不是白俄斯,那是什麼?

新樂路東起陝西南路,西至東湖路。修築於1932年。馬路築成後以法國軍人亨利之名命名為“亨利路”,1943年10月改名為“新樂路”。

如今走在新樂路,你可能會從它人煙稀少的街道感受到一絲寂寥,但是馬路上散落的洋房卻有著微末的隱秘和清冷。那些洋房精緻的鑄鐵欄杆上攀滿了藤蔓,春天是嫩綠色,夏天則是濃得化不開的綠,到了晚秋,藤蔓的顏色則變成深紅了,冬天葉子索落的時候又平添了一絲惆悵。但不正是新樂路獨一無二的氣質所在麼,清高中又帶有點迷離,這點略帶隱秘式的迷離正是最吸引人之處。

這是舊上海灘白俄聚集地,可“白俄”卻不是白俄斯,那是什麼?

要說新樂路上的焦點要數位於新樂路襄陽北路路口的圓頂東正教聖母大堂了。這是一座被時光雕刻得有些沉重的老房子。誰也沒有能想到,這棟教堂曾是“白俄”流亡於上海時艱難營生的一個印記。

這是舊上海灘白俄聚集地,可“白俄”卻不是白俄斯,那是什麼?

所謂“白俄”,不是白俄羅斯的簡稱,而是專指20世紀20年代流亡到中國的俄羅斯難民。20世紀20年代以後,隨著忠於沙皇的白俄臨時政府的失敗,數以萬計的白俄開始逃離海參崴進入中國,其中有相當數量的俄國僑民來到上海這個當時的大都會。

這是舊上海灘白俄聚集地,可“白俄”卻不是白俄斯,那是什麼?

剛來上海的俄僑,大多一貧如洗,他們既不會英語,也不會上海話。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選擇落居上海新樂路這裡,以教芭蕾、開咖啡館、開餐廳等為主要營生手段,這些落魄貴族跟租界內其他富有的外僑形成鮮明的對照,被稱為“白人窮人”,新樂路58弄裡當年便住著不少這樣的“上海白俄”。

白俄的到來,給上海帶來了正宗的交響樂和芭蕾舞,在一段時期裡,上海市六成交響樂都是白俄人演出的。他們還帶來了歐洲的歌劇,當時在很多大規模的俄羅斯餐廳裡,會有知名歌唱家表演歌劇,這在如今都是相當奢侈的。另外,很多白俄女子開設了私人裁縫店,她們的設計也影響了很多上流社會女士的審美和著裝風格。

這是舊上海灘白俄聚集地,可“白俄”卻不是白俄斯,那是什麼?

儘管窮困,很多白俄家庭仍舊保留著貴族式的生活習慣,這些傳統的價值遠遠超越了經濟價值,影響了當時上海很多中產階級市民的生活方式。在後來,他們的身份,終於得到了些許的承認。

1932年“一·二八”戰事爆發,原位於閘北教區的建於1902年的上海首座東正教堂被炸燬。東正教上海教區主教、白俄維克托爾便向東正教徒和白俄僑民集資,購下了沿今襄陽北路新樂路路口的一小塊狹長土地,重建新的東正教堂。籌得經費後,於1933年聖靈降臨節舉行了有近千名俄僑參加的隆重奠基儀式。


這是舊上海灘白俄聚集地,可“白俄”卻不是白俄斯,那是什麼?


教堂建成於1936年2月,由俄國著名建築師和畫家利霍諾斯親自設計建成,高達35米,外形類似莫斯科紅場上的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體現了俄羅斯民族的建築特徵。其造型古樸完整,外形線條簡潔,半圓面的水泥黃沙粉刷牆體猶如多面體交錯重疊在一起,既富於變化又洋溢著活力,猶如克里姆林宮的圍牆。

它由一大五小6個蔥頭形的圓穹頂組成,頂部為半球形穹隆頂,中間為一個大穹頂,四個角分別設一個小穹頂,外殼為塗上孔雀藍的銅皮,窗扇也是藍綠玻璃相拼的,與乳白色的牆面組合,顯得清新唯美,在藍天白雲下渾然一體。教堂頂尖和頂上的十字架塗貼上金色,具有濃厚的俄羅斯教堂特徵。南側一幢兩層樓房,為神職人員住宅。教堂內部大廳呈十字形,室內四壁簡樸,沒有什麼雕刻,卻佈滿了俄羅斯教堂內常見的油彩畫條裝飾。


這是舊上海灘白俄聚集地,可“白俄”卻不是白俄斯,那是什麼?

這座教堂建成後便成了中國東正教會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教堂內部寬敞,前臺可容納300人的大型合唱隊,大堂可供2500名信徒做禮拜,曾被譽為中國東正教的“克里姆林宮”。東正教堂的建造見證了東正教在上海發展的最後時期,它也是當年俄僑們排遣鄉愁的好去處,他們在這裡唱歌,在這裡哭泣。

這是舊上海灘白俄聚集地,可“白俄”卻不是白俄斯,那是什麼?

在那漫長得有些蒼白的歲月裡,這座教堂給了周圍的白俄移民神聖而溫柔的神的指引、慰藉和庇佑。無論生活多麼艱辛,只須一抬頭,便能遠遠地望見東正教堂的藍色的圓頂,它溫暖了所有流落他鄉的俄僑的心,這裡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所在。


這是舊上海灘白俄聚集地,可“白俄”卻不是白俄斯,那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後,俄國僑民分別離開中國回到他們自己的祖國。1962年2月,聖母大堂舉行了最後一次宗教儀式,之後便停止了宗教活動。後來幾經變遷,直到2004年才恢復教堂原本的面目。教堂很少對外開放,卻一直是新樂路最顯眼的地標建築,那個藍色的穹頂猶如似乎也無言的訴說著與俄羅斯有關的那段歲月和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