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搞笑的视频:清明节过后,一位小朋友看到地上放置的车牌就做出“拜拜”的姿势。想必是清明节家长教了小朋友祭祖礼仪,但又忘了给孩子做知识科普,导致宝宝回到了城市里清明节后遗症仍未“退却”。

孩子天真的行为引起了网友们的捧腹大笑,纷纷称赞孩子善良可爱。但也有一部分网友觉得孩子行为虽是无意的,却给这位车牌的车主留下了“心理阴影”,毕竟在迄今遗留的封建思想里,这种行为是“不好的预兆”。所以在家长们教会孩子节日习俗和礼仪的同时,知识科普和行为纠正同样不能忽略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教会了孩子节日礼仪,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备“仪式感”教育的家庭,会给孩子的性格、品性以及心理三观发育带来很多好处。家长除了在节日中教会孩子习俗和礼仪,给孩子做好节日背后的知识科普和行为纠正同样很重要。因为很有可能一个被忽略的知识科普,就会让孩子被贴上“没教养”的标签。

  • 带孩子体验过节的气氛,节日的知识科普不能忽略

随着西方节日理念的涌入,很多家庭除了过传统的节日外,国外的节日也是必不可少。由于每年要过节日多了以及社会思想的进步,在过节时越来越注重仪式感,却忽略了过节日其本质的意义

拿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来说吧,家长带着孩子去给祖先扫墓,大多数都只是放个鞭炮,买束花,然后嘱咐孩子拜一拜(一般家长还会对着祖先说一些保佑、祝愿之类的话)就没了。孩子在此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过节的气氛(祭祖、叩拜、希望、祝愿),但他们无法理解这个节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行为在孩子的眼里,他们不明白清明节为什么要拜一拜,他们只知道拜一拜总是没有错,因为拜一拜在他们的眼里类似“许愿”的意义,所以就出现了孩子见到和墓碑差不多形状的就拜一拜的情况。为了避免孩子的“天真”行为不被标上“没教养”的标签,家长给孩子做一个节日的知识科普非常有必要

家长在节日之前给孩子讲述节日的由来、节日的意义,在这个节日里要做些什么事、这些事都是为了什么目的、这些事在平时是不是可以做、这些事会产生什么影响等之类的知识科普。让孩子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为什么国家要在这个节日放假,这是加深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最佳契机。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 教会孩子过节的习俗和礼仪,节日过后的行为纠正同样也很重要

小时候,邻居家有个哥哥性格非常外向,在年幼的时候说话总是口无遮拦,可那时候亲戚都会安慰说“童言无忌”,家长也没在意,哪知道长大后言行举止毫无改变。有一次过年,他收到了长辈们的红包后,当着众多亲戚的面就把红包都拆开了,并一个个点名指责“二婶,你今年比大婶小气,才这么点”。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把原本谈笑风生的亲戚弄得尴尬至极。后来这位哥哥和几个亲戚之间几乎很少往来了。这位哥哥其实并不是完全不懂节日的习俗和礼仪的,比如亲戚来了之后他会尊敬称呼长辈并倒茶,但就是有些行为缺乏引导,导致捅了娄子还不自知。

家长在重要的节日里,除了要让孩子明白在今年的某月某日要做什么事,要遵守什么礼仪。事后如果出现了错误的行为,家长及时性纠正也非常重要。比如孩子过了清明节还看到提示牌就磕头,这种行为在旁观者的眼里看起来可能好笑,但在当事人眼里会觉得是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 过节,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节日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仪式感

和孩子一起过节日,家长在带着孩子一起做任何关于节日的事情时,除了让孩子感受这个节日应有的仪式感,更应该让孩子明白节日的意义。比如带着孩子过六一儿童节,这个节日的仪式感就是家长带着孩子去到孩子想去的地方体验亲子快乐、孩子群体快乐。

但这个节日它存在的意义却不是快乐,而是一种儿童权利保障:因为这个节日是为了悼念战争中死去的儿童以及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所设立的节日。让孩子了解节日背后的故事和由来,才会让孩子深刻明白过这个节日的原因,这对于孩子来说才是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家长怎么给孩子做节日知识科普更容易被接受?

过节,是孩子最喜欢的日子,不仅有家长的陪伴,还有好吃好玩的,甚至还会有一些有趣新鲜的事发生。家长除了要让孩子感受节日的氛围和仪式感外,给孩子传导节日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同样也非常重要。家长怎么给孩子做节日知识科普更容易被接受?下面几个要点很重要。

  • 节日知识科普应是由易到难,长期性的过程

给孩子做节日知识科普时,家长不要一股脑给孩子讲解全部。在给孩子讲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孩子理解力有限,常常会给家长抛出十万个为什么出来。即便家长当场做了详细的解释,孩子也不一定能够听得懂、听得进。

一开始时,家长应该先给孩子讲解一些简单易懂的小知识。比如中秋节,家长先给孩子讲解中秋节的习俗礼仪、下次再讲解中秋节的节日来历以及相关故事。一步步由简入难、长期性地知识传授才能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 引用故事激发孩子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可以引用一些节日的小故事给孩子讲解。给孩子讲解这个节日的相关小故事,如果可以引用孩子相关的小故事则更加容易激发孩子继续了解的兴趣,再配上通俗易懂的语言会让孩子理解记忆起来会更深刻。

  • 让孩子参与节日准备事宜

每个节日,都不应该是大人准备好一切,孩子只等着享受的过程。比如过年,为了让孩子了解过年的风俗礼仪,家长应该让孩子也参与到节日的准备事宜中。让孩子帮着贴对联、让孩子帮忙一起包红包,并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讲解收到他人红包该怎么做、别人为什么要给红包之类的礼仪规范。

孩子在参与节日的准备事宜中,很多习俗规矩无需大人的教导,孩子便能慢慢领会,不仅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家长怎么给孩子做节日知识科普时该注意些什么?

给孩子做节日文化的知识科普,不是说学会某项动作或是去到某个地方就已经领悟到了节日文化的真谛。节日的文化教育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日常礼仪、节日背景、节日意义以及孩子的世界观形成。所以家长在给孩子做节日知识科普时,有几个点要注意。

  • 普及知识要循序渐进

孩子小时候对于文化的感知度以及认知度不强,很多时候他们知道有这个节日要做这个事,但却无法深知背后的意义所在。家长教给孩子知识一开始不要太深太长,要往短、简了说,孩子更容易理解。而且中国节日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非一朝一夕能讲清楚。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学习能力,慢慢来才行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 普及知识前家长自己要深刻理解

很多家长不愿意给孩子普及节日的文化知识,大多是因为自己也不知道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没教过他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求知欲的增强,家长在给孩子科普知识前,为了避免传导偏差,自己要事先了解节日背后的知识。这样教孩子的时候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同样也给孩子树立榜样。

  • 任何事情有利有弊,家长要学会挑其精华去科普

中国的节日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有些观念和看法或多或少已偏离实际,不符合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要求和价值观。家长在给孩子做知识科普时,尽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孩子做好节日知识科普,而不是一股脑把不正确的价值观也传递到孩子的脑海里。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孩子在节日里做出了一些“不讲礼俗”的行为,家长该如何纠正?

在某些节日里,根据祖宗留下的规矩,某些事情和某些话不能说,说了会对家庭的运势有不好的影响。虽说童言无忌,但也怕“一语中的”。特别是孩子在别人家做出这些“扫兴致”的事情时,则很容易引起反感,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礼俗”言行举止纠正很有必要。

  • 立刻制止并告诉孩子“错”在哪

拿文章开头的例子来说,孩子过完了清明节,由于家长未给孩子做好节日的知识科普,导致孩子一见到类似墓碑的事物(车牌)就“拜拜”。这样的行为在旁观者眼里看上去很可爱好笑,但如果作为车主来说,孩子这种做法像一种“诅咒”,放在部分人身上估计都会觉得这孩子真没家教。

所以,家长平时如果发现孩子做出一些不讲礼俗的事情,一定要及时地制止孩子,并告诉孩子这件事不能这么做。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会得到别人的赞扬。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 事后的错误科普也有必要

孩子在当时犯了礼仪错误,如果家长只是制止加斥责,孩子是无法理解的,甚至还会有点埋怨家长的小题大做,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事后家长可以找个时间给孩子说明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原因,让孩子从礼俗背后的意义以及换位思考的角度来明白为什么自己当时做错了。

  • 家长正确的言传身教示范

在家长对孩子进行礼俗知识教育时,家长也要做到言传身教。比如过年孩子收到长辈的红包后,家长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拿过来拆开并念叨给红包的人大方或是小气,这样的行为孩子也会学在眼里,以后他们也会有样学样地做出这种收红包不礼貌的行为。要想孩子讲礼貌、有礼俗,家长的行为示范也重要。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小贴士之中国部分传统节日古诗(7首)

  • 中秋节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节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清明节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孩子看到提示牌就“拜拜”,节日礼仪很重要,知识科普也不能忽略

  • 重阳节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端午节

杜甫《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 寒食节

孟云卿《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 元宵节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以上列举了几个通俗易懂的部分节日古诗词,家长在给孩子科普节日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带着孩子读一读,更能够培养孩子对古诗词文化的了解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