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引言:

新冠病毒的全球性爆發,讓我們對瘟疫、災難、人與自然的關係、愛、人類的休慼與共等議題有了更為切膚的認識。這些命題在文學電影中也是亙古常新的主題。本期,北大圖書館特邀請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老師為我們寫了一份書籍、電影推薦及賞析: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文學與瘟疫


14世紀中葉,一場鼠疫的傳播席捲了整個歐洲。這場持續了近七年的大瘟疫,奪去了2500萬條生命,如同歐洲神話中身著帶兜帽黑披風的死神,持續收割了當時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這場被稱為“黑死病”的浩劫,作為歐洲現代史、也是世界現代史的序曲之一,為將臨未臨的全球化時代創造了一個黑色荒誕版的寓言和隱喻。


然而,文藝的流行與蔓延——經常是跨國蔓延,真正成為文學藝術普遍使用的被述故事、社會寓言或世界隱喻,卻是20世紀的、尤其是20世紀後半葉的文化事實。究其因,不僅由於1918-1919年間的西班牙流感感染了全球10億之眾,造成了2500萬到4000萬人的死亡,更在於令其爆發、全球播散的契機: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前半葉,連續兩場世界大戰及繼發的冷戰中的軍備競賽、尤其是核威懾,頻頻牽動著歐美基督教文化中的末日情結,同時造就種種關於瘟疫時節寓言性或哲思性的書寫。至少三位書寫過瘟疫故事的作家先後登錄諾貝爾“榜單”:

加繆和他的《鼠疫》、加西亞·馬爾克斯和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也譯作《愛在瘟疫蔓延時》)、薩拉馬戈和他的《失明症漫遊記》(也譯作《盲》)。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在這榜單之外,也許該加上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羚羊與秧雞》(也譯作《末世男女》)


隨著冷戰終結,20世紀的記憶在多重遺忘的政治間淡去,則是瘟疫作為形而下的全球事實的一再“上演”:先是艾滋病顯影了曾由動物攜帶的病毒感染人類的威脅,繼而是禽流感、口蹄疫造成一次次衝擊,2003年SARS的爆發……這一切,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瘟疫作為災難片類型中災難之一種的份量。


然而,一個漸趨明顯的變化已然發生。


20世紀後半葉,以瘟疫為主題的災難片通常被設定為某種人禍:可怖的病毒來自某服務於生物戰目的的軍方實驗室或大醫藥公司為牟取暴利的非法行徑。影片中的孤膽/個人英雄(們)為了求生必須以微末的血肉之軀對抗權力機器。在災難成為人性惡的大曝光的背景上,同樣為一己私慾而奔逃的主角則因此獲得了某個展露其利他、人性光輝的時刻。一如其築型之作《卡桑德拉大橋》。這一災難片的分支也就因此攜帶了特定的社會批判(當然也是撫慰)的功能。


而進入21世紀,此類型分支的先在設定,卻大多轉化為未知病毒、無名侵襲因而只能稱其為不可抗力或天災。因此,故事除了勾勒專業人士:前線醫護、病毒、病理、流行病學家、世衛組織專家的職業倫理高度,便只能如此日本ACGN“世界系”般地,將人類浩劫用作愛情故事的底景。其中,間或引入生態災難的主題:人類的無窮開發和消費慾望,如何將密林深處的動物驅入了人類居處。但那與其說是文明反思的啟動,不如說更多是舉輕若重的敘事噱頭,與其說預警,不如說是做誠懇狀的犬儒,或無力感。


當我們置身在新冠病毒全球蔓延的現在進行時態中,當我們置身中國——這一正從病毒夢魘中醒來的區域,也許可以就一份“病毒電影”的片單做出追問,當我們從災難片這一類型中獲得娛樂的時候,娛樂我們的究竟是什麼?90-180分鐘,玩一場消費得起的心跳?潛意識地索取某種由娛樂工業給出的承諾和撫慰?還是藉此啟動自我追問與改變?


人們說,我們——人類社會一定能度過這場災難。災難過後,一切將有所不同。什麼將有所不同?為病毒所斷裂、崩解的全球化鏈條及其災難的修復?還是對全球化的追問和反思?是否可能由此開始,有所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想象路徑,我們——你與我,人與人的連接,社會與世界的組織與運行方向?


我們親歷災難,能從中學到點兒什麼?


電影與瘟疫


1.《第七封印》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電影名

《第七封印》

製片國家和地區

瑞典

片長

96分鐘

上映日期

1957-02-16(瑞典)

豆瓣評分

8.4

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主演

古納爾·布約恩施特蘭德 / 本特·埃切羅特 / 尼爾斯·波普 / 馬克斯·馮·敘多夫 / 畢比·安德松 等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十字軍騎士東征返回,在途中遇到了黑衣死神。當時的歐洲瘟疫肆虐,騎士內心充滿了疑問:生命的意義何在?死的本質又是什麼?騎士決定和死神賭一盤棋,如果他輸了就讓死神帶走自己。對弈過程中,騎士也繼續著自己的歸途,途中的見聞漸漸解答了他心中疑問。


影片於1957年獲得第1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片中騎士與死神博弈的段落堪稱經典。


戴錦華點評

極為經典的歐洲作者電影或曰藝術電影。世界電影史的不朽名作。片尾,那地平線上、天幕下的死神之舞,無疑是世界電影史的定格時刻。


瑞典電影藝術家伯格曼的前期作品,據稱也是他本人最滿意的作品。導演拼貼起結束於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發生在14世紀的黑死病/鼠疫與15世紀獵殺女巫,構成了一幅歐洲“中世紀”幽暗風情畫。徐徐展開畫軸的是十字軍東征歸來的騎士安東尼·布洛克(由馬克斯·馮·敘多夫 Max von Sydow扮演)與死神同行的歸家之旅。其主旋是伯格曼本人關於“上帝之死/神之死”的變奏:上帝沉默了。當死神以鼠疫之名在大地遊蕩、收割生命,“上帝的沉默”對騎士來說,意味著生命的荒誕與死亡的虛妄。其中騎士與侍從構成了伯格曼般的堂·吉訶德與桑丘·潘沙,而騎士、侍從、死神的“組隊”則對應著大篷車上的約瑟夫、米亞一家:上帝的死亡/沉默對應著世俗版的“聖家族”的在場。


黑白影像展示了某種可謂富麗、華美的視覺效果,運動的攝影機捕獲了古典藝術的線條與構圖之美。光與影、黑與白、道路與心路,影片達成了某種極致表達。


掃雷:非歐洲藝術電影觀眾勿入。儘管你正錯過了什麼。)


2.《魂斷威尼斯》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電影名

《魂斷威尼斯》

製片國家和地區

意大利 / 法國

片長

130分鐘

上映日期

1971-03-05(意大利)

豆瓣評分

8.2

導演

盧基諾·維斯康蒂

主演

德克·博加德 / 羅慕洛·瓦利 / 馬克·伯恩斯 / 諾拉·裡奇 / 馬裡莎·貝倫森 等

這是一部獲獎無數的影片,改編自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同名小說。


1911年,德國作曲家阿森巴赫滿懷悲痛來到威尼斯逃避現實。邂逅美少年塔奇奧,美少年宛如希臘雕像般的容顏令他渾身顫慄,陶醉其中。其後,威尼斯被霍亂瘟疫所籠罩,但阿森巴赫為了多看塔奇奧一眼,不願離開……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戴錦華點評

意大利電影藝術家維斯康蒂晚期代表作之一。世界電影史名片。即使在維斯康蒂本人的作品序列中,《魂斷威尼斯》也是某種極端:或可稱為無情節電影。通片只有目光的漫遊、追逐、圍獵、退縮、相遇與交錯,長鏡頭構成了電影史上場面調度的華彩樂句:張力飽滿的慾望與關於美與藝術的哲思在其中以幾乎令人窒息的力度碰撞、交融、剝離……理智或情、靈或肉、被惑或誘惑、圍獵或陷阱。事實上,瘟疫與否並不重要,充其量,提供了“生死相許”的底色。“不純粹、不純潔”的衰老在完美青春面前崩解?美少年終結父權時刻?


盧基諾·維斯康蒂+托馬斯·曼+古斯塔夫·馬勒,再添加法國早期印象派繪畫、也許還有些許戈雅時刻……歐洲的“日出印象”?或夕陽?古典悲劇或藝術之死?


掃雷:非歐洲藝術電影觀眾勿入。儘管你正錯過了什麼。)


3.《卡桑德拉大橋》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電影名

《卡桑德拉大橋》

製片國家和地區

英國 / 意大利 / 西德

片長

129分鐘

上映日期

1976-12-18(意大利)

1977-03-31(西德/英國)

豆瓣評分

8.3

導演

喬治 P·科斯馬圖斯

主演

索菲婭·羅蘭 / 理查德·哈里斯 / 馬丁·辛 / O·J·辛普森 / 萊昂內爾·斯坦德 等

影片講述了逃亡中的恐怖分子襲擊日內瓦國際衛生組織總部,逃亡過程中意外將實驗室中的肺鼠疫病菌傳播到列車上,國際警局意圖摧毀列車以掩飾醜聞,車上的乘客們未有嘗試自救……


該片上映於1976年,由於拍攝背景為冷戰時期,因此片中除了稱讚大無畏精神與人道主義精神,還頗有些政治隱喻的色彩。該片的拍攝手法與經典橋段被後來很多災難片模仿致敬。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戴錦華點評

歐洲多國合拍大片,聚集了昔日一代超級影星。《卡桑德拉大橋》事實上是20世紀70年代歐洲獨有的亞類型:政治電影(國際政治黑幕、無端陷入的普通人、鐵血權力機器對正義良知,後者未必能勝出、自由主義左翼基調)中的一部,卻不期然間為病毒-國際災難片築型。疾行中的封閉列車空間、一座大橋、死亡倒計時、人性試劑紀錄……所謂三一律——古典戲劇式劇作結構,細密、緊張,今日觀影,仍可呼酣暢淋漓。至少可以再睹一代影后索菲亞·羅蘭的風采。


4.《極度恐慌》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電影名

《極度恐慌》

製片國家和地區

美國

片長

127分鐘

上映日期

1995-03-10(美國)

豆瓣評分

7.7

導演

沃爾夫岡·彼德森

主演

達斯汀·霍夫曼 / 蕾妮·羅素 / 摩根·弗里曼 / 凱文·史派西 / 小庫珀·古丁 等

又名《恐怖地帶》,一部大牌雲集的電影,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獲得第22屆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提名。


該片以十數年前,非洲的扎伊爾莫他巴河谷神秘致命病毒在僱傭軍中爆發、前往調查的美國軍方專家對其採取了滅絕性的摧毀。由一隻走私入境的寵物猴展開了瘟疫於美國小鎮蔓延的故事。軍方病毒專家(達斯汀·霍夫曼)查尋病毒來源,卻發現背後的陰謀……影片中的病毒借鑑了埃博拉病毒的一些特點,營造出了足夠的懸疑氛圍,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戴錦華點評

相對於數碼技術、ACG影像、漫改超級英雄片而言的老派好萊塢災難片。飽滿、緊湊,煽情與淚點恰如其分。影片從正文開啟便是雙線、平行蒙太奇剪輯,平穩中營造出宿命威脅的心理張力。隨著事件、敘事、剪輯節奏的加快,最終在名副其實的“最後一分鐘營救”裡達成了個人英雄、人性光輝多重戰勝權力機器、黑幕政治的時刻。


主演達斯汀·霍夫曼的形象與演技提示他的奧斯卡雙影帝及61項美國、國際表演獎的輝煌歲月。


5.《十二猴子》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電影名

《十二猴子》

製片國家和地區

美國

片長

129分鐘

上映日期

1995-12-08(紐約首映)

1996-01-05(美國)

豆瓣評分

8.1

導演

特瑞·吉列姆

主演

布魯斯·威利斯 / 布拉德·皮特 / 大衛·摩斯 /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 喬恩·塞達 等

1996年,人類社會遭到病毒襲擊,50億人死亡。極少倖存的人類被迫轉移到幽暗的地下城生活。影片故事始自2035年,殘存者組成的人類社會里的科學家懷疑當年是一支號稱十二猴子軍的組織製造並投放了病毒,因此派出囚犯-“志願者”穿越時光返回1996年,以期獲得病毒樣本,研製疫苗或藥物令人類重返地上世界。詹姆斯·科爾(布魯斯·威利飾演)的時間旅行就此展開。


該片獲得第22屆土星獎最佳科幻片獎,入圍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布拉德·皮特憑藉傑弗裡一角的表演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題名同時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等多項大獎提名。影片翻拍自法國著名短片《堤》,借鑑了其時空穿越的構思,並將病毒作為影片的大背景,至於結局,便見仁見智了。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戴錦華點評

20世紀國際影壇怪才特瑞·吉列姆一部頗具妙趣的電影。集科幻之時間旅行、賽博朋克、廢土想象、災難/動作慣例、邪典風格影像於一身,一餐吉列姆式的幽暗童趣、恐怖夢魘、奇詭造型與款款深情的美味雜燴。對於習慣了好萊塢式的光潔與全能的觀眾說來,口味略重。卻比多數好萊塢病毒-災難片有趣得多。如果說,你早已熟悉了布魯斯·威利的鐵漢柔情,那麼此間布拉德·皮特的表演的確驚豔。


至於導演特瑞·吉列姆這個古靈精怪的老頑童,行走著的“墨菲定律”,青年時代逃離美國、暮年聲明放棄美國國籍的狂人,其作品全系列都或可推薦。


6.《盲流感》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電影名

《盲流感》,又名《失明症漫記》

製片國家和地區

加拿大 / 巴西 / 日本

片長

121分鐘

上映日期

2008-05-14

豆瓣評分

7.2

導演

費爾南多·梅里爾斯

主演

馬克·魯弗洛 / 朱麗安·摩爾 / 艾莉絲·布拉加 / 蓋爾·加西亞·貝納爾 / 伊勢谷友介 等

該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的小說Blindness(中文譯《失明症漫記》)。故事從一名司機突然失明開始,到後來更多人感染病毒導致失明,排隊求助於眼科醫生,整個城市陷入了致盲病毒的恐懼中,所有的致盲者都被關進了一座廢棄的精神病院,重兵把守……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戴錦華點評

典型的名著改編片。“電影故事說不得,名著高懸在前頭”。薩拉馬戈的故事固然感人,演員的表演也可圈點,但《盲流》所面臨的卻不僅是名著電影化的挑戰,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中病毒襲擊是令人致盲。於是,電影——這一視聽媒介,如何表現盲人的世界才是根本的挑戰。相較於婁燁在《推拿》中做出的自覺且寶貴的嘗試,這一因素似乎完全未進入《盲流感》主創團隊的意識。因此,這便只能是一部精神可嘉而非藝術可貴的影片。但它如果成了吸引大家去閱讀、重讀原作的導引,便也不辱使命。


7.《感染列島》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電影名

《感染列島》

製片國家和地區

日本

片長

138分鐘

上映日期

2009-01-17(日本)

豆瓣評分

6.4

導演

瀨瀨敬久

主演

妻夫木聰 / 檀麗 / 國仲涼子 / 田中裕二 / 藤龍也 等

該片將未知病毒襲擊日本作為背景,講述了醫護人員為了挽救病毒威脅下危在旦夕的日本,前赴後繼勇敢抵抗疫情的故事。


這部影片以醫生護士作為描寫的主要群體,人物刻畫細緻入微,情感細膩,是一部日式主旋律風格影片。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戴錦華點評

低迷的日本電影工業難得一見的大製作。有意識地組合了好萊塢病毒災難類型片的套路與日本青春偶像劇的元素。妻夫木聰和檀麗的表演亦差強人意。


於我,不無震撼的是病源地的場景:喪屍片式的猙獰續之以暖光下的瀕死者的相互救助,背後是全球生產-物流鏈及跨國公司的滅絕“措施”。


其中,關於日本“中選”與“詛咒”/“天譴”的句段,間或提醒我災難面前的全球化與國家議題。


事實上,這也是較早地將瘟疫災難片結構於全球視野的電影製作實踐。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8.《傳染病》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電影名

《傳染病》

製片國家和地區

美國 / 阿聯酋

片長

106分鐘

上映日期

2011-09-03(威尼斯電影節) /2011-09-09(美國)

豆瓣評分

7.0

導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

主演

瑪麗昂·歌迪亞 / 馬特·達蒙 / 勞倫斯·菲什伯恩 / 裘德·洛 / 格溫妮斯·帕特洛 等

影片講述了一種新型致命病毒在幾天之內席捲全球的故事。影片開頭直接從Day 2展開劇情,貝絲從香港出差回家後突發疾病死亡,醫生開始調查真相。然而同樣病症的患者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出現,病毒迅速蔓延,發生了一系列故事。


這是一部明星雲集的災難片,劇情發展中穿插了多條分線,包括散佈虛假特效藥消息藉機牟利,搖號接種疫苗等事件。直至影片最後,Day 1劇情出現,病毒來源之謎才得以解開。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戴錦華點評

導演索德伯格的名字已說明了不少東西。好萊塢一線二流導演。製作全明星陣容商業類型片始終不失其酣暢。也始終表現了PC自審的覺悟。


此片的豆瓣評分在近期內由6.8升至7.0緣自觀片者發現了故事情節與此番新冠病毒的傳播皆“驚人相似”,於是口碑皆驚為“預言”。這大約不值得對照深究。一邊,其想象故事的藍本顯然出自2003年SARS,另一邊,好萊塢在災難想象的意義上始終領先於現實。迄今為止,最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都可以在好萊塢災難片中找到5-10以上的“先例”。倒是我們該自問,如果我們已然“知道”,那我們能做些什麼?該做些什麼?對我,還包含著另一組問題:今天,什麼娛樂著我們?電影是什麼?


影片的看點無疑是超全明星陣容,只需看災難片/犯罪片中最微不足道的、在序幕中便死去的“零號病人(死者)”亦由格溫妮斯·帕特洛出演便可知其陣容的壯觀。


9.《流感》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電影名

《流感》

製片國家和地區

韓國

片長

121分鐘

上映日期

2013-08-14(韓國)

豆瓣評分

7.7

導演

金成洙

主演

張赫 / 秀愛 / 樸敏荷 / 柳海真 / 李熙俊 / 金基賢 等

影片講述的是“豬流感”病毒大爆發的時期,消防員姜智久與女醫生金仁海共同踏上尋找病毒宿主之路,並在途中發生了一連串故事。民眾在避免感染“豬流感”病毒、拼命逃亡的過程中,遭遇到了政府對感染者的毀滅式處理,普通人的善良偉大與政府的冷漠無情形成了鮮明對比。整部影片節奏較快,畫面震撼,很好地再現了災難片中的恐懼以及溫情和希望。


北大戴錦華教授推薦的瘟疫相關書籍與電影


戴錦華點評

韓式類型片。有著好萊塢製造的嫻熟套路、張力與酣暢,同時有著好萊塢已喪失的豐沛元氣。後者無疑來自某種依舊張揚的批判鋒芒、對良知、正義、民眾自救力量的信任。


於我,正是這部不甚亮眼的韓國類型片,與其他更為漂亮的韓國類型電影《恐怖直播》、《雪國列車》等,讓我真切地感到了韓國電影人的抱負與野心:立足本土,意圖接替好萊塢。而他們足踏好萊塢的特權領域,展開復制並改寫的力度得自韓國自己的歷史和政治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