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南明朝大西国相继灭亡

关键词语和典故

山海关之战,一片石战役,南明朝,大西国

顺治朝廷的大当家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是第八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同父异母弟,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十七岁就随皇太极出征。因为军功卓著成为正白旗的旗主,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至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有人劝多尔衮自立为帝,多尔衮也十分欲成,但阻力很大,这在下篇再行交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顺治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辅政,称摄政王。后济尔哈朗谕部院各官,“凡白事先启睿亲王多尔衮,而自居其次”,由此多尔衮成为当时大清朝廷的大当家。顺治帝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明王朝残余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事业。

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南明朝大西国相继灭亡

多尔衮和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后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叔嫂关系),甚至传说太后下嫁摄政王,

松山大战之后皇太极敕谕吴三桂降,又命祖大寿以书招其甥吴三桂。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寿在盛京沈阳收到了外甥吴三桂的回信,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给吴三桂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耳。”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春天,吴三桂奉命入关,驰援京师,抵御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军,但行军迟缓,到达时清军已退。崇祯还是很器重他,感谢他来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祯帝在武英殿(现故宫博物院的典籍馆和书画馆的所在地)宴请来勤王的吴三桂等,赐吴三桂尚方宝剑。九月,清军绕过宁远,打下其周边的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前后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已经失去战略意义。

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南明朝大西国相继灭亡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面临覆亡命运的明王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一带,这时突然获知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为了寻找新主,此后一个多月,吴三桂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大顺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据传,后听说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而作罢。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成了李自成手上的人质,这使其纠结煎熬万分。

山海关之战

为保全家人性命,吴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即派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等六人“轻身绐贼”,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之东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军。在派赴清军求援的使者携带多尔衮的复信返回山海关后,吴三桂马上又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到达山海关门之时,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图脱逃,才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但已贻误了轻兵速进夺取关门的有利时机。而多尔衮却在接到吴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后,经过一昼夜的强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

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南明朝大西国相继灭亡

四月二十一日,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四月二十二,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多尔衮将计就计,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在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一片石在山海关附近,是明代长城中最重要的关隘之一

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严禁抢掠,停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清定都北京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至于吴三桂的最终命运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

消灭南明和农民起义军

多尔衮要统一全国必须要铲除两股残余势力:第一、故明势力尚拥有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兵多粮足,构成清朝统一中国的障碍;第二、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已建大西国于成都,统一了全川,而多尔衮对此尚不了解。

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南明朝大西国相继灭亡

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由马士英、东林党官员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次年改元弘光,史称南明。朱由崧是明神宗万历帝之孙,老福王朱常洵之子。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又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诸大臣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弘光元年(1645)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南安伯郑芝龙,奉故明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以是年为隆武元年(弘光元年与隆武元年为同一年)。朱聿键是朱元璋九世孙。隆武二年(1646)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击擒杀,隆武政权灭亡。之后郑芝龙已无大用,被清廷所杀。

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南明朝大西国相继灭亡

隆武元年(1645)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元璋十世孙朱以海监国于绍兴。顺治三年(1646)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为帝,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攻入广州,朱聿鐭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四十一天。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十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明神宗万历帝之孙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在抗清名将何腾蛟、郑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军与之联合抗清,永历政权得以生存下来,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声势颇大。永历二年(1648)春收复了湖广、湘桂部分地区。永历六年(1652)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十六郡。不久,以张献忠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桂王,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桂王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桂王朱由榔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关于郑成功抗清前后经过下篇将有细述。

早在大顺三年(1646年)初,清朝改派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和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全力向大西农民军扑来。当时,明参将杨展领兵复夺川南州县,率师北指,与张献忠的部队激战于彭山的江口,张献忠大败,退回成都。七月,为了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并“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九月间,张献忠率部离开成都,北上迎击清军。

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南明朝大西国相继灭亡

十一月二十六日,豪格派护军统领鳌拜等将领,分率八旗护军轻装疾进,出其不意,对农民军发起突然袭击。张献忠“初不为备,闻兵至,犹以为他寇,腰插三矢,引牙将临河视之。”有降兵为清将指点说:“此八大王也。”清将急发暗箭射之,张献忠不幸中箭。时年仅四十岁。

多尔衮指挥各色旗军,包括故明降军消灭了南明各朝,打败了张献忠农民军后,基本实现全国大一统。不久,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今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初九,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今河北省滦平县),无子而终,年三十九岁。多尔衮死后不久,顺治八年(1651年),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暴多尔衮罪于中外,削其尊号及母妻追封,撤庙享,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当权者又接连处罚了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曰:“方睿王(多尔衮)摄政,斥忠任奸,百姓怨嗟[,望朕亲政。”

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南明朝大西国相继灭亡

是年,顺治皇帝还只是一个十四岁的未成年人,开始了亲政,他对多尔衮的独揽专制也很不满意,助长了诋毁多尔衮的火焰。顺治八年(1651年)闰二月乙亥,定阿附多尔衮诸臣罪。多尔衮死后仅两个月就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完全是宫廷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一百年后,乾隆帝当政时,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