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就拼命送孩子读好的私立学校,不惜负债,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如若971


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孩子好吗?这跟家长文化水平没关系,能这么做的家长眼界算很远了,特别是寒门越发应该这样。持读书无用论啊、靠人脉靠机遇靠小聪明的观点的人,那才是没文化。什么时代了,没文化没学习能力的人,你连抖音这种东西都不会玩的!


阮方3


有的家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就拼命送孩子读好的私立学校,甚至不惜负债,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到底好不好我们现在不知道,但是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绝对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

我经常跟我家孩子讲,没有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吃过没文化的亏(排除那些极个别文化不高事业有成的),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却拿着最低的薪水,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当今社会,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读书仍然是最便捷的上升通道之一。

就拿我身边的两个邻居A和B来说,AB从小是一起长大的同学,好友。在高中之前她们不相上下,在某些方面B甚至更比A优秀一点,但是,事情从高中发生了转变,B由着性子读完高一上学期就回家学手艺了,后面的故事也能想象得到就是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也不能说不好,只是相比自己曾经的好伙伴A来说就有点差距了。A经过残酷的高考,考上了更高一级的学府学习,毕业后经过四五年的打拼已经成为公司的管理人员,爱人也在一家比较好的单位上班。如今在打拼的城市有房有车,也算是有个立足之地。每次回家和AB聚会总能听到B对A说当时要是能跟A一起坚持下来就好了。

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全对,但是从目前状况来说,学习貌似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了,也就不难理解有些家长为什么即使负债也要送孩子进较好私立学校了。





取个有知识的名字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们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自然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以某一方面为核心,连带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迫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高考是“指挥棒”,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高考为什么不打破固定的“语数外+文理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比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还是无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强势灌输的幌子,毕竟我们连自己有什么才能都不清楚,岂能妄议孩子有什么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在“自然世界、社会人文和无差别学科”中无差别学习,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

教育的压抑,正在侵蚀着孩子的童年和未来!

 

致敬:

千千万万的孩子才是我们的事业,若您觉此文不错,请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大道者至简


父母拼命赚钱,孩子发奋读书

我们送你们好的环境好的学校读书应该

你们为我们读书争气必须滴呀


奋斗十年寒窗


他们也不想自己这么累,只是为了让孩子尽可能的摆脱固有的阶层,奔向更广阔的世界。


原来你可以的


如不读书,就算做贼也会很快被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