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全球新冠疫情推動中國公共衛生研究與教育的新發展

黃奇帆:全球新冠疫情推動中國公共衛生研究與教育的新發展

文/黃奇帆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

截止到2020年4月2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超過93萬人,203個國家與地區有確診病例。人類在最近80年,從來沒有遇到過涉及範圍如此之廣的公共衛生事件,其給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傷害迄今為止還無法簡單估量,但毫無疑問這不亞於一場世界大戰,疫情不僅僅威脅了人類的生命安全,更是對人類經濟體系的破壞、對財富的極大消耗。可以看到,席捲全球的疫情是對各個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一次全面大考,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第一世界還是第三世界,在病毒面前都是平等的。中國是全球抗擊新冠疫情先鋒,並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韓國、日本借鑑了中國經驗、各自的公共衛生體系也大體控制住了疫情;歐洲、美洲的公共衛生體系正在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我們也期待他們能迅速控制住疫情的蔓延、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這裡不評價這些國家疫情防控體系與應急管理能力的優劣,災難是人類共同面對的,也許等疫情過後,我們才能準確評價在面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人類到底該採用什麼樣的應對機制是最優的。但我們需要承認的是,現有的公共衛生體系還不足以應對重大疫情危機。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文章指出要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常備不懈,將預防關口前移,避免小病釀成大疫。要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持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分級診療等制度建設。強化風險意識,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

總書記的指示為中國公共衛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指明瞭方向。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科研和教育必須要先行。因此,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既是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點、也是難點。公共衛生不是單純的醫學領域,它與經濟、社會、法律等各個領域都密切相關,公共衛生隊伍建設也不只是一個教育問題,它也同樣涉及社會治理、衛生經濟學、應急管理、金融保險等多個領域,所以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需要從社會系統的視角切實補齊短板、建立公共衛生科研與教育的全新運行機制。

一、認真看待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社會與經濟價值,其中投資公共衛生科研與教育更是百年大計。

一般而言,公共衛生在醫學領域是指針對社區或者社會的醫療及健康保障措施,它有別於在醫院進行的,針對個人的醫療行為。從經濟學視角來看,公共衛生一般是指由政府來支出的健康服務措施。也就是說,公共衛生更多是政府引導、以預防為主所建立的健康保障體系,它與以治療為主的各級醫院體系既不相同、又互相融合、共同發展。兩者的重要交叉就是面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的應急管理體系。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公共衛生體系的投入也應該逐漸加大。當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時候,人民對於健康的需求將會有巨大的提升,會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有新的需要。但是,政府往往只看到了投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對財政的壓力,所以導致這一領域建設的欠賬比較厲害。以醫院為例,1978年全國醫院數量為9293個,2018年為33009個,增長了3.55倍。在這四十年GDP增長240倍背景下,衛生方面的投資就顯得很不夠了,2018年中國衛生領域政府財政支出16000億,佔GDP比重不到1.7%。

要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就需要各級政府必須算清楚賬,也就是要充分意識到這項投入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醫療設施、衛生設施、醫衛人員上的投入,是下一步擴大消費、用消費帶動GDP發展的重要方向。投資在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上與投資在傳統基礎設施相比,前者對GDP的拉動效率將會比後者高一倍以上。比如,政府投資幾個億,建一棟寫字樓與建質子治療中心相比,其所帶來的GDP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不同的。所以各級政府一定要從社會經濟系統的總體角度,把投入和產出考慮全面,尤其要考慮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完善了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後,可能帶來的健康類金融創新,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投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對GDP的全方位拉動效應。

在眾多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中,建設公共衛生科研教育體系更是重中之重。這次的新冠疫情讓我們進一步意識到中國在公共衛生科研、教育上面的短板,所以政府必須動員各種力量、加大這一方面的投入。培養適合未來公共衛生體系需要的、高素質的公共衛生人才,是中國的百年大計,其價值是長遠的、巨大的。到目前為止,雖然中國已經有90多所公共衛生學院,但大多數是醫學院校所設置的傳統公共衛生學院,其基礎設施、培養方式、培養規模都已經遠遠落後時代的需要,急需政府整合各種資源加大對公共衛生教育科研的投入,從科學研究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上根本改變我國現有的公共衛生系統。

二、公共衛生隊伍建設由政府主導,但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整合各種資源,加快發展速度。

到2018年末,我國衛生人員總數大概1200萬人,按照歐美髮達國家每百人配備衛生人員數量來看,中國就算是達到2-3%,衛生人員數量也應該在3000萬以上,有巨大的提升空間。但是,短時間內創造數以千萬計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並建立新的行業平衡,僅僅靠政府的投入、靠國家隊來培養人才是無法實現的。必須要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創造國家、企業、社會多層次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模式,才有可能快速彌補這一短板。

公共衛生一般以政府投入為主,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也要充分重視市場的力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衛生體系建設。在衛生體系中,公立與私立機構所承擔的衛生服務職能是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這次疫情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公立醫療體系在面對災難時強大的執行力,醫護人員無私的精神感動了全世界。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貶低私立衛生機構的作用,它們在平時還是能夠彌補政府醫療衛生投入不足的問題的。只不過我國的民營醫療機構小而散、對社會公共衛生體系的貢獻還很有限。一般而言,以傳染病防控為主的公共衛生服務由各級政府的衛生行政部門直接承擔,相關資金也全部來自政府財政預算,而到了健康管理、培訓教育、科研開發等領域,就未必完全由政府投入了。尤其是在公共衛生教育領域,政府應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公共衛生的研究和教育過程之中。

所以未來幾年,政府在加大公共衛生領域投入力度的同時,也要制定政策充分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公共衛生領域,尤其是公共衛生教育領域,鼓勵國內外的企業和個人與高校聯合建設公共衛生學院、實驗室等。這是中國經濟總量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當部分企業和人群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投入公共事業的需要,政府引導部分資金投向公共衛生領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健康的財富循環。4月2日上午,本人有幸見證了清華大學與萬科集團聯合成立了“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這是社會力量參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典範,也會是一條加速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提高公共衛生領域科研水平的新路徑。

三、中國公共衛生教育科研短板明顯,理念急需更新、規模急需擴大、質量急需提升。

中國公共衛生領域的教育理念大多沿襲於上世紀50年代的前蘇聯預防醫學的模式。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以及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公共衛生早已超出醫學範疇,涉及政治學、經濟學、信息學、傳播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需要重新定義其內涵與外延。美國城鄉衛生行政人員委員會對公共衛生曾經有一個定義:公共衛生是通過評價、政策發展和保障措施來預防疾病、延長人類壽命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門科學和藝術。這一定義雖然籠統,但基本代表了公共衛生教育理念的多學科融合發展方向。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公共衛生的就業體系也需要創新,這一點是要和政府部門的公共衛生體系重新設計緊密相連的。

1882年德國創建的巴伐利亞衛生部公共衛生學院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衛生學院。1913年哈佛大學設立公共衛生學院、1915年耶魯大學設立公共衛生學系、1916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成立了公共衛生學院。這些學院無一例外都具有超強的公共衛生基礎研究能力,已經成為世界公共衛生教育的典範。在教學上,他們大多重視預防醫學與社會、經濟、管理類課程的融合,培養未來公共衛生領域的領導者和專家,這些人將會對未來的公共衛生政策制定和體系運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公共衛生教育在我國也有50多年的歷史,目前我國共有90多個公共衛生學院(系),大多開設5年制預防醫學本科學位,約70家開設了碩士學位,約30傢俱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全國每年大概培養公共衛生領域7000本科生,1500碩士生,400博士生。僅僅從培養規模來看,現在每年不到一萬人的規模遠遠不能滿足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人才需要,尤其是不能滿足疫情後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大規模建設的需要。

此外,從培養質量上來看,教育部雙一流大學中,設置公共衛生學院的並不多見。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有的公共衛生學院大多是依託醫學院建立起來的,這一理念急需改變。國家應該鼓勵雙一流大學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公共衛生學院,從而大幅度提升我國公共衛生研究的水平和教育的質量。清華大學這次在疫情中建立了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就是非常好的嘗試,希望這樣的學院能夠充分發揮清華大學多學科的優勢,把人文、科學、藝術融合在一起,建設一支國際化的公共衛生高水平研究團隊、培養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

在國家層面,建議國家應該建設一所國家重點的單體公共衛生與防疫大學,比如叫做“中國公共衛生大學”。該所大學要教學與科研並重,在為國家培養高端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同時,集中力量建立公共衛生與防疫的研究體系、高端實驗室體系,以彙集全球高端公共衛生領域的科技人才,承擔中國乃至全球的公共衛生領域的多學科融合的前沿研究工作。

建設公共衛生教育科研體系,要打開大門、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可以跟國際知名機構合資、合作建設整個學院或大學,也可以在一個公共衛生學院裡面某個實驗室跟國外公共衛生學院或研究機構合作。此外,對其它中國現有的公共衛生與防疫研究機構要進行梳理,加強公共衛生、防疫研究的體系性、針對性。政府要加大這方面的政策和資金投入,同時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這些研究機構,以利於吸引全球科研人才、不斷提高研究水平。

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合政治、經濟、醫療、管理等多個學科,從整個社會經濟系統價值創造的角度來進行。而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在公共衛生體系的重塑過程中是必須突破的關鍵。希望各級政府能夠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重新思考公共衛生的財政模型和經濟學模型,用科學的方式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力度,讓我國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研究的強國、人才的強國,並能引領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的發展,從而讓人民群眾在衛生健康領域具有最大的獲得感、讓全人類在面對新冠疫情這樣的災害時損失最小。(來源: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

責編: 黃鑫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