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春满园野菜杯”散文大赛


第二届“春满园野菜杯”散文大赛||白永芹《芒种遐思》


芒种遐思

干热风呼呼地吹,晃动着窗玻璃。倚窗远眺,远方麦田随风涌动着金色的麦浪。日历提醒已到芒种,又是一年麦熟时节了。

芒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令,时间在每年阳历的6月5至7日左右。此时,太阳达到黄经75°,太阳的高度角已接近最大。大地有了更多的光和热,农作物迅速走向成熟。芒种的“芒”,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将要收割收获;“种”指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芒种一到,一年当中第一次大收的日子来临了,农忙进入高潮。此时,要“小满赶天,芒种赶刻”,田野里有最美的风景。

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娘就开始忙碌起来。麦穗颜色一天一个样儿,娘去麦田的次数也愈加多了起来。娘是个急性子,走起路来上身往前扑,步形有点外八字,步子大而迅疾,恨不得三步两步“飞”到自家地里。娘频繁地到麦田察看,是因为收麦子要抓准时机,收得早了,麦粒儿还未上满籽儿;收得晚了,麦穗熟透迸裂,麦粒儿就会随风散落下来,两者都会减少收成。苦日子里长大的人,总是希望能颗粒归仓的呀。而天时不等人,天时也好弄人,麦收时节,也是大风雷暴等恶劣天气横行的时节。所以,娘要选在麦子刚刚熟,天气又晴朗无风的最佳时机收割,以获得最大收成。


第二届“春满园野菜杯”散文大赛||白永芹《芒种遐思》


过去夏收不像现在,联合收割机“隆隆隆”地开进麦田,收割、脱粒、秸秆粉碎还田、平整土地,依次推进。不消片刻,一切完毕,根本不用思虑天时、劳动人手。那时多数环节靠人工劳作,记得当时我们姊妹几人,小得小、上学的上学,都帮不了大忙。九亩麦田全靠父母两人用镰刀收割,而且要抢在三两天内全部收完。收割的前几天,爹已经在磨刀石上“霍霍”地磨快了镰刀,早早备好了锋利的收割工具。娘则总担心错过最佳时机,担心碰上刮风下雨天,麦子倒匐,增加收割难度。娘心慌、饭菜难咽,人也明显地消瘦下去。可收割时间一到,娘却好像有了神助一般,又突然恢复了元气,眼中有了亮光,走路带上了风声。为了抢时间,往往清晨三四点,爹娘就会趁着清凉,到地里收割。来到地头,爹娘一人站好一垄,弯下腰,“蓄势待发”。只见他们左手轻拢麦秆,右手持镰刀贴根快拉,“嚓、嚓、嚓”,麦子一束束倒向身后。娘在干农活上,丝毫不逊色于父亲,往往会和父亲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割完一垄。渐渐,东方发白,那一片片躺倒的麦子,是唱给父母最美的丰收赞歌。擦擦汗,回望满地短短的麦茬,父母脸上有舒坦的快意涌现。

割麦子仅是夏收的第一步。此后还要用板车把一堆堆的麦子,一车车运到一块事先准备好的,轧的非常平整瓷实的“麦场”里集合,再把脱粒机“请”到地里。小孩们终于派上了用场,可以和大人一样在田地里劳动了。我们把一束束麦子,或抱在怀里,或拖曳着,不顾脚下麦茬的阻挡,飞奔着运送到脱粒机前。机器“嗡嗡”地响着,一口口地吞噬着麦穗,另一头,有人负责抻着麻袋接着脱粒出来的麦粒儿。空气中弥漫着尘土、飞扬的麦秸碎片和秸秆特有的清香。秸秆碎片如蝴蝶般纷纷落在发间、衣领上,尘土、汗水弄花了人们的脸,但谁也不理会,干得热火朝天。完工了,娘数着麻袋,计算着收成。她捧起颗粒饱满的麦粒儿,脸上流露出的刹那喜悦的神情,是我记忆中最动人的画面。现在回想起来,才深深体会出,芒种时节对农人们来说,真得是一年当中寝食难安、又最值得憧憬的收获时节。


第二届“春满园野菜杯”散文大赛||白永芹《芒种遐思》


娘深知收获来之不易,最后颗粒归仓的程序不能省。收割完后,我会和娘结伴到地里捡麦穗儿。烈日当头,地里半截麦茬儿齐刷刷地伫立着,泛着白光,总会在捡拾的过程中,给人以“牵绊”,把人的脚面、脚腕儿、手上,划出一道道白印儿来。回去后,娘用棒槌槌,簸箕簸。我蹲在一旁傻傻地看,咽着口水。娘说,这是额外收获,用来改善我们的饭食。麦粒儿在我眼里变成了不可多得的美食。那时生活清苦,食物单一,没什么花样。捡漏拾回的小麦,娘破例用它换回我们馋涎已久的油条、糖糕。看着我们大快朵颐的样子,娘晒的黑红的脸上开出了一朵醉人的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三十多年过去,机械化已完全取代了儿时的人工劳动,儿时麦收的场景已成为遥不可及的追忆。但那时的场景,那时的感受,至今还清晰真实地留存于脑海中。一年又一年,这田野上,金色的麦浪涌动了多少回?忙碌中,丰收的赞歌唱过了多少回?无论怎样,忙碌是因为希望,而希望则带来了丰收。正是由于父母的忙碌,精于打理,勤劳付出,才使我们在那个清贫的年代,过得安稳而丰盈。芒种时节,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充满遐思的节令啊。

第二届“春满园野菜杯”散文大赛||白永芹《芒种遐思》

作者简介:白永芹,女,河北省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爱好写作,有百余篇散文、诗歌发表在《思维与智慧》、《新民晚报》、《扬子晚报》、《中国电视报》、《散文诗》等国家、省、市级报纸和杂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