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01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孩子那些問不完的問題”。

“媽媽,天為什麼黑了?”

“我能不要吃這個嗎?”

“這個小鴨子為什麼一進水就不叫了?”

“你能不上班嗎?”

......

英國的《獨立報》曾對1500個家庭進行過一個採訪,蒐集的數據報告顯示:


2~6歲的孩子,平均每個孩子每天大概會提73個問題;

平均每個媽媽每週要回答孩子近500個問題;

孩子提問的總時長可以高達14個小時,意味著從早上六點就開始,一直到晚上睡覺睡著了才結束。


在孩子這種密集提問攻勢下,估計再耐心的家長都會變暴躁。不少家長跟我說,疫情宅在家期間,之所以經常脾氣不好,部分原因是跟熊孩子說話已經耗盡精力了。


“整天問這個問那個,雖然知道孩子愛提問是好事兒,應該好好鼓勵好好回答,但是有時候是真沒精力,要是每個問題都詳細解答,我得變成一個不知疲倦的人工智能機器!”


其實,大家不用壓力那麼大,孩子的問題,分好幾種,每一種的應對方式是不太一樣的。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02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孩子愛提問可能是“假求知慾”


通常大家都會覺得孩子問問題就是想知道一個知識,這可未必哦。

孩子的很多問題確實是為了探索世界,是在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比如:


“為什麼水會流?”

“為什麼花有這麼多顏色?”

“為什麼鳥兒會飛?”

......

但生活中還有一些孩子的提問可能是假求知慾,我們可以從常見的三種提問目的去理解:

1

尋求關注的信號

有一次我正在寫東西,雲寶在旁邊喝牛奶。

“媽媽,我為什麼要喝牛奶?”

我沒抬頭,繼續手裡的活:

“因為喝牛奶可以長高高啊。”

“為什麼啊?”

“因為牛奶有營養,身體吸收了營養就會長高.....”

“為什麼啊?”

......


終於,我抬起來頭,發現雲寶端著牛奶杯直勾勾看著我,一見我看她,立馬露出了微笑。我當下就明白了,這小丫頭哪裡是想問牛奶,不過是想讓我多關注下她,不要一直盯著電腦啦。

類似這樣死循環似的問題,孩子一直纏著問,其實不是想知道答案,而是想尋求家長的關注。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2

抗拒規則的試探

“為什麼要上幼兒園?”


這是很多孩子入園時可能會問的。有的家長會耐心給孩子解釋上幼兒園的好處,可不論家長怎麼說,孩子還是追著問,而且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難以接受,甚至生氣哭鬧。

這也是一種假求知慾的提問,孩子並不是想知道“為什麼要上幼兒園”,而是想問“可不可以不上幼兒園”。面對孩子這樣的提問,比起苦口婆心講述上幼兒園的好處,不如給孩子個擁抱,告訴他媽媽有多愛他,他可以在幼兒園玩什麼,我們會在什麼時候來接他,給足孩子安全感,讓他可以放心待在沒有媽媽的環境裡。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3

表達情緒的方式


有段時間每天早上出門前,雲寶會問我:“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

我一開始總是耐心地告訴她媽媽上班的意義,但後來發現她還是每天眼巴巴站在門口問我,我意識到她是捨不得我去上班。


於是我告訴她:“雲寶是不是捨不得媽媽上班去啊?媽媽也很捨不得雲寶。但媽媽也有工作等著去完成,在完成了工作之後,太陽下山了媽媽就回家來。你要是想媽媽可以在家給媽媽畫畫,也可以給媽媽打電話哦。”

這就是孩子第三種假求知慾提問,他們是用提問的方式在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面對孩子這些假求知慾提問,重要的是讀懂潛臺詞,別跟孩子講道理。

當孩子明顯只是想引起關注時,停下手裡的事情,認真地傾聽孩子,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被重視。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當孩子是抗拒規則或表達情緒時,先不要講道理,4歲前的孩子還不具備理性思維的能力,他們的行為受感性思維指導,怎麼開心怎麼來,是沒有辦法跟家長講道理的。這個時候跟孩子講道理,只會激怒他們。

我們需要先共情,說出孩子的潛臺詞,讓他們知道我們聽懂了他們的需求,再去跟他們商量怎麼解決。


03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善用“自我生成”

讓孩子高效獲取知識


那如果孩子問問題,真的是為了獲取知識,我們是不是就要長篇大論地開始講解了呢?這裡其實有不少事半功倍的方法。

首先,你不可能對每個問題都進行比較詳細的回答,而孩子有很多時候只需要一個很簡單的答覆(如果他們問問題的目的不是上面列舉的那三種),並不需要過多的解釋。


如果你現在實在沒有精力去回覆他們,不要敷衍他們,給一個簡短的答案,可能就可以迅速滿足他們。

比如,“媽媽, 為什麼晚上才有月亮啊?”


與其用“不知道”或者“因為月亮就是晚上才有啊”“一天哪兒來這麼多問題”之類的回答來搪塞他們,不如很簡單地說:“因為白天太陽太亮,晚上才看得到月亮。”這是因為孩子會很敏感地察覺你是不是在敷衍,而敷衍的回答往往會引起不滿,讓孩子為了尋求關注或者表達情緒而問更多的問題,讓你更難解脫。

相反,簡短的回答會讓多數孩子迅速得到滿足。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但是,如果你現在有一些時間,可以進行高質量的陪伴,簡短地直接扔一個答案給孩子,實在不是最理想的方式。


其實每次孩子的提問,都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增加一些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以及學會一些探索世界的方式。有空的時候,一定要抓住這樣的機會!

怎麼抓住呢?就是盡一切可能,讓孩子“自我生成”答案。

“自我生成”這種說法其實是出自一項研究人們記憶詞語組合的著名實驗(Slamecka & Graf,1978)。

這個實驗發現,如果你想讓孩子記住“迅速”的同義詞是“快速”,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給他看“快速”這個詞,而是把“迅”字矇住只留“速”字,讓孩子自己想想。


只要孩子能自己把“__速”補充完整,他對這個知識點的記憶要深刻得多。也就是說,

利用一部分線索作為提示,讓孩子在生成記憶過程中得出答案,可以讓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比如,剛才咱們舉的例子,“為什麼白天看不到月亮”,我們就可以給孩子幾個提示,讓它自己來找答案。


“在很亮很亮的房間裡,我們看得到螢火蟲的光嗎?”——“看不到。”


“為什麼看不到呢?”——“房間裡有很亮的燈。”


“白天的天空裡有什麼東西很亮很亮嗎?”——“太陽。”


“所以因為太陽太亮了,就看不到月亮了。”


注意,可能這裡每一步,孩子都需要一些提示,哪怕是你指著房間裡的燈,甚至跟他說一半的答案比如“因為有太……太什麼”,這樣明確的提示都可以,哪怕讓他自己生成了一個字的答案,都比直接把答案給他要好。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當然,具體怎麼利用“自我生成”效應解決孩子的問題,我再從三個要點來說一下:


1

提示線索難度事宜

比如,孩子問“人為什麼要吃飯?”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瞭解了身體的構造,你就可以提醒他,“我們上次說胃是幹什麼的來著?胃如果空了會怎樣?”如果你的孩子還完全沒有接觸過這種信息,那你的提示線索就不能這麼複雜,而要從生活體驗入手了。


2

先用開放性問題去反問孩子

有時候,在我們回答之前,先把問題拋回去,可能會得到非常出乎意料的驚喜。


比如你問,“寶貝,你覺得是為什麼呢?”讓孩子先自主去調動他大腦裡的所有認知和想象的可能性,這樣的開放性提問,會讓你首先了解孩子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的,然後再有針對性的進行下一步提示。


3

強化線索到答案之間的路徑

還是接著上面吃飯的問題舉例。

我們可以拋出一些過往經歷作為線索:


“上次咱們從遊樂場回家晚了,你想想,當時是你為什麼在路上就哭了......”——“因為我要爸爸給我買麵包,爸爸不肯,我就哭了!”


“為什麼一定要買麵包啊?”——“因為我餓了!”


“對啊,因為沒吃飯,寶貝就肚子餓了,餓著肚子很難受,就哭啦。”

“那寶貝知道‘人為什麼要吃飯了嗎?”

“因為不吃飯會肚子餓。”


你看,我們就這樣通過不斷給出線索,引導孩子在回憶階段發揮“自我生成”的作用,以問代答,幫助孩子理清了思路。這樣得到的答案,比家長直接告訴孩子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背後這3個潛臺詞,父母一定要知道


需要注意的是,低齡孩子很多時候的提問並不是真的想得到科學答案,他們更多地是想知道跟自己的關係。所以我們不必執著於給孩子多全面的知識點,比起告訴他們“吃飯對身體機能的各項作用”,不如讓他們明白“吃飯是為了自己肚子不餓。”

其實關於如何回答孩子的“提問”,有很多可討論的東西。回答好孩子的問題,可以激發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慾,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思維鍛鍊方式。


每個孩子天生就是最好的問題製造者,而我們家長要做的不過是營造寬鬆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有“膽”可問,引導他們如何通過提問學到更多東西。


限於篇幅有限,今天就只說這些啦。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說說你家孩子都問過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問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