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

一手暖暖送給你


小時候背了很多文言文和古詩,當時覺得苦不堪言,現在回頭看,再沒有比它們更美的文字了。當時覺得最難的《滕王閣序》,從文中任何一個段落隨手拎出幾句,都是令人驚歎的句子,比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短短14個字,呈現出的是白話文用幾百字都很難描繪出的絕美意境。


前段時間六神磊磊和餘秀華髮起了一個古詩和餘秀華詩歌的對照,叫作當唐詩遇到餘秀華,看得我熱淚盈眶,其中那句紅遍大江南北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在古詩裡也找到了對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語出曹植的《七哀詩》,當我們被餘秀華的詩歌中的大膽和真實所震撼的時候,原來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這麼美的句子說出了相似感受,如果我們不學文言文了,或者對文言文失去判斷力了,我們該將要錯失多少中國傳統文化中存留的寶藏呢?


也有人會說了,那為什麼不等我們長大了一點再學呢?因為人在少年的時候記憶力最佳,對外部的感知和模仿能力也最強。年紀小的時候,我們需要學習數學、語文,外語、物理等等,來建構起基本的知識體系,文言文就是語文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更何況,如果不是絕對的天才,小孩子對喜好是沒有判斷力的,我們必須對所有這些基本的知識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才能從中選擇我們終身所要投身的方向。


題目中說文言文的用處不大,應該是指在日常溝通中不大,但是對於跟文字打交道的人來說,文言文更像是我們的過去,它能解釋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同時它也是中國作家的文字唯一能與其他國家作者的文字區別開來的東西。以張愛玲為例,為什麼我們覺得她的比喻精妙,覺得她是現代文學史上數一數二的作家,就因為她熟讀《紅樓夢》,對古典文學瞭如指掌,深入古漢語的骨血,庖丁解牛,才能把文字用到極致。同時,她英文又很好,做到了融會貫通。一個人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出色的中文作家,那麼他必須具備很好的古文修養,可是如果他小時候壓根沒有學,他又如何能體會古文之美,從而愛上它呢?


徐鵬遠


你當然可以不用學文言文。

所以當你看到一輛紅色的賽車從路的這邊飛奔到那邊的時候,你只能寫:“臥槽!這輛紅賽車開得好快!”你寫不出“一輛殷紅的賽車風馳電掣般地疾馳而過

”這樣的話,因為“風馳電掣”出自《六韜》,屬於文言文。

所以當你登上山巔,看見白雲萬里,風起雲湧的時候,你只能發出“臥槽”的感慨。你發不出“登高壯觀天地間”的詠歎,也說不出“風起雲湧”這樣的成語。因為“風起雲湧”是文言文,是明末清初的翰林院庶吉士唐夢賚寫出來的。而原詞“風起水湧”,是蘇軾《後赤壁賦》中的詞。

所以當你遇見你的心上人,你那麼想念ta,你只能說“臥槽我想你”。你說不出“入骨相思”“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樣的詞,因為他們都是文言文。是,文言文用處不大,你不用學,你跟她寫情書的時候說“臥槽我想你”就行了。

當你看見一個美麗的女子,她的眼睛清澈,容顏如花。你就會在心裡說“臥槽”,你根本說不出這叫“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也不知道這叫“傾國傾城”“窈窕無雙”“冰肌玉骨”。你就會說“臥槽”,你遇見啥厲害的情況都只會說“臥槽”。

你去海邊。大海真大啊,你張著雙臂,激動不已地想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情,你對著大海說:“啊!

然後再也憋不出半個字了。

為什麼?

因為你沒文化。


豆子人民藝術家


文言文最大的作用就是淘汰你這種人。

因為買菜用不到函數、幾何,於是高喊數學滾出高考;因為搬磚用不到英語,所以支持英語滾出高考;因為做個鍵盤俠不用懂編程、洋流、置換、遺傳規律和磁場受力分析,所以信息、地理、化學、生物、物理學得差也無所謂。但是有助你成為一個優秀的噴子的歷史、政治你學好了嗎?有助於你線下約架的體育你學好了嗎?有助於你撩妹的藝術你學好了嗎?有助於你成為一個正常人的心理課你學好了嗎?

目前國家為中學生設計的課程都是成為一個現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知識。為了照顧地區教育不平衡,課程內包含的知識量和難度都是按照讓每個學生都能畢業的程度去制定的。換句話說,一個正常考進高中的學生應該百分百能正常畢業。

而語文課程所選取的文言文都是歷朝歷代文質俱佳、且難度中下的文本。即使沒有老師教,正常中學生通過課下注釋和課外輔助資料也能順利自學。比如我們從《孟子》中摘一段理解難度低的《王顧左右而言他》進課本兒,又不是要你學整本《孟子》。

你覺得文言文毫無用處,要麼是你學不會,要麼是你不知道怎麼用。

學不會說明智商低;不知道怎麼用還是因為智商低。

而造成你智商低的根源在於你始終用“有用&無用”的思維在衡量知識。

拿“有沒有用”來衡量知識,就是典型的實用主義思維。實用主義思維的顯著特徵就是急功近利。事實上,實用主義者眼裡的“沒用”,實際上是沒有直接的“用”而已,也就是你沒有直接靠這些知識賺錢罷了。但在生活中間接用到數學、英語、文言文的地方數不勝數,更何況每一門學科都在潛移默化地提高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可以說,所有的學科知識都是“無用之用”。

哦,抱歉。以題主的價值觀和智商恐怕不百度無法知道“無用之用”的意思和出處吧?


如果您認同本文,請“點贊”、“評論”或“分享”,以讓本文被更多人看到。謝謝。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文言文雖然用處不大,當然也需要學習。

為什麼?那是因為文言文可以讓我們更多的增加身份認同感。我看底下有朋友說,代數、幾何、函數同樣對生活沒有用,但是我們也仍舊需要學習。沒錯,我們之所以需要學習代數、幾何,是因為它能訓練我們的邏輯思維。

我們知道,數字是世界上最嚴謹的形式邏輯。在代數中,1+1就是等於2(當然,是一般意義上,哥德巴赫猜想另說),它是無法出現歧義的。所以,人們訓練邏輯必須要學習代數。幾何呢,則主要鍛鍊人們的空間邏輯。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等人就曾規定,不懂數學者是不能學習哲學的。

我之所以說數學的意思,其目的就是告訴大家,數學、文言文這些東西,它不會直接帶給我們利益,但是它能潛移默化改變我們思維方式。

我們要知道,大學之前我們的教育一般都是常識教育。說簡單點,就是教給你以後能在社會上生存的本事和常識,讓你成為一個真正的現代人(語文、英語是讓你能夠交流,數學是鍛鍊你的邏輯,歷史、地理是讓你具備常識,物理、化學、生物是讓你成為一個現代人)。

回到文言文。學習文言文,第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在旅遊的時候能夠看得懂古蹟。比如,那些石碑,碑文等等。

第二個則是,可以讓我們瞭解歷史。雖然我們現在使用白話文,但是我們要是想了解歷史,閱讀古典名著,史書,就全部都是文言文。因此,文言文並不是用處不大。

第三個,作為中國人,你當然要了解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文言文作為現代文的前身,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沒有文言文也就沒有現代白話文。(韓國、朝鮮因為去漢字化運動,導致現在很多人無法認識祖宗的文獻,甚至還要請教我們中國人)

最後我想說的是,學習數學的人不可能未來都成為數學家,學習物理的人未來也不可能全去搞物理。但是,如果沒有高中打下的基礎,學習這些基本科學,那麼,未來的物理學家、數學家也不可能出現。


兮兮說事兒


不需要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一樣可以玩手機打遊戲,那我們是不是也不需要學習了呢?可見這種邏輯實在荒唐可笑。

因為沒用處,就不用學,那敢問今天有多少知識,對一個文盲來說又是有用的呢?沒有。作為一個普通人,你不會英語,不會數學,不會物理和化學,都不影響你的生活,但這不意味著這些知識沒用,不意味著中小學不需要學習。

學習知識,包括文言文方面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民素質太低,會影響到社會的進步。不談跟世界觀有關的問題,就按照實用主義邏輯來說吧,學習知識和文化也是現代社會工作需要。進一家企業工作,你需要了解這個行業的基本知識,否則沒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工作者。這是最直觀、最直接的部分。

文言文跟大多數職業無直接關係,這似乎看起來是沒什麼用處,但能讀一些較為淺近的文言文,也是每一位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文言文知識是瞭解國家歷史、文化傳承的基本工具。四大名著雖然是白話文,但也有許多文言用詞或者與文言有關的內容,不談繼承民族文化這些東西,估計很多人也就是嘴上說說,實際上也就是口頭說說而已,我就舉一般人生活當中都會碰到的例子吧。比如說《三國演義》一開頭就有的詩詞,沒學文言文,恐怕也不是容易懂的。從小我們也都看《西遊記》,但缺少一點文言知識,《西遊記》恐怕看了也當沒過腦子,比如說李世民叫唐僧為御弟,什麼是御弟呢?每一點知識,恐怕還真說不清楚。

作為一箇中國人,連最基本的一些文化知識都不知道,那不就跟一個外國人到中國來學習漢語差不多了嗎?只要能跟中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進行一些基礎交流,這對一般的外國人來說也就夠了。甚至連外國人也有很多對中國文化好奇的吧?

文言文雖然難懂,但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西奈山的火柱


如果誰說文言文用處不大了,那我用三個詞形容該論調,數典忘祖、無知無畏、鼠目寸光。

一個人,如果連養他的父母、教他的老師都不認了,這叫忘了根本,試問這樣的人眼裡還會有誰?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個人對時空(東方稱宇宙、西方稱世界)缺乏起碼的認知。無古,那麼今天的文明是空中樓閣嗎?

《老子》、《孫子兵法》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世界上那麼多人在研究,唯獨我們自己不知珍惜,這不是鼠目寸光又是什麼?

我之前在頭條問答上連續寫過《老子》若干篇章,諸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兩兵相若,哀者勝也”等等,我翻閱了幾乎現代所有的譯老,莫衷一是,疑慮始終未消,結果還是在《道德經心傳》、《道門精要》中反覆研讀才有所釋然。歡迎大家詰難、駁斥,以使我有更深的認識。說實話,如果沒有良好紮實的古文功底,真的就是雲山霧罩,不知所宗,失去其思想價值了。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五四運動與百家爭鳴的比較,現代人一定比古代人聰明嗎?對宇宙的解釋、對人的認識超過古人了嗎?這裡恐怕要打個大大問號?朱清時,中科院院士,分享了練功心得,這些心得是古人的成果,居然還有那麼多人攻詰,難道這些人真的也實踐過?這些人比朱清時聰明?扛著捍衛科學的大旗詰難朱院士,殊不知,其器不利,何工其事?這些專業煉炁知識不僅要有良好的古文功底,還要體悟佛道之精髓。輕率攻詰朱院士,就只能被明白人認為其淺薄了。


微妙玄通冰激凌


讓我們的語言信達雅——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

(之前在回答“為何要取消文言文教學”這一問題的時候,談到過這個問題,現在,就自己後面做的一些思考補充進來,希望更加完善一些。)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不客氣的說,你去問學生、問老師,他們幾乎也說不出理由:最大的理由、最現實的理由,大家都很清楚——考試要考!

我以前有學生問我,我就是這樣說的“你不學可以,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學,就只能到工地搬磚!”

很多事情,我們一直在做,但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即使是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是語焉不詳的 :

1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1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慢慢地,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一些思考之後,我逐漸明白,學習文言文,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原因:識字。學習任何文章,都可以達到識字的目的,但學習文言文,可以讓我們對字詞的發展脈絡,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比如,“莫”“暮”——“莫”的原意,就是今天的“暮”,她是一個會意字,意思是“太陽落在草叢裡”。“太陽沒有了”後來,引申為“無,沒有”,就另外造了一個形聲字“暮”!

第二個原因:學表達。接受的目的是為了傳達,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學習文言文,可以讓我們學會精準簡潔的表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叫做“言簡義豐”“言簡意賅”。這一點,是現代文所不能比擬的!舉個例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多麼簡單明瞭,但背後,卻處理器了一座人格的豐碑!

第三個原因:傳承文化、價值和情懷。“文以載道”,在文言文中,蘊含著的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排除有糟粕,需要選擇性吸收),古人的價值追求與情懷。

有人就概括出來:"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儒法並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

你看,這些概括,多好!

但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難道這些,都必須要學文言文才能實現?比如,識字,現代文就不能識字?表達,學現代文就不能學會表達?要知道,我們現在的表達,可不會使用文言文來表達的!

所以,有網友就說的非常直接,說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不就是“為了顯示自己有學問嗎?”這就是我要說的第四個方面:

第四個原因:從哲學層面,我們要知道來處

這一點,說起來有點不好理解。人,不能混混沌沌的活著,在哲學層面,我們一輩子,至少要思考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人生終極三問)學習文言文,我以為,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告訴我們,從前的人、從前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也就我們的來處!

比如說考古,我沒有深入思考過,但我想,其最核心的價值,可能也就在於此吧!

個人以為,這一點,才是學習文言文最根本的原因。

總之,於是在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當下,就越要牢記文化傳統;越要牢記文化傳統,就一定不要忘記我們的文字和文字凝聚成的古人思想的精華!


三水三心


中醫無用,中國武術不能戰,中餐沒營養,書法看不懂,圍棋被電腦幹掉了,我的天!現在中國話都被質疑了。如果這些話題在一百年前沒有毛病,國之積弱需要一場革命,需要矯枉過正和醍醐灌頂般的吶喊。但是歷史進程的脈絡在一百年的時間裡經過沉澱變得逐漸清晰了,中華文明在遭遇到西方現代文明摧枯拉朽的衝擊之後依然步履蹣跚,看似命懸一線、跌跌撞撞走了今天!無用論在當下再次被自媒體時代鼓譟演繹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類似如此腦殘問題卻層出不窮所反映折射出的實質其實是文化斷層,文化水平良莠不齊抑或是別有用心的故意?誠然,人有發表觀點的自由,但是共同認知與價值的缺失導致這種自由氾濫成災,網絡成了膚淺的村婦罵街之所,觀點也不過是盲目的自我宣洩而已。各種命題包括文言文是否有用也就必然的成為了可笑的偽命題,我可以粗俗卻一針見血的反問,人類除了生殖繁衍還要做無用之愛為何?人類要無用的藝術為何?不能吃不能用的!人類追本溯源的叩問出處閒的蛋疼莫非?請告訴我何為有用無用?能見只用才是用嗎?別說文言文了,建國後普及的白話、普通話現在完全替代方言了嗎?!最後我能不能用哲學與宗教的思辯和口吻說一句,神馬都是浮雲!都得死!


疾飛昏鴉


這種說法有多荒誕,聽我簡單分析。

第一、漢語其實是由書面語演化而來,它一開始就是高度濃縮的精煉語。漢語是伴隨漢字產生而孕應而生的,漢字歷史再悠久也不可能超過語言的產生。所以漢字產生前就有語言,而那個語言並不是漢語。這也才能解釋,中國各民族有關聯,但語言缺完全不同的原因。黃種需要最普遍的就是類似苗語、泰語那一類語言,連芬蘭語都有那個味道。這也才能解釋,羌人語言與漢語之間的差異。因為漢語是周代有組織學習雅言,也就是書面語的結果。這也才使得漢語裡各地俚語眾多,也才有了方言。俚語就是黎語融入漢語的結果,然後再簡化語音再造字。

第二、泰語之類語言雖然不是漢語,但擁有相當多的漢語詞彙。因為他們是商代主體民系,對書面漢語也有掌握,只是沒有全面學習使用。在各民族裡都有漢語詞彙,在全世界同樣如此。所以語言學家研究了漢語後驚呼,漢語是伊甸園初音。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很多語言的本音本意是漢語意思。因為漢語是上古多種族齊聚中國,碰撞出來的書面語。很多語音是以各族群語音稱呼、動物圖騰作為基礎符號諧音拓展的。比如狄為白人,因為曾經時對手。所以敵人。又因為白種母親會提著嬰兒的腳在水裡洗嬰兒鍛鍊嬰兒,所以有了提的意思。

第三、書面語與口語本身可以重合,也可以獨立。任何國家語言做文學創作都會出現書面表達形式的語言。而漢語書面語則更加具有獨立性,既可以完全獨立作為書面語,又可以因為其中精彩詞彙用作高級口語。書面語的韻味和精煉、巧妙不是大白話能替代的。我們今天高端組詞能力很低,因為我們大白話裡那些詞彙字詞不足以組出優質詞彙。失去文言文基礎後的現代中國人,語言變得很粗鄙。

第四、尤其普通話更是大白話裡最簡單的一種語言,裡面缺失了方言裡的眾多古漢語詞彙。尤其動詞,漢語是非常豐富的。同種含義有無數的字可以表達,但普通話就很單一。單一的結果就會變成感情色彩表達很單一缺乏層次的語言。寫作很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各種同義詞,以此來表達細微的情感色彩變化。所以具有豐富情感色彩的方言區往往能出好作家,就是這個道理。但如果文言書面語掌握得好,可以克服你的方言區語言的弱勢局面。也有助於你的說話能力的提高。因為你能有無數精巧的詞彙脫口而出。

第五、今天的語文僅僅算識字課,不僅達不到文學課水準,甚至連語言課都不算。方言裡的古漢語詞彙大多被誤認為沒有字詞,所以漢語精華更加快速地在流失。普通話普及只是為了克服方言區的交流困難,但失去文言文學習這個補充,等於我們積澱了幾千年的東西很可能會很快丟失。

今天的語文教育遠遠不如舊時代的私塾教育,這是鐵的事實。主要原因是白話文發展之初使用了西式語言的教育方法,過分強調語法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內容浪費了時間。所以不僅不應該忽視文言文,而是應該反過來,以經典文言文為重點,優秀白話文為補充。廢除語法教學,尤其什麼被字句、把字句這類低級課程。文學教育,應該是著重語言色彩、語境情景,而不是思想。又不是政治哲學課。


國病


如果學生們不學,那麼少數懂文言文 的學者又從何而來呢?

文言文不是沒用,相反,還大有用處。就以實例來說吧,屈臣氏的詩詞瓶,裡面的宣傳冊子,就是用文言文寫的。而當初接這個廣告時,報價是1萬。1萬塊錢雖然不多,但是如果你去搬磚的話,要累個半死才能賺一萬塊錢。

你去工廠上班的話,拼命加班,也未必能一個月賺一萬塊。而如果你懂文言文,你就可以接這樣的廣告,花幾個小時,就能賺1萬塊,不流汗不流血。

說文言文和詩詞無用,充分暴露了自己不學無術,目光短淺的本質。

古人言:學以致用。

任何知識,任何學科,都有用處,不存在沒有用處的知識。你覺得沒用,要麼你學而不精,要麼你不懂得學以致用。

而且要搞清楚,讓你學微積分、高數,不是讓你去買菜的;讓你學量子物理學,也不是讓你去搬磚的......

知識,是為了讓你知道真理,明白世界萬事萬物的規律和本質。是為了讓你學以致用,用在該用的地方。就好比學微積分,是讓你去教育人,或者去做數學家,你非要去買菜,只能講是蠢。

就好比飛機的發明,你開不起飛機,你買不起飛機,也造不了飛機。那是不是就不用學習飛機制造

知識的學習,一是為了一代一代傳播,二是為了造福人類。

沒人天生是搬磚的命,但如果對知識抱有無用的愚見,那麼肯定天生就是搬磚的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