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風潮”來襲,杭州4天帶動消費超6億

記者 辛圓

新冠肺炎疫情給消費帶來巨大沖擊,今年1-2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近29個百分點。為刺激消費,中央和地方已陸續出臺措施提振內需,發放消費券成為地方政府的選項之一。

3月26日晚,杭州宣佈向全體在杭人員發放16.8億元消費券,27日發放了首期1億元。據杭州商務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30日22:00,已兌付政府補貼4112萬元,帶動杭州消費6.37億元,這意味著槓桿乘數效應高達15倍。

另據南京市可信數據管理平臺監測,3月18日至22日,南京市共使用電子消費券34522張,總消費金額942.93萬元,除去電子消費券抵減金額外,帶動消費金額613.16萬元。南京是全國首批宣佈發放消費券的城市,該市推出了3.18億元消費券,包括餐飲、體育、圖書、信息等七大類,面值根據不同類型按每份100元或50元設定。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截止到4月1日,已有包括南京、杭州、寧波、重慶、佛山、深圳、鄭州在內的超過30個城市、區發放了消費券推動消費回補,發放金額從千萬元到億元計。

3月31日,“2020禮享羅湖”活動開幕,深圳羅湖區宣佈,將面向深圳市民發放3000萬元微信電子消費券,憑微信卡包中的卡券,市民可在有效期內至羅湖區內包括“生鮮產品、日用品、服裝服飾、家用電器、黃金珠寶”等商店及酒店和餐飲店進行消費。3月31日至6月23日,消費者進入“2020禮享羅湖”微信小程序消費券發行頁面,點擊預約即可參與搖號、抽取消費券。

4月1日,鄭州市商務局發佈消息稱,鄭州將發放4億元消費券,定向鼓勵本地消費者,扶持鄭州商家,拉動線下消費。4月3日起,所有在鄭人員可通過支付寶或“鄭好辦”App參與領取消費券活動。

接受界面新聞採訪的分析師指出,考慮到疫情短期內給餐飲、文娛等行業帶來的衝擊,採用消費券作為刺激內需的應急手段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不過,在具體實施這項措施時,也要釐清和避免一些問題,例如,可能出現的財政壓力以及如何避免消費券向儲蓄“挪移”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界面新聞表示,消費券對經濟的刺激是一個從需求-生產-就業-收入再到需求的循環鏈條,在特殊時期採用消費券刺激經濟也已經成為國內外共識。

不過,分析師指出,發消費券不能盲目“跟風”,政府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精巧設計,避免消費券調入“流動性陷阱”,未能給實際的消費增長做出貢獻。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此前撰文指出,發放消費券必須要嚴格劃定發放範圍,把消費券發到缺乏消費能力但消費傾向又很高的困難群體手中。其次,應在規定期限內使用,從而避免部分困難群眾將消費券當做現金留存的情況發生。

採訪中,分析師普遍強調,每個城市還要根據當地情況因城施策,防止出現忽視本地財政狀況盲目發券的問題。

盤和林表示,目前消費券發放對象、發放期限很大程度依賴於國家或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若各地頻繁跟進,確實會增加地方政府的負擔。為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同時增加經濟社會效益,可以對其資金來源或者發放形式進行創新。

他建議,在資金來源上,可以考慮與企業進行合作,與企業進行比例分攤,既可以有效幫助企業恢復生產,又能減輕政府的負擔,保證居民的生活。但在落實過程中,要重點關注政企合作的消費券的比例分配和消費券使用解釋權歸屬問題,尋找三方利益均衡點,保證在消費券的發放和使用過程中,國家、企業和居民的合法權益得到合理保護。

此外,分析師指出,消費券作為財政政策之一,雖然具有刺激消費的作用,但僅僅是短期“緩兵之計”,需要輔之以其他補償性財政政策。

“減稅降費作為供給端財政政策,相比於消費券,能有效的幫助降低企業的成本,給與中小企業更多自主權。穩定生產就等於穩定了就業,穩定了收入和消費,那麼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或許降稅減費具有更加長遠的效益。”盤和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