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风靡日本的优雅教养法为什么大受欢迎?


上周末,正跟朋友视频聊着天,她妈那响亮的女高音突然闯了进来:“茜茜,别聊了,快来把你儿子收拾一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我们都治不了他,还得要你出马......”


刚刚还跟我愉快闲聊的朋友,突然眉头紧蹙,转身对着门外咆哮道:“烦死了,每次不听话了就叫我打他,你们一个个的都做好人,就我成了仇人,要打自己打,我没空!”


这种时候,我觉得继续聊天不是太合适,于是主动说:“要不你先去看看怎么回事吧,咱们改天再聊?”


谁知道朋友摇摇手:“别管他们,能怎么回事啊,还不是我妈,凡事都哄着、顺着,好好一孩子被溺爱得无法无天,等到实在管不住了,就让我去打。现在好了,他们个个都是好人,就我这个妈成了儿子眼里的坏人,说讨厌我.....”说到这,朋友委屈地眼泛泪光。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风靡日本的优雅教养法为什么大受欢迎?


一时间,我竟不知该如何安慰她,明明很爱自己的孩子,却因为不得不管教他,而被他厌恶,这搁谁谁不郁闷、不委屈?但话又说回来,老一辈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作为孩子的父母,你为什么要听之任之,甚至还要配合呢?你明明可以把这种错误纠正过来的啊。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话却不能这么说,因为没有人喜欢听人说教,哪怕身为朋友。可看她那么伤心,我又实在于心不忍,怎么办怎么办?好在,手头刚看完的一本书,可以替我把这些话告诉她,让她明白: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懂礼貌、守规矩,这些好习惯的习得统统都离不开后天的教育,而如何教育?是溺爱?是打骂?不,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蠢方法,只能短时间让孩子安静,其实不但不会帮孩子,还会害孩子,让他们未来或嚣张跋扈、或只会付诸暴力,又或者变得胆怯、自卑。


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买玩具、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吃糖果、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调皮捣蛋......这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做家长的,与其大动肝火去打孩子、骂孩子,不如换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轻轻松松达到帮孩子养成好习惯的目的。


我说的这本书就是拥有40多年幼教经验的实战派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所写、在美国和日本都大受欢迎的《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专门为家有0—6岁孩子的家长而写,旨在帮助家长摆脱打骂或溺爱的育儿方式,跟孩子实现更好地互动,从而培养出独立、积极、有幸福感的孩子。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风靡日本的优雅教养法为什么大受欢迎?


一、同样都是奖励,为什么效果大不相同?


书中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这个案例中,面对同样一件事,家长仅仅因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3反应,孩子们的行为就出现了天壤之别。下面简单讲述一下这个案例:


周六,亚瑟的妈妈开车带着他和他的几个朋友去公园玩,途中,亚瑟开始欺负他的朋友,妈妈边开车边出言制止,但亚瑟根本不听,可想而知,这一路上,大家都很不开心。今天,妈妈担心会重演昨天的局面,所以就提前买了孩子们爱吃的燕麦能量棒,准备用作奖励。下面是3种奖励方式:


⑴短期性奖励:

一旦再发生昨天的情况,妈妈就立马告诉大家,如果小朋友们安安静静坐好,就给每个人发一根能量棒。果然,孩子们瞬间安静了下来,妈妈也兑现承诺,给大家发了能量棒。


⑵长期性奖励:妈妈先不告诉大家买了能量棒的事,在类似的情况可能发生前,妈妈就提前拿出能量棒分给小朋友们,并鼓励道:“我很高兴你们不吵不闹,这样开开心心的多好。”


⑶中期性奖励:孩子上车后,妈妈就宣布,如果大家乖乖坐好,等到达目的地后,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个能量棒。果然,一路上孩子们都安安静静、相安无事,到达目的地后,每个人都拿到了能量棒。


那么,以上这三种做法,哪一种效果最好、哪一种又最糟呢?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风靡日本的优雅教养法为什么大受欢迎?


很显然,第一种奖励方式是最糟的,因为这么做等于告诉孩子们:如果下次再去公园,我们一定要闹腾,只有这样,才有零食吃。用零食安抚闹腾的孩子的做法,看似立竿见影,但其实会为未来埋雷,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但不会改正,反而有可能会变本加厉。


家长最终要为这片刻的安静“买单”,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但很不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在用这种方式奖励孩子:在超市哭闹,就给他买玩具;在甜品店一哭,就给他买糕点;在路上哭着说走不动,就把他抱起来......毫无原则可言,结果只能害了孩子,也坑了自己。


再来看看后面两种,无论是事先告诉孩子安安静静才有奖励,还是默默观察、在孩子们表现良好时分发零食,都是在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这种做法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家长有序递减这种强化鼓励的行为,孩子最终会养成好习惯,即便没有了任何奖励。


可见,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太难教,而是大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诚如书中所说: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之一,是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当你改变自己时,同时会改变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他人也必然会对此做出回应。儿童教育是一门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现良好的艺术。


同样是奖励,用对了是爱,用错了则是溺爱,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风靡日本的优雅教养法为什么大受欢迎?


二、孩子调皮、哭闹,除了打骂,还能怎么办?


上面我们说了溺爱的坏处,下面再来谈谈打骂。对很多人而言,教育孩子就是要打要骂,否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的确,每个孩子都有“天使”和“恶魔”两面,乖巧听话时闪闪惹人爱,调皮捣蛋起来也真叫人头大,这时候对孩子吼几句、打几下,确实能让孩子瞬间变乖,可这样的局面往往维持不了太久。


这其实不能怪孩子,因为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被打骂的时候,可能会明白自己犯错了,惹父母生气了,但却不知道父母究竟为什么生气,所以他们只能不断犯同样的错。


孩子不断犯错,父母不断打骂,但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长期以往,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讨厌父母,父母埋怨孩子。


伊丽莎白·克拉里说:这种时候,我们可以用“我讯息法”来搞清楚自己的问题,这也是示范应对愤怒情绪或者尴尬局面的好方法。“我讯息法”最常见的表述格式是:“当......时,我感觉......因为......”。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风靡日本的优雅教养法为什么大受欢迎?


其中,“当......时”部分是对孩子行为非责备性的描述,像“当孩子打断我时”就比“当孩子很粗鲁时”的描述更加具体,后者描述的是孩子的人格特征而不是具体行为。


“我感觉......”部分则表达了你对该行为产生的初始情绪,或者该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注意:生气与愤怒不属于初始情绪,无助、恐惧和觉得不公,这些才是初始情绪)


“因为......”这部分则描述了孩子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实际影响,特别是涉及时间或金钱的时候。


当然,“我讯息法”的表述形式非常灵活,实际运用时并不一定要将这三部分按固定的顺序排列,包括“当......时”“我感觉......”“因为.......”这些标记也可以换成其他词,只要掌握好使用技巧,一般情况都会奏效。


下面举几个例子,让我们用“我讯息法”重新表达常见的粗暴式吼叫:


1、(父母想要读报纸,孩子一直在吵闹)别来烦我!

使用“我讯息法”:你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真的很吵,我根本没法看报,这会让我很烦躁。


2、我已经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把门关好!

使用“我讯息法”:门开着,苍蝇会飞进来的,那我就要等打完苍蝇才能做饭了,这样我会很恼火,而你也要饿着肚子等我做饭。


3、要是再打妹妹,我就揍死你!

使用“我讯息法”:有人打妹妹,我会担心她受伤的,就像有人打你时一样。


使用“我讯息法”之后,原本火气十足的命令式语气是不是都消失不见了?在这种表述里,我们不但告诉孩子我们生气了,同时也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了出来,也许一次两次还不能让孩子彻底改正不良行为,但只要坚持使用、和孩子共情沟通,让孩子听话就只是时间问题。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风靡日本的优雅教养法为什么大受欢迎?


三、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未来应对世界的方式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在人生的最初几年,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没有耐心,轻则大吼大叫、重则打孩子一顿,这很容易让孩子误会,以为大吼大叫、打人是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


可以说,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未来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方式。


有研究表明,孩子童年挨打的次数越多,成年后就越容易产生物质滥用的问题,比如会染上酒瘾、烟瘾;除此之外,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会普遍低于被父母健康养育长大的同龄人;还可能变得易怒、暴力,在社交中和人发生争执、对伴侣实施家暴、对孩子非打即骂......


更有甚者还会像父母从前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父母。足以见得,简单粗暴的打骂式育儿看似省时省力、屡试不爽,其实后患无穷,这种管教方式不但可能反噬父母自己,还会毁掉孩子一生,有时候还会危及他人。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风靡日本的优雅教养法为什么大受欢迎?


现在,就让我们赶紧抛弃不健康的育儿方式,从0开始学习伊丽莎白·克拉里的“不打骂、不溺爱”优雅教养法吧!


⑴凡事提前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棘手的事准备几个解决方案。


比如你带孩子去亲戚家做客,可亲戚家没有玩具、也没有同龄的小朋友,孩子这时候肯定会觉得无聊,他自然就会吵闹。如果提前想到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具、或零食,这样就完全可以避免孩子吵闹了。


⑵杜绝像孩子提出不具问题属性的疑问句,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很多父母都喜欢问孩子“吃饭前要不要洗手啊?”“现在想回家了吗?”,虽然从字面上看,像是父母在询问孩子的意见,但实际上这些询问根本就没有选项,父母默认的答案从来都是:要洗手、想回家。


可孩子不懂啊,所以他们可能会回答“yes”,也可能会回答“no”。再来看看我们的父母,明明是自己向孩子提问的,可一旦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预期有出入,却又反过来责怪孩子,你说霸道不霸道?


所以,为了避免发生冲突,也为了不让孩子感到困惑,建议父母明确说出自己的要求。如果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就明确告诉孩子,不要问“你现在想睡觉吗?”“现在可以吃饭了吗?”如果你实在要这么问,那就请做好孩子回答“不想”“不可以”的准备。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风靡日本的优雅教养法为什么大受欢迎?

⑶有限选择与自由选择

孩子的脑洞常常大到让父母咂舌,所以,如果凡事都让孩子自由选择,恐怕你会听到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什么早餐想吃冰淇淋啦、想和超人共进晚餐啦......为了不让自己乱了阵脚,最好将选项限制在自己愿意且能够实现的事情上,让孩子在有限的选项中选择。


⑷引导孩子作出选择


有些时候,明明已经给了孩子两个选项,可......他同时拒绝了这两个选项。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了。例如:


父母:“宝贝,睡觉时间到喽”

孩子:“我想再玩一会儿”

父母:“你是想自己回房间睡觉,还是想要我抱你去睡呢?”


这招真的很管用!几乎没有孩子会主动上床睡觉,但是一旦父母给出选择、进行引导,大多情况下,孩子会选择为自己保留面子的选项。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教养孩子的方法,其中大部分方法都是针对0—6岁儿童制定的,随着孩子不断成长,某些方法也许会不再奏效,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不打骂”“不溺爱”的教育理念,就一定能不断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在日本、美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