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湾镇:发展特色农业 助力致富增收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淅川县寺湾镇属于山区镇,近年来充分发挥山区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培育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业,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真正实现“一亩园胜过十亩田”,有效改变了以往贫穷面貌,实现了群众致富增收。

因地制宜,选准特色好品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作物也是如此。发展特色农业要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寺湾镇大华山村山地较多土地贫瘠,传统农作物较难存活且产量较低。基于大华山村土地状况,经反复实地考察和实验后,该村选用果桑作为当地主要种植作物。果桑对于土地要求比较宽泛,耐旱、耐涝、耐贫瘠、省工且很少打药,符合人们对于天然无公害产品的要求,发展前景宽阔。目前,大华山村引进的台湾400余亩长果桑能较好适应地形,长势喜人,在当地已形成规模,覆盖全村贫困户78户310人,非贫困户120户475人,户均收益1万余元。

规模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拾柴火焰高。发展特色农业不能只关注特色农产品生产,还应坚持集群化发展理念,引导农业种植向现代化发展。寺湾镇在引进黄金梨种植初期,各村村民种植较为分散,对种植技术及管理手段较为落后。镇政府在广泛争取村民意见后,建设了黄金梨产业种植基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党岗、清凉寺、贾沟三村合片集群化种植,统一协调技术人员向村民传授管理及种植技术,村民齐心协力成效显著。目前,1500亩黄金梨已初步种植完成,预计带动全村贫困户89户341人,非贫困户210户815人,户均增收8000余元。

政府牵头,带动群众奔小康。发展特色农业不仅需要群众齐心协力,还需要政府起牵头作用,通过政府带头,部门联动,做好群众种植指导、销路保障,降低群众种植风险。寺湾镇政府积极探索订单农业种植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种植协议,保证种植管理销售一条龙。今年该镇与淅川县高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红薯种植销售协议,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并保证不低于市场价收购。种苗价格为1角每株,群众以5分每株购买种苗,在收购时抵消其余5分,大大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与种植风险。目前已发动群众发展红薯1910亩,林下套种1250亩,带动全镇群众1348户5412人,预计户均增收6000余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