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


中醫藥: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

中醫藥: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

解筱文

2020年,這一定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份,一定是21世紀具有人類史詩般記憶的年份。

在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國忍辱負重、眾志成城決戰,經受住巨大考驗,有效控制疫情,實現了驚天大逆轉,而國外疫情卻正在猛烈暴發中,甚至在一些國家大有失控的危險……

中國在全力抗擊國內疫情的同時,挺身助力眾多國家抗疫,對人類安危的道義承載和使命擔當,可以說沒有任何國家與之能比。任何人、任何國家,無論持有怎樣的政見、怎樣的偏見,平心而論對比中外在疫情抗擊方面的表現和效果,面對中國必須是大寫的服氣!在大災大難面前,相信很多人一瞬間瞭然“人類命運共同體”。

化危為機,砥礪前行,以實際行動給予世人重大的教育和啟示,這應該使很多人和很多國家對新時代中國必須重新認識。

當我們從社會制度、政治體制、人民力量等優勢去梳理分享抗疫中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時,不應該忘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甚至是決定性優勢。這就是中國有傳承幾千年,與中華文明一起走到今天的中醫藥。

中醫藥: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

中醫藥行不行?

從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排兵佈陣看,湖北省搞不定的事情,全國再出手搞定;西醫主導搞不定時,中醫藥再全面參與。

換一個視角來理解中國,其實就是這樣的:如果疫情能以一域的力量搞定,就不需要全國出手;如果疫情能以西醫一己之力搞定,那就沒中醫藥什麼事。換句話講,全國是任何一域的堅強支撐,中醫藥則是整個抗疫決勝的底牌,甚至可以說是“王炸”。

正因為如此,在西醫所構建的認知中,儘管新冠肺炎短時期很難有特效藥,但在相當多的民眾心裡,還有高層領導的認知中,對中醫藥是非常有信心的。這就是疫情在國內暴發後,中國社會深信是可以戰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後來的大量事實也再一次證明,中醫藥在全面參與新冠肺炎防治中的功效比抗擊“非典”更為顯著,令人更為振奮。

7.4萬多患者服用中醫藥,中醫藥總有效率在91.5%以上。中醫藥能夠有效緩解症狀,能夠減少輕型、普通型向重型發展,能夠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能夠促進恢復期人群機體康復。在純中醫治療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的全部564個患者,沒有一例轉為重症,沒有一例復陽。中醫藥還積極參與重症患者治療,也取得顯著成效,這方面的案例很多。

大量的事實反覆證明,如果中醫藥前期介入早、參與度大、主導性防控和治療,前期對隔離的患者和疑似患者普遍服中藥,對照重症患者辯證診治,病死率將大為下降,整個國家的疫情損害和投入將實現幾何倍數的下降。

難怪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在新聞發佈會上也不得不坦誠地講:“我自己是個西醫,是個ICU醫生。中醫藥在普通型和重型的轉化過程中已經看到了療效,重症治療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康復治療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還有更高級別的西醫權威專家、院士,也趕緊轉變話鋒,對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效果及篩選出“三藥三方”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藥稱讚。

看到這裡,有人會問,既然中醫藥如此神奇,那為什麼一開始不全面讓中醫藥主導性介入,強化中西醫結合防治?

這是因為,在今天我們用現代醫學所構建的世界中,西醫已佔據了絕對優勢,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的主流方陣。不讓西醫主導性先行,整個現實環境和醫療健康體系是不允許的,所以首先必須是西醫。

那麼又有人會問,既然西醫是現今世界主導性醫療方式,特別是西方國家,普遍認可西醫,那在此次抗擊疫情援助外國的救助中,為什麼要派這麼多中醫力量參與,並且還讓中醫藥大唱主角?

這是因為,就西醫而言,中國西醫醫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並不具有多大的優勢,遠赴他國救助,必須要體現成效,所以必須拿出“獨門絕技”。只有中醫藥壓陣,辯證分級分類施策,中西結合具體治療,則事半功倍。

很多時候,當面對病痛和死亡威脅,相信沒有太多人關注是怎麼治療的,而是關注誰能快速治好,誰的治療效果更佳,簡便易行,成本更低,後遺症少。

在這方面,中醫藥是具有充分的發言權的,通過總結治療病毒性傳染病規律和經驗,深入發掘古代經典名方,結合臨床實踐,形成了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篩選出一批有效方藥。

這些凝結著幾千年來中國人勝戰各種類型疾病的實戰考驗和經驗總結,在主流醫療領域表達出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的情況下,中醫藥其實就是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

這也就是中國為什麼從古至今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中華文明能生生不息延綿千秋萬代的根本支撐。

所以說,如果沒有中醫藥,面對這樣的重大疫情,真的不敢想象後果。

中醫藥: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


中醫與西醫如何定位?

經過抗擊疫情,中西醫之爭成為輿論的一個焦點。如何正確看待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醫和幾百年歷史的西醫?我個人認為,必須清晰兩者的定位。

第一,中醫和西醫是上下關係。中醫和西醫之爭的根本所在是中西文化之爭。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一定是上下關係,而不是左右平行關係,所以很難平行劃分。

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就整體性找到人類最本源的答案,而西方文化是一路從細節論證行進的。不斷科目化、細節化的西方文化,究其本源,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和系統之下的,整體永遠大於各部分之和。

盲目和過度的細節化,無限的細節化,違背萬物繁衍生息自然規律的物質生成,如果沒有系統的宏觀把握和指引,很容易陷入“一葉遮木,不見泰山”境地。從現代科技發展的終極方向回溯,終點和起點必然道統於一。

所以,中醫和西醫不可能平行發展,更不可能本末倒置,甚至讓西醫主導中醫發展。

第二,中醫藥不是非科學的。以現代科學的標準衡量世界,在很多人的眼裡只有科學和非科學兩種判斷。對現有的科學能力無法認知的東西,主流世界將這些武斷歸於偽科學一類。中醫藥中的很多無法實證科學認知的東西,就被妖魔化為偽科學。但是,很多被定義為偽科學的中醫藥預防治療理念和手段,卻往往能產生奇效。

實際上,就人類歷史與整個宇宙萬物演化相比,人類還處在發展的幼年階段。中華文明璀璨博大的源頭到底從何而來,這還是個謎。科學家施一公說:“我們人類已知的世界只佔據未知的世界的5%,以已知的5%去判斷未知的95%,本身就很難很難。未知的世界是無法想象的。”

《黃帝內經》講:“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中醫是內求的,以內為主來預防治療疾病的,關注的是複雜、靈性和個性化之人。而關注靈性之人,這種醫療健康思維和行為方式,很可能就是一種高維科學、前沿科學。令人稱奇的往往是,中醫藥在促進和維護人的生命健康中所使用的技術方法更綠色、環保、天然、無公害,且簡便易行、成本低廉。

西醫外求,以外為主,對應的是標準化、機械化、零件化的人,必然更容易達到所謂的科學標準。但不能不說,很多治療並不能得到標本兼治。以西醫的測量和評價方式,認知中醫藥,還過於簡單武斷。比如,對天然中草藥,按照西醫對藥材的成分分析,化學合成一個幾乎一樣的中草藥,但這兩種的藥效肯定不是等同的。前者是生命體,而後者則不是。

此次抗疫中,西醫專家邱海波在新聞發佈會上力挺中醫。他講,越來越多中藥經過了國際公認循證醫學評價。中醫和西醫其實在治療模式上是有明顯不同的,從西醫來看,多數的化學藥物都是單靶點的,而中醫和中藥更多是多靶點的。也就是說,中醫藥更多的像團隊在作戰。

所以,用現在所謂的科學認知解釋不了的東西,不等於是偽科學,特別是中醫。

第三,中醫和西醫不是對立關係。現在的媒體和輿論,但凡談起中醫和西醫,有很多是挑撥是非、流量炒作,不利於明辨是非,解決問題,容易把中醫與西醫置於對立之中,不斷拉仇恨。

實際上,中醫和西醫絕不是對立關係。不是一提倡中醫,就意味著全盤否定西醫,也不是一旦認可西醫在某些方面的科學性,就否定中醫藥不科學。

這種“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其實是一種西方傳統的思維模式。由此可見,我們的媒體輿論和相當多的民眾對自己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得太少。

中華傳統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兼容幷蓄,包容開放,多元對立互成。在當今時代,看待中醫和西醫也當如此。客觀地講,在人民生命健康預防和治療方面,中醫藥博大精深,系統完整,可謂大成醫學,但也不是萬能的。

雖然手術是中醫的首創,但比起現代科學手段下的西醫手術,中醫在很多具體的手術治療中,顯然不如西醫。反過來,西醫也不是獨創而來,也在發展中,吸收了它認為的中醫藥中科學的成分,或者自身能讀懂的東西。

從現實發展和未來趨勢看,中醫不可能全部替代西醫,西醫也不能完全忽視中醫。反中醫的人,不可能不吃五穀雜糧;反西醫的人,不可能不使用不接觸任何西醫方式和藥品。

對於個人和國家,堅定確立中醫和西醫的主輔關係,用中醫統領協調西醫,辯證施策,做出最優的生命健康和國家安全選擇,則為智者。

中醫藥: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

中醫藥路在何方?

在此次疫情抗擊中,中醫藥全面參與防控,中西醫結合治療,擔負起中國人生命健康的“守護神”,讓國內疫情抗擊成效超出外國的預期判斷,令中國成功化危為機,風景這邊獨好!

在抗擊疫情中,中國不僅不能被“做空”,並且還正以西方醫學的方式,成功重組新冠疫苗,加緊醫療物資出口,成為很多國家的救星,呈現出很多“利好”,國運也有望贏在這一重大轉折點上。

此次戰“疫”中,中醫和西醫兩翼齊發,一套戰略組合拳可謂救民救國於危難之中。從今往後,如果真有境外病毒陰謀敢禍亂中國,也得好好考量。中醫藥這個主要蘊藏在民間的老祖宗智慧,還有更多好東西其實還沒有拿出手。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是時候該系統構建,出真招、出實招、出硬招,真正形成中國特色的醫療健康事業了。我們要做的事,其實就是:中醫中國化、西醫中醫化。

在這“兩化”中,我們應該堅持“以中為本、中西結合、系統優化、綜合創新”的原則,團結中醫藥和西醫隊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體系,更好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國家安危。

第一,增加國民教育中的中醫藥內容。中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所蘊含著極為寶貴的人文精神和哲學思想,要將中醫藥文化貫穿整個國民教育始終,加大中醫藥內容的導入,讓中醫學成為中國人的必修課。

這不僅有助於增進全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了解,有助於增強全社會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更為重要是將中醫藥養生、膳食、修心等健康理念深入國人心中,樹立正確的中國大健康觀,把握和調整健康狀態,幫助全民養生治未病,提高全民人口質量。

事實上,中醫藥理應是守護中國人生命健康的英雄,只不過是幕後英雄。通過國民教育,就是要讓全民充分認知認同我們真正的“英雄”,與之朝夕相處,將中醫藥思想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第二.公務員選拔培養必修基本中醫理論。中國古人經常講,治國如治病。中醫與治國理政在很多理念方面其實息息相通。中醫以陰陽為綱,以五行為象,追求在尊重規律下各要素的動態系統平衡。如果懂中醫醫理的人,則更懂中華文化,也更懂得如何更好地治國理政。“上醫醫國”,一代名相范仲淹就曾發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宏願。

公務員作為行使國家行政權力、執行國家公務的主體力量。選拔培養具有中醫思維品質的公務員,則更能認同中醫藥,尊重中國傳統文化,更能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之治,有益於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

故此,在公務員選拔考試中,應該增加必要的中醫理論內容。在公務員日常培訓,特別是領導幹部培養中,需要加強中醫藥理論和知識的培訓。在選人用人中,對凡是反中醫藥、黑中醫藥的人,嚴禁進入體制內從業。

有了這樣的公務員隊伍,中醫藥發展必然成為會得到充分的重視,得到更多的理解、認同和支持,中醫藥才有可能從司法支撐、管理模式、標準體系、人才培養、臨床治療等實現重大改革創新,真正成為大國國醫。

第三,實事求是加強醫療專業人才培養。國家在醫療人才的培養中,對於中醫和西醫人才的培養,不應該以西醫為標準,衡量和指導中醫,而應該科學區分、方式各異、目標同向。具體則是:中醫中國化,西醫中醫化;目標就是鍛造規模化的中國特色醫療人才。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中醫藥的故鄉和世界最大的市場,中醫藥根本就不需要拿歐美醫藥標準來評價中醫藥,中醫藥的世界標準建立者,只有中國!應當有這個自信。

對於中醫藥人才,應探索形成具有中醫藥特點、中醫藥標準的教培模式,將師承教育與中醫思維培養相結合,可適當降低對英語考核標準,提高對醫古文的學習要求。重點加強對古代醫學經典原汁原味的教授和中醫臨床實戰教培,重在培養適應中國本土成長髮展的中醫藥人才,讓中國人更多的認知和享受老祖宗留下的中醫藥遺產所帶來的福祉中,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將中醫藥推向更廣更高的發展境界。

在西醫人才的培養方面,必須以中醫思維統領和指導,接受一定的中醫理論基礎學習,精神內核具有“中醫心”,並獲得西式醫學專業系統訓練。這樣的西醫,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是可以與中醫藥兼容的中國化西醫,適合中國醫療健康事業發展。否則,中醫和西醫很難真正結合,產生1+1>2的效果。

第四,探索推進中國新型醫療體系建立。西醫的理想圖景是,試圖構建標準化、模式化、單一化的人類。因此,西醫可以達到標準化、流程化、專業化、數據化、模式化的人才培養和臨床診治,這極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潮流,從而可以資本化、規模化佔有市場,更大體現經濟價值。

而中醫藥的理想圖景,願意面對靈性差異化的豐富人類。在診治中,差異化、分眾化、模糊化等特點非常顯著,甚至在某些方面,可意會而無法言傳,尤其是過程的科學性很難體現,對醫者全技能集成性要求非常高,且“懸壺濟世”的社會價值遠高於經濟獲益,所以按照純中醫藥傳統模式在現代社會步履維艱。

在現代社會,單純追求西醫對生命健康的防治,從本質上和結果上講,並不盡理想;單純追求中醫藥對生命健康的防護,以現代生活環境和人們的生活規律,很難保證達到理想的長命百歲自然週期。但是,協調中醫和西醫,優勢互補,綜合助力,則可以有更具革命性的健康創造。

因為,在中醫藥盡力保證一個人用足自然生命週期的同時,西醫在此基礎上協調精準發力,比如進行器官移植或再造,可更大延長現代人生命週期,提高生命質量。

從這個意義看,提倡中醫,支撐中醫藥發展,並不是要搶奪西醫從業者的飯碗,而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和發展西醫及所有醫療從業者地位,提升西醫的視野空間和價值水準,讓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更健康更高質量發展,讓所有從業者更有價值感和使命感。否則很多從業者就是醫療流水線上麻木的操作工。

所以,我們必須探索推進中國新型醫療體系建立,“以中為本、中西結合、系統優化、綜合創新”,團結中醫和西醫隊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體系,更好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國家安危。

當然,如果有那麼一天,人類由鮮活的自然生命體發展到半機器人化、類機器人化狀態,西醫群體很可能將演化為高級機械師和IT從業者,那時也許中醫藥將黯然退出歷史舞臺。

但是,歷史一定不會忘記,中醫藥曾經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的偉岸背影。

解筱文:戰略學者。主評時政、商業、鐵路、文化。微信公眾號:zgmjply(中國民間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