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同为末代皇帝的女人,一个惨死狱中一个得以善终,为何?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如果婉容在天津的时候,能像文绣那样和我离了婚,很可能不会有那样的结局。”


1922年,额尔德特·文绣和郭布罗·婉容,一前一后嫁给了末代皇帝溥仪为淑妃和皇后。文绣在长期忍受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于1931年8月,在天津勇敢与溥仪提出离婚,后嫁给国民党少校军官刘振东,安然平静地度过了余生。


而婉容在1931年底,随溥仪潜逃至伪满,成为了伪满皇后。后走向自我毁灭,精神失常,在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中被溥仪抛弃,最后惨死延吉监狱,尸骨无存。


文绣在年龄上比婉容小三岁,不如婉容漂亮,在溥仪身边时也没有婉容风光。而当面对不幸婚姻时,她却勇敢提出了离婚,并抓住了最后的幸福。虽然生活清贫困苦,但她得到了善终,平静地度过了余生。


反观婉容,她美丽活泼,聪明又有才华,最后却被溥仪厌恶抛弃,落得惨死狱中的下场。到底是怎样的人生经历,使这两个女子有了不同的结局呢?


她们同为末代皇帝的女人,一个惨死狱中一个得以善终,为何?


性格决定命运


1909年,文绣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蒙古族,她家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是真正的贵族。父亲端恭曾任内务府主事,但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文绣随母亲迁居花市,过上了平民生活。正是这段经历,使文绣从小饱尝人间冷暖,虽出身名门,却没有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气。


文绣8岁时,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她天资聪颖,又极其勤奋好学,各门功课都很优秀,深得老师喜爱。小小年纪,性格文静沉稳,在为人处事上很明事理。


而婉容出生于1906年,比文绣长三岁。郭布罗氏属于达斡尔族,满洲正白旗,也是一个贵族家庭。婉容的父亲是内务府大臣荣源,是一位非常开明的人士,一向主张男女平等,所以婉容从小就接受了教育。


她不仅学习读书写字、弹琴绘画,父亲还专门为她聘请了一位美国女子教她学习英语,所以婉容从小就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比文绣,婉容的生活环境优裕富足,家族地位显赫,所受教育也比文绣更丰富。她容貌清丽端庄,性格活泼可爱,思想开放。但她在父亲的宠爱下长大,不免养成了一些娇小姐脾气。


然而两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子,却因为逊位皇帝的那场大婚,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她们同为末代皇帝的女人,一个惨死狱中一个得以善终,为何?


每个人只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当年溥仪选皇后时,拿铅笔随便一圈就圈了文绣。但端康太妃觉得文绣不漂亮,且家世不显赫,不同意溥仪娶文绣,逼着溥仪选了荣源家的女儿婉容。但文绣已被选中,无奈之下13岁的文绣从皇后成为了妃。


入宫后的文绣并不受宠,溥仪经常冷落她,而婉容却很得溥仪喜欢,他们年龄相仿,且都喜爱西方文化,似乎有更多共同语言。


婉容长期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觉得就应该一夫一妻制,而文绣的存在就成了她心中的芥蒂,常常有意无意地欺压文绣,而溥仪也总是站在婉容的一边。


面对冷落和欺压,文绣显得很平静,她从不刻意去争宠,小小年纪的她也还不懂得去反抗。每天按例给溥仪和婉容,及四位太妃请安问好。然后回到自己的宫殿,关上宫门,或刺绣,或教宫女识字,过着简朴的生活。虽然太妃们和宫人对文绣的娴静有礼赞誉有加,但这并不能使溥仪对她青眼相看。她安分守己,不露锋芒,静静地守着自己的宫门,过着自己的日子。而婉容绞尽脑汁,只想怎么获得溥仪的恩宠。


她们同为末代皇帝的女人,一个惨死狱中一个得以善终,为何?


努力抓住学习的机会,用知识武装自己


虽然溥仪不待见文绣,但他还是为文绣聘请了一位女教师,专门教授英语。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文绣很是兴奋。要知道她在敦本小学只接受了五年的教育,就被选为妃走进了紫禁城,从此失去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文绣学习很用心,也很努力,进步极快,思想也随之开放起来了。她开始接受了自由与民主的思想,觉得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她不依附于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丈夫溥仪。


她在学习的同时,也开始酷爱上了文学。既然自己不受重视,也不得丈夫喜爱,那就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


而这时候的婉容,享受着溥仪带给她的宠爱,两人忙着玩乐,交际应酬。溥仪也为她聘请了英文教师,相比学习,她似乎对怎么获得丈夫更多的宠爱更感兴趣。


面对不公,要敢于抗争


溥仪带着一后一妃,在紫禁城安然度过了两年的无忧岁月。


然而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把溥仪驱逐出了紫禁城,宣布皇室所有优待条件无效。


溥仪仓促中带着一后一妃,逃离到了父亲的醇王府,后又几经辗转,从张园迁居到天津的日租界静园。


能走出紫禁城,对文绣来说是走进了一片新天地。可是静园不像紫禁城那样大,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宫门院子,她再也不能独守宫门,过自己的小日子了。在这里,她和婉容抬头不见低头见,矛盾很快爆发。


首先是婉容和溥仪住在二楼,而把文绣一人扔在一楼,甚至一度让她和仆人同住。溥仪天天与婉容同进同出,日常进餐也不与文绣同桌,接待宾客,也只要婉容陪伴,逢年过节的赏赐,更是没有文绣的份。文绣只好独自吃饭,独自上街,独自闷声过自己的日子。


婉容已经很受宠,但她还是不时挑起事端,让溥仪责骂羞辱文绣。溥仪只要对文绣稍微示好,婉容就开始争风吃醋。长此以往,连太监婢女也看不起文绣,或虐待她。


文绣整日以泪洗面,甚至用自残的方式引起溥仪的注意。但她最终也明白,眼泪解决不了任何事情,哭闹并不能让丈夫公平对她,自残更是愚蠢至极。既然眼泪不管用,她就要设法奋起抗争,争取属于自己的自由与权利。


她们同为末代皇帝的女人,一个惨死狱中一个得以善终,为何?


做一个有主见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自从溥仪逃离紫禁城,在多方势力的哄骗下,就一心想要重振“祖宗基业”。从一开始与各路军阀频繁接触往来,到后来慢慢投进日本人的怀抱,郑孝胥鼓吹只有借日本人之手才能“复辟”,而溥仪也整天做着“复辟”美梦。静园里来来往往的日本人让文绣开始心生疑惑。


婉容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她更喜欢怎么找乐子玩耍,怎么获得溥仪的青睐才是她最在乎的。而文绣却不同,年纪虽小,却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她认为这些日本人不可靠,几次力劝溥仪远离他们,更要远离郑孝胥这些人。可是溥仪一心只想着他的美梦,对文绣的劝谏很是反感,最后竟对文绣心生厌恶。


天津的生活很是苦闷,刚开始婉容还能靠阅读书籍,逛大街买东西消除苦闷。可是日子久了,她的孤独寂寞越来越浓烈,最后竟然在溥仪的默许下,她渐渐抽上了大烟。在鸦片的作用下,婉容性情大变,对文绣更加看不顺眼,处处打压挤兑文绣。


可是文绣早已不是紫禁城里的文绣了,现在的她接受了自由与民主的思想。虽然婉容贵为皇后,也不能对他人随意辱骂欺压,她文绣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能任由他人欺负。于是文绣也不再低眉顺眼了,开始与婉容争锋相对,与她争辩维护自己的利益。


她们同为末代皇帝的女人,一个惨死狱中一个得以善终,为何?


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这样的生活过久了,无疑是在消耗一个人。文绣整日郁郁寡欢,她要及时止损。与溥仪婚姻生活不幸福是事实,与婉容关系紧张也是事实,况且溥仪整日与那些日本人你来我往,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仅仅只是在言语上奋起反抗是不够的。好在文绣的妹妹文珊,走进了她的生活,文珊的到来给文绣带来了生机。后来文绣表哥的女儿玉芬也来到了她的身边。她们向文绣宣扬,现在是民国时代,男女平等,溥仪也不是皇帝了,他也要守法,既然婚姻不幸就跟他提出离婚,他不同意就写法律文书告他,要求给赡养费。


于是文绣在接受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下,做了一件古往今来都没有人做过的事,妃子休皇帝,她一纸状告文书把溥仪送上了法庭。起初溥仪对于上法庭是很恐惧的,坚决不同意离婚,文绣也受到各方势力的批判,可她下定了决心,一定要逃离樊笼。她坚毅果敢,誓要把离婚进行到底。这时候的溥仪一心只想赶紧去东北,在不想继续消耗下去的情况下,同意了离婚,并支付了文绣五万元赡养费。


这次离婚,被称为“刀妃革命”。至此,文绣终于获得了真正的人格独立,她的人生也有了一丝希望的光亮。而等待婉容的将是未知的深渊。


她们同为末代皇帝的女人,一个惨死狱中一个得以善终,为何?


只有独立自主,才能获得真正的重生


离婚后的文绣,没有拿着五万元享受生活,她知道自己不能坐吃山空,更不能做一个寄生虫,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文绣放下昔日皇妃的身份,当了一名小学教员。能够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文绣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后来,文绣又在北平买下一座房子,与妹妹文珊长期过着平静安宁的隐居生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文绣经友人介绍,在华北日报社当了一名报纸校对员。她才学出众,对工作认真负责。领导出于关怀,把她介绍给了国民党少校军官刘振东做妻子。婚后两人相依为伴,文绣也终于过上了圆满的家庭生活。


自从文绣与溥仪离婚后,溥仪就开始厌恶婉容了,认为都是婉容的欺压,才导致文绣的出走。婉容愈加苦闷,终日以吸食鸦片度日。1931年底,婉容紧随溥仪其后,被川岛芳子偷运到了东北。


而此时的溥仪已成为日本关东军的傀儡,婉容更是受到日本人的监视。面对日本人的欺辱,婉容几次决意出逃,甚至求助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可是每次都不得成功。几次出逃不成,婉容心灰意冷,加上溥仪对她的冷淡,使她的烟瘾越来越重,最终她走向了自我毁灭,直到精神失常。日本战败后,溥仪出逃时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她,最后她被逮捕,惨死狱中。


文绣后来虽然过着清贫困苦的日子,但她好歹拥有一个完整圆满的家,相比婉容,文绣要幸运多了。曾经两个鲜活的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裹挟着前进。这样不同的人生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