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淪陷”出口受阻,中國經濟如何逆境重生?!

上一篇文章我們說了危機的根源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化,而今年隨著疫情在全球的擴散,出口的下降幅度必然是巨大的,這個時候我們都想到了內需。

拉動內需提了很多年,但是客觀的說,沒什麼很大成效,現在發消費券也只是短線刺激,不可能使得內需市場得到真正的改觀。而內需市場為什麼無法提振?跟刺激與否關係並不大,根源依然是在貧富差距上。

為什麼中國人不敢消費?三大因素:醫療、教育和高額的房價。而這三大問題解決不了,內需市場是不可能真正提振的。

先說房地產。房地產,地是關鍵,地在城鎮化進程中是稀缺資源,因為稀缺所以更容易被壟斷。疫情期間,深圳爆出擁有10棟樓的女房東免租半個月,免掉的租金是80萬。這個事件粗看要豎起大拇指,但是細細分析卻有些酸澀。這個背後折射的就是資源的過度集中。我們必須承認,這10多年來中國城鎮化的成果誕生了不少地產富豪,也誕生了不少包租公包租婆,但是與此對應的是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客觀的說,城鎮化的果實被少數人竊取了,無數的老百姓並沒有享受到城鎮化的成果,貧富差距在此擴大。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的房地產最初學的是香港模式,也就是把所有的人和資源推向市場,而因為地的稀缺,這就極其容易導致壟斷,香港模式的惡果在香港惡劣的居住環境中已經體現。

那麼如何改變這一模式?其實很簡單,就是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分層,不僅要有商業住房,還要增加各種層次面對不同收入群體的保障房體系,而保障房體系的佔比不能過低,至少要和商品房體系平分天下。保障房體系佔比過低就不可能真正的緩解貧富差距的擴大,只會淪落為面子工程,成為少部分特權階層貪腐的工具。

其次說一下醫療。之前醫療改革一直想學西方,但是西方醫療體系在這次疫情中出現的問題也暴露無遺。西方醫療的特點是貴,一方面普通人需要支付高額的醫保,這就導致即便在美國也有幾千萬人處於無醫保狀態,另外國家每年需要花費鉅額的財政赤字來支持,美國每年新增國債中佔比最高的不是軍費,是醫療費用,而誰賺到了大錢呢?私人醫療機構和醫療企業。

中國人口眾多,要保障14億人的基礎醫療需求,靠學習西方搞大規模的私人醫療體系是不現實的,也是錯誤的方向。

另一方面,我國的公共衛生資源和醫療資源依然處於稀缺狀態。那麼為什麼不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該領域呢?建醫院、購入更先進的醫療設備、培養更多的醫護人員呢?

下圖是前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黃奇帆所作的一個數據對比。這個數據也說明將更多的財政資源投入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不僅可以使得大多數人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同時也能極大的拉動經濟增長。

歐美“淪陷”出口受阻,中國經濟如何逆境重生?!

黃奇帆:疫情下對中國公共衛生防疫體系改革的建議


最後說一下教育。教育和醫療其實很相似,教育資源在城鎮化進程中也是稀缺資源,很多人不僅包括普通的農民工,也包括受過良好教育的白領階層,讓孩子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比較難的,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應該的。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城市對教育資源的需求是必然的處於高速增長期,而我們的財政在這個領域投入是明顯不夠的。這就客觀上導致了上學難,也是出現大量留守兒童的主要原因。

大量的興辦醫院、學校,提供更多層次的住房保障,向處於城鎮化進程中的國人提供更多的質優價廉的醫療和教育資源,削弱高昂房價對民眾的負擔,貧富差距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試想一下,大家都不太擔憂醫療、教育和住房問題,那麼有什麼不可以消費的呢?不管5G、6G、7G還是什麼G,難道不是都是勃勃生機?!

客觀的說,我們多發點國債,多一些財政赤字,而這些錢不是進入了金融資產的炒作,而是真正投入到了醫療、教育和保障房的建設中,這種赤字是絕對不可能產生泡沫的,而只有這樣,14億人的內需市場才能真正的被打開!

最後說兩個凡是:凡是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有利於經濟蓬勃發展的正確策略;凡是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的政策都是在飲鴆止渴!

下一篇寫怎麼在稅收層面上調節貧富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