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戏偶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其中两个有二千年,年年不绝历史的国家,就是中国与印度。中国自汉代就有历史的记载。1983年,山东莱西地区汉墓出土机关木桶陪葬品,从木桶结构可以想像,可活动空间很大,作为表演的作用性,应该非常明显。可惜国家并没有进行分析木头品种分析,在以上都木头仿制,以此作为活动能力的测试,就可以百分百确定这是一个木偶,还是一个木桶。其他有上千年木偶历史记载的国家,绝大部分都在亚洲地区。

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戏偶种类与儿童剧的关系

中国香港戏偶与传统粤剧关系密不可分,战前的酬神与庙会也有同台,二十世纪初年很多粤西来港粤剧表演艺人都会兼演人戏、偶戏。

木偶皮影在全世界,都是由礼仪活动开始,严格一点来说,都是婚礼及丧礼的活动,再慢慢演变成宗教礼仪。所以,传统上木偶皮影表演与宗教活动很难分割。西方宗教化木偶皮影的消失来自基督教的兴起,亚洲木偶皮影的转型,则因为现代化及西方化的出现。戏偶的种类繁多,包括手偶、皮影、杖头偶、提线偶、大木偶及大型戏偶等。

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首先,即简化版的布袋偶, 传统又称「 掌中偶」 、 表演戏剧时又可称「 指花戏」 、 「 指头木偶戏」 等。传统布袋木偶是以布袋式的服装来连接木偶的头、 手和足。传统木偶颈部藏于服装内。头部主要用木刻而成, 亦有以纸凝固后塑铸而成, 然后涂以漆, 绘制脸谱。西方布袋偶如芝麻街式木偶、 潘趣街头剧场则广为人知。

其次是光影偶/皮影,主要运用动物皮、厚纸或胶片镂雕成平面侧影的偶人,传统影偶绘上各种色彩的脸谱、头盔及服饰,以灯光照射,投影于竖立的影窗或透光布幕上,配以音乐动作来作演出故事的一种偶戏。由于皮影是一平面艺术,故构图上通过夸张雕刻手法,以达到戏偶角色戏剧化的个性和特征表现, 如眉、眼、鼻、嘴等。

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还有就是杖头偶和提线偶,明代(六百多年前)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以至广东一带的偶戏,从演出的剧目、科介、行当、音乐,台规等各方面,均与粤剧无异。传统杖头木偶由头、肩、手加戏服、帽盔、须等合成,偶头(连颈)用樟木雕刻而成,可防虫蛀。

提线偶传统又称「悬丝木偶」、「牵线木偶」、傀儡戏、线戏、嘉礼戏等。古代凡有盛事如婚嫁、酬神等,必先演提线戏。木偶的头背手足等各个位挂上细线后,而演员要操纵木偶,只要通过牵提吊线便能做出如挑、拨、提、勺等各种动作。木偶形象包括了动物或人物。

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最后是物件偶和大木偶,物件偶就是运用任何家庭用具、清洁用品以至任何东西,化身成的戏偶。再简单再微不足道的小物件都可以用做制作物件偶,汤匙可以成为高瘦的小伙子、荼壸可以变成风趣幽默的阿姨。

大木偶演出以户外表演为主,是从农村的游行节庆活动发展而成的「大戏偶」。在美国「面包及傀儡剧团(The Bread and Puppet Theater ) 」的发展及推广后,成了世界上其中一种在社区、教育及政治层面上的重要种类。而中国历史悠久的「舞龙」、「舞狮」及庙会等大戏偶表演亦可归类为大木偶。至于模仿动画(卡通)角色外型而出现的「身体服饰」偶,成了大型戏偶的另一重要方向。

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荷兰艺术家Duda Paiva的独脚戏「晨星」,升降机技工误降地府,被「橡胶偶」魔鬼附身,演员同时饰演「偶」的操控者及技工,「偶」原是魔鬼的「替身」 ,也是表演魔鬼的「媒介」。但,技工发现原来自己可替代戏偶操控者,控制魔鬼。人最终更可替代魔鬼,人比魔更甚。如果,这不是独脚戏;魔鬼不是形象突出的「偶」;如果饰演不是一分为三,时分时合;「替身」的「偶」不是由被控制到被消灭,最终「人」才是魔,前卫舞台必然失色。「替身」、「媒介」的哲学性,成就了木偶、皮影在当代前卫舞台的地位。木偶、皮影,当然不单单是儿童剧。更因这些功能,成为当代普及教育、咨询辅导、心理治疗的重要成分。无可否认,现代木偶出现的确由儿童剧场开始。

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戏偶现代化与儿童剧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事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奥匈帝国成为当时的欧洲第三大国,版图横跨多个民族地区由北边的捷克到意大利北部及罗马尼亚等,奥匈帝国以文化、艺术、音乐,见称全世界。另一个当时非常重要的发展,就是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于是专门有演戏给儿童的剧场,念头由此产生。教育家与表演艺术家,在思索儿童最喜欢的是什么品种的表演。他们发现街头表演的面具艺人及木偶艺人,最受儿童欢迎。以木偶作为儿童的表演,就成为20世纪初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二十年代在今天捷克Pilzen 就开始有专演儿童剧的剧场,儿童剧Children Theatre 正式成为艺术的项目。偶戏终于找到观众的渠道,正式走上脱离传统,现代化的道路。

1991年,机构还是「佚名剧团」时代,访问捷克中,明白戏偶的重要,于是成为机构主要风格,以戏偶、皮影表演的「儿童剧团」。

戏偶不单是娱乐、艺术与传承的舞台表演形式,对儿童教育及辅导也很有贡献。

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皮影由神秘巫术蜕变成电影

影子戏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国家当然是中国、印尼、印度、土耳其等四国。除了皮影外也有手影,西方很多时候叫手影是中国影,所以手影极有可能源自中国,近年日本,西班牙都有很好进展。法国因为皮影的启发,发明现代电影。现代影子戏舞台贡献很大的两个人物,其一是澳大利亚的Richard Bradshaw 的幽默小品,有点像Mr. Bean 的影子戏短作品,使现代观众喜爱。

另一位是美国艺术家Larry Reed 把影子戏电影化,以多画面灯光投影技巧,加上他发明的「影子面具」,配合真人肢体动作剪影。电影化的影子戏很好看,九十年代未从美国引入中国香港,之后还以这些制作到访中国皮影家乡唐山,韩国,东欧捷克、匈牙利、俄罗斯演出,受到各地朋友欢迎。

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中华大地遍布皮影,其中以唐山、天津、北京为中心的东北风格,唱功十足,以西安、甘肃为中心的西北表演风格粗犷有力、雕刻精湛,以长沙为中心的纸影,还遗留宋明古风,与广东陆丰及中国台湾高雄是一脉相承。彩色与否靠影人皮革的透明度,现代影偶多以透明胶片代替皮革,其中湖南是胶片影偶创新发明的木偶剧院,后来遍及全国都用胶片及光管。唐山掌握技术之后,把它带回北方,因此皮影现代化推向大盛。

北京皮影团路家班是清未民初重要的一页,早在清末民初已经引入现代题材、故事及影人,士兵、汽车、大炮,以致坦克都在戏中出现。中国香港,有幸有来自湖南李建新师傅,使香港传统皮影表演更上一层楼。中国成都手影方面,有沈晓师傅,使手影有所传承及发展。

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中国研究皮影民俗历史专家,四川成都的江玉祥教授,他与Jo Humphrey 女士,可以算是一东一西的皮影学术泰斗。Jo Humphrey 女士与同伴,六十年代开始从美国纽约历史博物馆、明尼亚波利斯美术馆、加州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清代皮影,共一万多个,进行分析及研究。

后来,为了展示,特别自行雕刻皮影进行演出,以便展览有活动,更可观。计划完结后,她在纽约成立悦龙皮影团,之后改名金山皮影学院,现在的名字是Chinese Theatre Workshop ,由冯光宇女士担任总监。Jo Humphrey作为美国人对中国皮影的认识可以算是一绝,多次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研究,终身贡献中国皮影文化,其精神与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浅谈中国戏偶文化与现代发展

木偶和皮影的现代发展如何?

中国木偶、皮影,从两千年历史到精致雕刻,从剧团体制到表演技巧,到近代儿童剧,都从没有落后于世界形势,更是西方艺术界津津乐道的学习物件。但,为何时至今日,不断听闻专家、学者救亡的呼唤,问题在哪里呢?是,我们太在意模仿真人表演,太追求西方商业剧场的效果,没有认真研究木偶的哲学特质?使木偶失去了自己的个人魅力,比不上「演员」成了次货!是,我们太钟情于宣传推广,没有好好研究木偶教育本质?使木偶失去吸引儿童的色彩,比不上「动漫」成了附属品!儿童木偶剧更成为了长篇的公益广告呢?是,我们太固执于木偶、皮影是表演,听不进各种的教育理念,比不上其他艺术的教育,在普及教育中造福下一代呢?是,我们太尊重木偶、皮影是古董、遗产身份,使它们失去了传承、发展的青春力量,比不上西方的话剧及音乐剧的活力呢?是,我们太怀念明、清两朝木偶、皮影的光辉岁月,逃避面对现实的竞争与挑战呢?是,中国木偶、皮影真的没有成功因素,还是我们由下至上实实在在轻看木偶、皮影,没有艺术理论、哲学思考及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呢?

期望中国的戏偶文化能够再延续千年,期望我国在戏偶未来历史中依然大放异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