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為什麼會教育焦慮?

寫於2020.3.6


作為家長,為什麼會教育焦慮?


感謝你用1分鐘時間看完本文。

教育焦慮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各家各戶有了小孩之後,大都拼了命地要給小孩上學區房;上學以後,又拼了命地給小孩報各種輔導班;每天放學以後,幾乎都要有一個大人專門負責輔導作業。而且不輔導還好,母慈子孝,一輔導,往往就是雞飛狗跳。

在“別人家的孩子”後面,一定有著一群“別人家的家長”。這些家長的心態,多多少少反映了當下的教育焦慮問題。

然而,當我們把視線回到改革開放之前。那個時候,既沒有學區房的概念,輔導班也極少,大家就自然而然、約定俗成地就近上學。家長對小孩的學習並不是不重視,但絕對沒有像現在這麼過度重視,甚至就是焦慮。感覺當時的教育好像如沐春風一樣,自在又不緊張。

對比來看,為什麼現在就這麼焦慮了呢?

今天看到一種解釋,我覺得蠻有意思,分享給大家。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經濟角度來分析一下。

從社會經濟結構來講,現在與改革開放之前的區別有哪些?當然,我們首先承認經濟飛速發展了,人民生活普遍更好了,獲得感也增強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貧富差距也拉大了!

過去,無論是在農村的農民、工廠的工人、還是醫院的醫生,甚至是大學的教授,大家的收入雖然有差距,但是不會差很多。這就是說:“受教育的差距不會顯著影響個人的經濟收入”。既然這樣,家長就會認為:孩子讀書多也好、少也罷,由於成年後的收入反正差不多,所以在小孩的教育問題上,就不會有特別強的競爭意識,相對和諧多了。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貧富差距也拉大了。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有很多,一時半會也說不清。但有一點,人們已經注意到了,那就是:“受教育的差距會顯著影響個人的經濟收入”。從總體上看,博士的收入會比研究生要高,研究生又比專科、本科的收入要高。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累積,博士群體的收入會顯著高於專科或本科的收入,有時甚至會相差幾十倍。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們再也不淡定了。

家境一般的家長首先著急了,砸鍋賣鐵買學區房,要給子女儘量提供好的教育條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實現階層的流動。家境好的呢,也怕自己的子女落下啊,一樣買學區房、報各種班,就怕孩子在競爭中失敗。這樣,幾乎所有家庭開始焦慮起來了。

你看,這個解釋是不是有些道理?!

如果你贊同這個觀點,那麼我想今後再遇到別人家“虎媽式的教育”,我們是不是應該多一份理解呢?

突然想起一個段子:小時候的我們為啥如此快樂?因為那個時候的我們,醜和窮都還不是那麼明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