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祕密?

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出土的道德經抄寫在帛書的,距老子時代僅二百多年,被稱為帛書老子。當年根本不叫道德經,名稱就是老子,是後世封為道德經。更重要的是,老子上下兩篇,居然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其實要叫應該叫德道經才對!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這些差異大多隻是隻字片句之間,但意義卻有千差萬別之遠,所謂“失之毫釐,謬之千里”。

我們從兩處看看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究竟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第一處

傳世本:"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帛書本:"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

二者看上去差別不大,只有一個"之"字只差,但意義卻完全變了。"有無相生",與"有,無之相生",第一個理解就像現在流行的陰陽相生一樣,你生我,我生你,互為其根,自循環而無始終。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但第二個理解卻是"有,是由無而生的,無是有的根本"。

其實第二種理解,才是更與《道德經》後邊所寫的"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相應和的。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第二處:

傳世本:“大器晚成”

帛書本:“大器免成”

這句“大器晚成”最為我們熟知,它是我們現代人的一劑良藥,一事無成的中年人往往用這句話來互相安慰砥礪。殊不知,這句話的原本是“大器免成”。

老子的“大器免成”是說不要拔苗助長,急於求成。現在我們理解為要等到年齡大了才有成就。

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老子認為成長都需要一個自然的過程,萬物都有自己的節奏。變化要建立在時間的積累上,自然而然的變化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成就”。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當然現在我們熟知的“大器晚成”,也有這個意思。只是還是覺得“大器免成”表達的更為準確一些,他將這一“量變”的過程也描述出來了。“大器晚成”則是直接顯示出量變後的“質變”。

雖然《道德經》被篡改是一種遺憾,但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被篡改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篡改的話,《道德經》未必能流傳到現代。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道德經》中充滿了大智慧

關於道德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馬雲關於它的評價:“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而魯迅先生也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五千言精簡洗練,意蘊豐富,深藏哲理與妙趣。

道德經不僅影響著古人,也深深影響著現代人,白巖松說過,他將道德經看成自己的生命之書,這個評價可以說是很高的,生命之書,就是看過之後,能決定命運的書籍。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德經短短的5000多字,卻字字珠璣,句句箴言,任何一句都可作為至理格言和座右銘。

我讀的是白話文版本的,因為古人的文言文看起來實在是費勁!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這個版本的道德經是翻譯得和原版意思最接近的了,不僅完整收錄原版的內容,還做了詳細的翻譯和註釋,可以結合著一起看,或者直接看白話文都可以!

老子是我國最早的哲學家,語言幽默風趣,裡面有大量豐富的故事,有時候會讓你哈哈大笑,有時候也會感嘆這世界萬物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文字妙趣橫生,裡面還有讓人哈哈大笑的故事,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乏味。

豐富的彩圖,家長讀的時候,孩子也可以看,讓孩子接受國學文化的薰陶

1973年,湖南出土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

一整套收藏版的道德經只需要 68元,也就是兩包煙錢,卻能讓你學到人生的大智慧!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圖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