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商丘·多彩非遺|商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平調》

魅力商丘·多彩非遺|商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平調》

四 平 調

魅力商丘·多彩非遗|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

四平調,系中國稀有的戲曲劇種之一,由豫、魯、蘇、皖四省交界地帶的“花鼓”演變而成。花鼓原屬說唱藝術,分東、南、西、北四路:東路稱蘇北花鼓,南路稱碭山花鼓,西路稱豫東花鼓,北路稱山東花鼓。豫東花鼓以河南商丘為中心。豫東地區是方圓數百里知名的“戲窩”,是豫劇傳統流派豫東調與河南墜劇的發源地。四平調則是繼清光緒年間的豫東花鼓藝人申懷德之後,經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創造而成。

魅力商丘·多彩非遗|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

花鼓最初為一人腰挎小鼓單唱或二人分扮男女(男挎花鼓、擊節打花,女頂繡球、足踩高蹺)對唱。傳至鄒茂林、王朝彬等人,始打破“一人多面”的演唱形式,發展為六至八人交替演唱,不僅增加了全套戲曲鑼鼓(分別由演唱者兼奏,俗稱“緊七慢八、六人瞎抓”),且隨時借“髯口”、“頭飾”等簡易化妝區分人物。傳至鄒玉振(鄒茂林之子)、王漢臣(王朝彬之子)等人,又發展到二十人左右的小型班社,並將鑼鼓與表演分離,由專人擔任伴奏,演唱者模仿戲曲化妝進行表演,開始向戲曲進化。由於舊政府認為花鼓“有傷風化”“難登大雅之堂”,故而屢遭禁演。藝人們只得多易其名,以求生路;或名“文明梆”,或曰“無弦梆”等等,不一而足。時至l931年,在商丘演出時,又以“咣咣戲”掛牌,恰被酷愛戲曲的衛主見之,嫌其名稱不雅,遂與藝人商討:依據男女均以真聲演唱,曲調四平八穩,常用板式中多有[平調]一稱,便建議借四平八穩之意和[平調]之稱,改名“四平調”,被藝人們欣然接受,自此得以定名。名稱雖改,曲調依舊,伴奏仍然只有鑼鼓,觀眾不予認可,只得採用與兄弟劇種同臺演出(俗稱“兩下鍋”“二蓬子”)的方式加以彌補。後在文人學士批評“無弦作樂不成戲”的激勵下,方產生了為“四平調”增加絲絃伴奏的強烈願望。然而,要實現這一願望並非易事。l943年,鄒玉振之徒王桂芳等,就因試驗未成而慘遭失敗。無奈為了生存,為了劇種的發展,鄒玉振、王漢臣、燕玉成、劉漢培、王華香、郭振芳、尹燕喜等30餘人,仍毅然下定決心,請來豫劇弦手楊學智,在安微界首沙河劉集,坐地三月有餘,苦心琢磨,殫精竭慮,終於在花鼓[平調]基礎上,吸收京劇、評劇、豫劇、曲劇、二夾弦等兄弟劇種有益成份,終成為聲樂、器樂融合一體,鄉土氣息濃郁,獨具個性的演出形式。藝術形式的完善,不僅得到廣大群眾的讚賞,也引起了軍政界的重視,遂被國民黨騎兵第八師收編為“崑崙劇團”,後又因內戰而脫離軍界。l949年,由商丘地區人民政府接管,經過戲曲改革,加快了隊伍和劇目建設,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的舞臺上,主演《陳三兩爬堂》的鄒愛琴、王漢臣等,以質樸無華、委婉大方,簡捷明快、高亢奔放的演唱特色和精湛的表演技藝,一舉奪魁。四平調劇種的名聲也為之大振。繼山東曹縣、成武、金鄉之後,河南範縣、長垣,安微碭山,江蘇豐縣、沛縣,等地也紛紛成立四平調劇團,並掀起了一股“女學鄒愛琴、男學王漢臣”的熱潮。六十年代初,《河南日報》又以“鐵腳劇團”之美稱,讚譽堅持上山下鄉,熱心為基層服務的商丘市四平調劇團,並因其為四平調劇種的創始團而冠以“天下第一團”之稱。以《小包公》為代表劇目的成功演出,使四平調劇種和拜金榮、龐明珠等一代演員,重新獲得了廣大觀眾和各級領導的高度讚賞,一躍進入藝術家之行列。現在以付梅、拜小榮、李力、徐富貴等為代表的青年演員擔當起了四平調傳承的重任,使這一瀕危的戲曲劇種又有了新的希望。

魅力商丘·多彩非遗|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

四平調之聲韻屬北方語音系統,使用中州韻。常用調在bB和bA之間,間或使用其近關係大調(F或bE之間),多為“宮”調式。常用板式可分五類:一、平板類:分女聲[平板]、男聲[平板]、[慢平板]、[快平板],均為2/4節拍。二、直板類:包括[直板]、[直板垛]、[直板哭腔]。三、念板類:包括[念板]和[貨郎調];均為l/4節拍。四、慢板類:包括[慢板]和[提板];皆為4/4節拍。五、散板類:包括[散板]、[引板]、[叫板]、[散板哭腔]、[鑼鼓衝]等,屬自由節拍。共十六種板式。另有[河南溜]、[豐縣溜]、[崑腔]等多種唱腔曲牌配合。

魅力商丘·多彩非遗|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

四平調之演出劇目異常豐富。可分為原花鼓劇目、移植劇目、自編劇目和現代劇目四類:原花鼓劇目有《陳三兩爬堂》、《聚魁山》、《三告李彥明》、《訪崑山》、《小二門》、《高文舉趕考》、《花亭會》、《綵樓記》、《劉海砍樵》、《四寶珠》和連臺戲《蜜蜂記》《巧合奇冤》、《絲絨記》、《金鞭記》、《回龍傳》、《珍珠汗衫記》、《大紅袍》、《三省莊》、《大八義》、《小八義》、《包公案》、《空棺記》等100餘部;移植劇目有《啞女告狀》、《梅香》《生死牌》、《還我臺灣》、《岳母刺字》、《屈原》、《梁紅玉》、《陳勝吳廣》、《將相和》、《戚繼光》、《畫皮》、《三子爭父》、《花為媒》、《豆腐郎》、《皇親國戚》、《孫安動本》、《文天祥》等50餘出;自編劇目有《小包公》、《斬天子》;現代劇目有《朝鮮兒女》、《漢城烽火》、《白毛女》、《血淚仇》、《三里灣》、《收租院》、《焦裕祿》、《秦嶺游擊隊》、《南方來信》、《尖兵頌》、《紅旗譜》、《紅色種子》、《蘆蕩火種》、《八一風暴》、《扒瓜園》等30餘出。其中十餘部由中國唱片社、黃河音像社、河南、山東電臺、電視臺錄製音像製品,廣為發行。《陳三兩爬堂》、《小包公》《啞女告狀》和《三里灣》、《扒瓜園》可謂最具轟動效應的代表劇目。

魅力商丘·多彩非遗|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

四平調常用器具大致可分十大類:一、樂器類:絃樂有高胡(為四平調領奏樂器)、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管樂有笙、竹笛、嗩吶;彈撥樂有琵琶、三絃;打擊樂有板鼓、堂鼓、大鼓、大鑼(分高、中、低)、小鑼(分高、低)、鐃鈸(分大、中、小)、梆子等。二、服裝類:古裝戲除少數劇目或人物特需外,一般使用全套的戲曲共用服裝(即明裝),分“大衣箱”和“二衣箱”。三、鞋類:分高低、薄底、彩鞋。四、頭飾類:分女式頭面和男式頭盔。五、髯口類:囊括演出所用各種鬍鬚。六、把子類:含各種古代兵器和現代隨身武器。七、道具類:囊括燈光、佈景以外的前臺所用物品。八、燈光類:包括照明、字幕和各種效果燈具。九、音響類:含可控臺、話筒和場內音箱。十、舞臺裝置類:包括布幕、佈景、地毯等物。

魅力商丘·多彩非遗|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

四平調產生於民間,因此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它是一群鄉間藝人創造,而非文人學士所為,因此,鄉土氣息濃厚。它來源於花鼓,因而又是具有千百年歷史的民間花鼓之餘音。在調式上,以鮮明的“宮”調式為特徵,在曲調上,以“五聲音階”為主幹,少有其它族外音調。在語言上,具有典型的中州韻味。又因它本身相對年輕,本體的攝取、吸收、消化能力極強,因而能包容各種姊妹藝術之有益成份,使自己更加富有生氣,更具機動靈活的表現性能,且因地理環境和演員創作個性之差異,而形成了不同風格(亦稱“流派”):商丘四平調劇團表演藝術家鄒愛琴,以渾厚、奔放、純樸、流暢的演唱風格,成為四平調女演員的一面旗幟。王漢臣以其蒼勁、雄渾、剛柔相濟的演唱技巧和獨特的創造才能而成為四平調男演員的一代楷模。拜金榮又以高亢、明亮、豪放、跳躍的演唱風格成為女生淨行的學習榜樣。山東金鄉劉玉芝演唱技巧別具一格,清脆、細膩、玲瓏、圓潤。成武王鳳雲演唱風格獨樹一幟,明快跳蕩、華麗清新。另有商丘演員韓世臣用他自己真聲吐字、假聲行腔的演唱個性為小生唱腔另闢蹊徑。可謂精彩紛呈,各領風騷,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2006年5月,四平調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魅力商丘·多彩非遗|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

商丘市委網信辦發佈

關注網信商丘 瞭解權威發佈

魅力商丘·多彩非遗|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