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正道學者經常是生不逢時?

悟宇之道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據說百家爭鳴時,聖人輩出,那個時候也是亂世梟雄爭霸的年代。

從一開始歷史或許就在告訴我們,聖人或者正道的存在就是亂像叢生不知所從的環境裡成長。

觀之清末八國之亂導致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割地賠款,百姓流離失所。那個時代卻也是共產主義和文明史學的大爆發時代,名人志士輩出,民族存亡面臨抉擇,黨派分流面臨抉擇。

誰是誰非也只有勝利者才說的清楚。

三國亂世,兵家百戰,文學史學名家如流,想象一下,太平盛世的時候有能有幾個豪氣沖天的熱血男兒與俠義之士。

遇亂則出,盛世則隱。這是歷史的必然。

所謂正道學者就像毛澤東的那些詩句,青山有幸埋忠骨,人間正道是滄桑。





小林黛玉


《朱自清:生不逢時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緊繃的弦,從未鬆懈;又如同上緊的發條,無比精準。他的一生,極其認真。

朱自清寫作時,往往要先細心斟酌後才會動筆,往往寫完無須修改。但因為注重質量,他每天最多寫500字。所以,他的清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寫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蟬鳴。有人寫信給朱自清,說蟬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寫信向昆蟲學家請教。後來又兩次親耳聽到月夜的蟬聲,他才相信自己沒有寫錯。為此,朱自清專門寫了一篇文章。

他不斷地學習,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閱讀各種書籍,虛心向語言學家王力、詩詞專家黃節、俞平伯等人請教。平時,他也堅持用中、英、日三種文字書寫日記,以此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

在教學上,朱自清也是極其認真。比如,他開設的選修課“文辭研究”只有王瑤一個學生。儘管這樣,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樣地講授、考試。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則性很強。他在辭去圖書館館長職務準備辦理移交時,特地將一個不稱職的館員辭退。朱自清說:“我不能把確實無法勝任圖書館工作的人留給繼任的圖書館館長,讓我充好人而繼任館長當惡人。”朱自清在清華中文系執教23年,擔任系主任16年,開了16門課,是對清華中文系學風影響最深的人。如今,清華園裡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為這個理工大學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應該怎麼樣度過這一生?1916年,剛剛成年的北京大學預科學生朱自華在思索這個問題。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處於關鍵階段,戰事正隆。當時的中國,因為袁世凱去世,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時期。這樣的時代,稱之為亂世並不過分。在父親的勉力張羅下,朱自華舉辦了一場體面的婚禮。妻子武鍾謙是名醫之女,溫柔賢惠,善於持家。作為結婚禮物,父親為朱自清置辦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裡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學期間,為了買一本《韋伯斯特大字典》,他將這件紫貂皮大衣當掉了。

為了明志。朱自華改名“自清”,以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汙。朱自清順便把表字也一併解決了,他以“佩弦”為字,時刻警策自己。為了達到自清的目的,便於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寫日記。但後人從他的日記裡,感受最深的卻是清貧。他的日記,幾乎就是一部民國知識分子貧困史。朱自清從1924年7月28日開始記日記。翻開日記第一頁,就是兩條借貸記錄:1924年7月29日,晚與房東借米四升。舊曆年關亦有相似情形: 30日,午後向張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變”後,朱自清先後在長沙臨時大學和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昆明時期,物價奇高,他不得不開源節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夥、包飯,或到朋友家蹭飯,因飯菜粗硬、食無規律,胃病長期不愈,日記中常常看到胃病發作的文字;穿,則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經常披件趕馬人的藍氈“一口鐘”到昆明城裡授課,成為聯大一景。至於開源,則是拼命寫文章、做兼職。因為經常借不到錢,朱自清不得不和當鋪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間,他隔三岔五地跑寄賣行,先後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網球拍、字典、燈泡、行軍床、被單、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簾。為此,朱自清沒少受奸商的氣。

1945年夏天,抗戰臨近勝利,據友人回憶,47歲的朱自清已經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驚。

當時,法幣急速貶值,到1948年的時候,買一包紙菸都要幾萬塊錢。朱自清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國x黨政府為了平息高級知識分子的怨氣,向他們派發一種配購證,可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美國支援的麵粉”。清華大學學生吳晗和其他人為了揭穿國x黨政府的陰謀,抗議美國政府的侮辱,發表一個公開聲明,號召大家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麵粉,一致退還購物證。

聲明寫好了,要徵集簽名。朱自清第一個在聲明上籤了字,並憤然地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1948年8月,朱自清的體重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彌留之際的朱自清對第二任妻子陳竹隱斷斷續續地說:“我……已拒絕美援,不要去買配售的美國麵粉……”這成了他的遺言。

朱自清去世時,錢包裡僅有6萬元,這點兒錢在當時連一個包子都買不到……

一代散文大師,匆匆而去,背影長留。朱自清去世後,清華園第一次為一位老師去世降半旗誌哀。友人是這麼評價他的——“純粹的君子”(沈從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廣田)、“完美的人格”(葉聖陶)。


天睛970


正道學者經常生不逢時,這是存在的,但並不是普遍現象,我們一直以來社會提倡的是讓老實人不吃虧,但現實中有一部分學者由於種種原因生不逢時。究其原因列舉一二:

一、堅持自己的正直內心,與領導觀點不合的堅決不做,造成領導、同事的排斥;

二、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不與其他人鬥爭,隨遇而安,快樂的生活;

三、從個人角度分析,過於堅持自我,造成與周圍其他人的不和諧。

其實,我們應該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全面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如目前頭條比較火的浙江大學副書記就是一個正道學者,連年被評為學生喜愛的老師,雖然沒有更高的職位,但過得也很舒心。


漢星古籍


因為正道學者不懼任何反感。說實話講真話。不虛榮。不婉轉。難免方乃當事人不樂意。


申明733


說明這個道就不是“正道”,起碼不是大眾全部認可的道,不然就不會生不逢時……

看到“正道”這兩個字,就感覺到滿滿的目的性…

人間正道是滄桑,生活才是正道…

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正道讓人感覺到距離,有親疏、有遠近、有貴賤、有階級


蠻風


歪道的也一樣啊。


驗詩


為什麼正道學者經常是生不逢時,只因為道德經中的一句話,讓統治者恐懼。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統治者都是在損不足而奉有餘。


悟宇之道


為什麼正道學者經常生不逢時?因為不笑不足為道。如此小眾的道不入主流的道。是需要一個大的時間段去檢驗的。人生不足百年。看來這百年的時間還是太短。如果宇宙的力量可以把人類的時間拉長。正道必逢時。


好奇星達人


你的邏輯關係搞反了。

不是正道學者生不逢時,而是生活順遂錘鍊不出正道學者。

他們因為一生清貧,飽受挫折,懷才不遇,才能悟出人間正道。他們生活幸福了,對個人是幸事,但卻是歷史和人類的損失。


象牙山伯爵


這不是正道學的時代,我經常說我是守法素質高的無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