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風 ⑦|吉林省農安縣農緣農機合作社

近年來,隨著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實施的啟動,在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黑土地現代農業研究院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中,湧現出一批模式規範、技術先進、面積較大、帶動力強的保護黑土地試驗示範基地典型。即日起,《黑土地發佈》將推出“基地採風”系列報道,以更寬的視野、更細的筆觸,通過介紹這些基地推廣保護性耕作的實踐經驗,講述他們的創業歷程、發展成果、典型經驗,敬請關注。

2019年入冬以來,吉林省農安縣前崗鄉永德村的農緣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院內,每天都是脫粒機聲轟鳴,二十四小時基本不停機,在進行脫粒玉米作業。指著那堆的像小山似的滿院子玉米垛,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試驗示範基地負責人、該社理事長李忠餘喜悅地介紹說,"2019年他們社流轉承包的170公頃耕地,全部採用了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不但創造了當地玉米的高產記錄,在東北黑土地聯盟組織的四省區玉米保護性耕作高產競賽活動中還榮獲冠軍,並且收到了玉米秸稈還田得到利用、化肥投入量減少、生產成本下降收入增加等,‘一技’帶有四方面收穫"。

採風 ⑦|吉林省農安縣農緣農機合作社

玉米大豐收創高產,這是第一方面的收穫。據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對農緣合作社玉米測產結果是,採用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地塊,摺合標準水份公頃產量為13582.25公斤,比對照田的12580.91公斤平均高出12%,該社的170公頃玉米田就多打糧17萬公斤。

第二方面的收穫是減少了化肥施入量。由於秸稈覆蓋還田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農緣合作社採用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種植方式地塊,化肥施用量由上一年公頃施用噸肥,2019年減少到800公斤,化肥施用量降低了20%,少向耕地投用化肥達34噸。

"秸稈不用燒,省事又環保"這是李忠餘他們的第三方面收穫。170公頃耕地近2000多噸的玉米秸稈,全部覆蓋還田,既不用田間放火燒荒,不但較好地破解了秸稈田間焚燒難題,又不用投入大量人力搞秸稈轉移離田,不但省事、省力、省費用,更為重要的是實現了綠色種植,減少煙找煙塵生態環保。

最大的收穫是收益的實實在在增加。\\農緣合作社算了一筆效益賬,每公頃增產增收在1600元以上、節省耕整地作業費用達500多元、節省秸稈離田轉移費用500多元、節省化肥投入300多元,公頃增效節本合計達近三千元。

為什麼同樣應用玉米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同樣在2019年玉米生長期接連遭遇到旱、澇、蟲、風等災害下,農緣合作社能夠種植方式經受住了考驗,玉米產量和收益"雙冒高"。合作社理事長李忠餘說,“必須要用心、精心去做。就是八個字,方法科學、配套實施、要環環相扣、項項到位"。

為了提高地溫和保證免耕播種質量,他們採取了秸稈歸行處理方法,在播種前5~7天歸行能起到提高地溫的作用;同時,根據秸稈大小,對秸稈量比較大的地塊,還是秸稈還田機進行秸稈粉碎,以減少覆蓋秸稈的堆集量,使秸稈覆蓋更緊實,防止風颳起。為免耕播種的順利進行,需要做好免耕機的播前試播,檢查種子的距離、鎮壓強度、種子深淺,肥的遠近深淺等。採用苗後除草,三葉後期噴灑,要防止漏噴;應用苗期深松施肥技術;為及時防治病蟲害,專門新添置了兩臺植保無人機;噴施好葉面肥。秋收用上了玉米籽粒直收機,搶上玉米市場空檔期,部分玉米每斤多賣好幾分錢。

採風 ⑦|吉林省農安縣農緣農機合作社

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的實施,使農緣合作社感受到擴大發展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難得的新機遇。他們決心抓住實行保護性耕作作業補貼優惠政策的條件,甩開膀子大幹了,在2020年保護性耕作生產作業要有一個大發展。計劃三種不同經營作業服務形式,全部採用保護性耕作。一是合作社流轉的300公頃;二是託管的分為全託大約是70公頃,半托管460公頃,還有農機服務的春季免耕播種的200多公頃,總面積超過一千公頃,實現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面積翻一番。(王影 李社潮

編輯:單哲 馮吉  審核:盧奕麗 王影 

主編:張學志    監製:李保國 王貴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